xjtuhy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jtuhyg

博文

中亚咸海即将消失带来的生态危机与前苏联的拯救方案

已有 14827 次阅读 2013-12-9 10:33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陆海统筹, 罗布泊, 塔里木盆地, 生态环境建设, 去盐碱化

中亚咸海即将消失带来的生态危机与前苏联的拯救方案

关键词:罗布泊,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建设,去盐碱化,陆海统筹

原标题:沙漠人造海不会像咸海消失那样带来可怕的生态灾难

摘自:《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48万字,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2006年获“第21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第72-80

http://www.q766.com/soft/445874.htm(飞速软件)

http://www.bookschina.com/1394136.htm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33560-409567.html(科学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db83550100na74.html

(笔者手头有网上盗版的pdf格式:《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有意者请与hyg9910@mail.xjtu.edu.cn联系)

 

   有人曾发表《汲取咸海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一文,担心实施“渤海水西调工程”,将“给中华民族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那么沙漠人造海究竟会不会“给中华民族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呢?究竟是可以促使沙漠走向有序还是促使沙漠走向无序呢?显然有必要认真考察“咸海”这一事例,来消除某些人产生的种种疑虑。

   忧虑会出现“大灾难”,直接起因于“咸海”。担心者以“咸海”之变迁举例,告诫世人“避免重蹈覆辙”时说:“自60年代以来,咸海的湖面持续大幅度萎缩,水位显著降低,水质也日趋恶化,由此引发了一连串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使当地的工农业发展受阻,在经济上造成极大的损失,而且居民的日常生活乃至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成为当今世界上后果最为惨痛、最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大生态灾难……”那么咸海“前所未有的大灾难”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

   咸海是中亚地区的一个内陆湖,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之间,水面6.65万平方公里。湖的西岸陡直,东岸平缓。在湖东岸,无数小型岛屿、半岛和水湾以及生于其上的茂密的芦苇、灌木丛和树林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地理景观。南岸的阿姆河三角洲,也曾水草丰盛,沼泽密布。由于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咸海地区野生动物很多,狩猎业、渔业、农业及航运业都较发达。除中亚5国外,咸海流域还包括阿富汗和伊朗北部地区,流域总人口3500万。但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咸海湖面逐年下降,水面缩小,水质恶化。咸海水位由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53米下降到今天的37米,湖区面积也由6.65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38万平方公里(如Muynak镇,原本位于咸海岸边,现在距后退的咸海已100多公里)蓄水量减少了2/3;与此同时,海水含盐量从微咸升至70克/升,还可能升至140克/升,比大洋海水的含盐量还高。有20种作为地区重要经济与营养成分的海鱼已经灭绝。

   咸海生态灾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注入咸海的两大河流——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注水量日益减少,这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原苏联中亚各共和国发展水浇地,特别是大量种植棉花造成的。为了满足灌溉用水量的需要,中亚国家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修建了大量的水库与运河(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例,有23条国家灌溉系统,47座灌溉用水库),而中亚国家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从咸海流域通过运河引走的水(主要为灌溉用水)也在逐年增加,其结果导致了阿姆河和斯尔河流入咸海的水量不断减少,目前已完全断流。水资源浪费严重也是咸海日益枯竭的另一大原因。例如,乌克兰境内的水渠总长度达18.3万公里,但只有3%左右的水渠用水泥或其他加固物加固,地表水白白蒸发或渗入沙漠。

   尤其令人忧虑的是,咸海生态危机正日益严峻。目前,阿姆河和锡尔河每年向咸海的注水量只有10立方千米(甚至出现断流),只是维持现有水位所需水量的1/3。专家预测,“海”平面如果降到36米以下,湖水含盐量将达到40%,咸海将失去自身的生物繁殖和调节功能,丰富的水生物资源将面临灭顶之灾。到21世纪20年代,中亚人口将从现在的5000多万增加到1亿多,水资源匮乏状况届时将更趋严峻。有研究显示,目前48.8%的居民表示,因环境问题他们想离开家园,其中一半要离开咸海地区。2000年咸海地区发生严重旱灾,导致粮食歉收,进而危及食品安全,使水质变坏。持续干旱会使该地区尤其是原咸海沿岸不再适于居住。据1996年日内瓦难民与移民会议估计,仅咸海地区因环境灾难移民就超过10万。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吐尔逊·哈斯木等先生(2002)对咸海实地考察后指出:由于咸海的萎缩和荒漠的扩大,使周围的气候发生了变化,即冬天气温下降而夏天则气温上升了2℃~3℃。据统计,穆依那克气象台1961~1965年期间1月的平均气温是零下4.4℃,则1980~1988年下降到零下4.8℃,昼夜温差也在不断加大。这表明,该地区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增加。从咸海地区气象台测定的结果来看,该地区空气的绝对和相对湿度也变化明显,如1950~1959年,穆依那克气象台的相对湿度在7月份为61%,而1981~1988年下降到59.7%,孔格拉提气象台相应的相对湿度为64%和46%。咸海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范围,其变化为:春天和秋天在北部减少到50~70公里、西部减少到70~130公里、东南部减少到60~120公里,上述地区在夏天则相应减少到40公里、30~50公里、20~50公里,在南部这种影响减少到400公里范围。咸海湿度调节作用的降低,直接影响了周边的植被,自然植被面积减少,植被类型退化,如密草草原变为疏草草原,草原变为荒漠。这些变化在又加剧了荒漠化。

   由此可见,咸海地区的生态危机不是因为“存在咸海”造成的,而是由于咸海“即将消失”才带来的。用担心者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如果咸海水面未发生“持续大幅度萎缩”、水位未“显著降低”、水质未“日趋恶化”,那么就不会引发“一连串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会造成“当今世界上后果最为惨痛、最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大生态灾难”。刨根问底,咸海地区出现的生态问题,是在区域水资源总量基本保持恒定的情形下,由于人为因素而改变了区域水资源配置所造成的,即上游地区占用了本属下游地区的水资源。

   针对咸海即将消失问题,有关专家提出的主要应对措施是调水、节水、减灾。据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杨恕等先生(1998)介绍,调水方案主要有四种(图1-11):①从西西伯利亚调水入咸海(北水南调)。计划从额尔齐斯河上的托波尔斯克筑坝提高水位造成回水,经托波尔河及开挖的运河向南引水。第一期工程年调水量24.6立方公里,引水距离2000余公里。该方案引水质量好,但在河流上游引水,有可能对全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后果,学术界争论很大。②从里海引水入咸海(西水东调)。在里海东岸水面最突出的共青团员湾向咸海开挖运河。由于里海水面低于咸海水面(1995年水位差约60米),需要建大型泵站扬水。这一方案引水距离短,但要建泵站和电站,必须考虑对里海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里海周围国家协调问题。③从印度河、恒河调水(南水北调)。设想在印度河与恒河之间开挖运河,连通这两条水量丰沛的河流,在印度河三角洲的海德拉巴附近引水至卡拉奇以西伊朗高原边缘,然后用多级泵站扬水至海拔760米的高度,再经伊朗、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开挖运河至阿姆河。难点在于长达2500公里的运河及大型泵站和电站费用较高,多国间的协调也不是一件易事。④从印度河上游向阿姆河上游调水,距离仅数百公里,但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施工,难度可以想见。较前一方案不会节省多少经费,而且会出现全流域生态平衡问题,因而也不具备付诸实施的可能。

   与咸海“萎缩”、“消失”截然不同的是,北方八大沙漠出现人造海,是在区域水资源总量保持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额外为这一系统输入了巨量的水资源,人造了(新增了)若干“咸海”或“罗布泊”!所以,正是由于沙漠中心存在一个不应“萎缩”、“消失”的“咸海”,才为处于咸海周边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带来了无穷的生态好处,而不是相反!同样道理,我国北方八大沙漠腹地,在本无“咸海”的地方出现了人造海,按常识其生态环境只能是比原来更加湿润而不是相反!渤海(东水)西调方案,与前苏联150多个机构的科学家论证的四种方案比较,这四种调水济咸海工程并不比渤海水西调工程更容易,甚至可能还要艰巨许多。况且,苏联科学家也曾考虑过调里海的咸水(里海面积36.8万平方公里,平均盐度11‰~13‰)济咸海的可行性问题。由此应该产生感想,即我们完全有理由感谢大自然为中国北方沙漠在如此近的距离里,居然相嵌了一颗像珍珠一样的渤海,这是一笔得天独厚的水资源!


    图1-11    向咸海调水方案示意图(据杨恕等,1998)

 

   为了立论,有人想象渤海水西调沙漠后必然迅速蒸发,裸露出大片的盐与沙,由此带来“铺天盖地、来势凶猛”的“盐尘暴”,将严重污染辽阔区域的空气、水源和土壤,危害三北防护林带、北京等一大批城市和无数的村庄,影响北方农作物的生长,打断北方农业良好发展的势头,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其实,此论是虚构沙漠及“盐尘暴”可以能动地征服人类,亦暴露出对我国北方沙漠盐碱的结晶规律与环境缺乏一定的了解。试以沙漠及其周边的盐水湖来举例:

   (1)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大沙漠东部,既是盆地的最低点和集流区,又是我国著名的大盐泽。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干涸后面积约450平方公里。自建国以来,由于人为因素改变区域水资源配置,塔里木河上游地区农业用水量越来越大,使塔里木河长达1272公里的干流缩短为987公里,自尉犁县以下成为永久性断流,两岸植被退化、沙化、水量减少。罗布泊失去上游河水的补给,1972年完全干涸。从卫星照片解读可知,如今罗布泊由类似于耳轮一样的一圈圈盐壳组成,成因是:“罗布泊湖水的退缩经历了多次反复的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湖滨,但总的趋势是随着来水的减少,湖盆呈同心状收缩,每收缩一次,就形成一道耳轮线。”据《西安晚报》连载的考察通讯,中国记者西部荒原科考探险采访队李茗女士(2003)对罗布泊湖心的描写是:车队“进入湖心区,满目都是湖水退去留下的干涸盐壳。那盐碱壳犹如冰结的波浪,起起伏伏,坚硬凌厉,有的甚至高出地面1米左右。一百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从此经过,专门掏了大价钱为骆驼钉铁掌,但是钉了铁掌的骆驼蹄还是会磨出斑斑血迹”。

   罗布泊古代又称蒲昌海,我国早在两千年前对湖盐的结晶特点便有准确的认识,如《水经注·河水二》云:蒲昌海“地广千里,皆为盐而刚坚也……掘发其下,有大盐,方如巨枕……故蒲昌亦有盐泽之称也。”罗布泊地处河西走廊的“上风”位置,尽管每年从新疆刮来的西北风,都要长驱直入河西走廊,常常引起沙尘暴,却难以形成过所谓的“盐尘暴”。

这是什么原因呢?

   正如《水经注》所云“掘发其下,有大盐”那样,咸水随自身重力作用在沙层之下结晶,而不是在沙漠浮表结晶。如果不存在“地下咸水周期性地抬升并反复浸染地表”这一沙漠地质环境,沙漠表层就不会出现盐渍化。

  盐结晶后,“方如巨枕”而“刚坚”。咸水结晶作用与就地的沙粒、黏土形成盐壳,结晶集合物无论是体积还是重量,都比普通的沙粒增大了几十倍乃至成百倍,大风很难吹扬。有趣的是,青海开采达布逊盐湖,利用盐水结晶后而“刚坚”的性质,用高浓度的盐水铺设了一条矿区公路,盐盖厚达15~18米,全长32公里,号称“万丈盐桥”。“玉带似的盐桥”路面光滑平坦,旁无护栏,下无桥墩,山色湖光相映,景致壮观。盐桥将盐湖从中间劈成两半,载重汽车在上面跑来跑去。此外,柴达木盆地中有星罗棋布的盐湖,一些盐湖已经干涸,结为坚硬的“盐石”,铁路、公路亦从其上通过。如此坚硬的“盐石”路面或“盐壳”,大风能将它刮起来吗?试想一想,假如河西走廊时常受到来自罗布泊“盐尘暴”的威胁,那么罗布泊如何能够形成一个所谓“初步探明工业储量1亿吨,远景储量2.5亿吨”的超大型钾盐矿呢?(同理,待北方沙漠生态环境发生好转后,可以停止向沙漠人造海调渤海水,人造海海盆之下,将就地形成大型盐矿)

  一般来说,沙漠里多数地方的地下水位是比较深的,由于没有大量的天水(雨水)不断补给,地下水位很难上下反复波动、以至达到地表。所以当沙漠表面一旦发生盐渍化后,往往形成硬壳,可以阻止沙场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季方等先生(1995),就“塔克拉玛干沙漠盐土荒漠形成演变及对沙丘性状的影响”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发现坚硬盐壳可以减缓地表侵蚀和沙丘形成。指出:“由于河流改道和地下水位降低等原因,盐土荒漠脱离了积盐过程,从而成为干盐土。干盐土虽然已停止了现代积盐过程,受地表盐壳(6~10厘米)保护,盐壳以氯化物、硫酸盐为主,并有石膏胶结,有一定抗风蚀能力,可减缓地表侵蚀和沙丘形成。表6为克里雅河原古河道区域的干盐土,它位于高大沙垄间的丘间地,由于有盐壳保护,地表形成0.5~1米高的小沙丘。且沙物质多从邻区高大沙丘上搬运而来,在此产生堆积,使得原来具有坚硬盐壳的地表被流沙覆盖在10厘米之下,而相距此剖面南5 公里处,另一丘间地中,由于缺乏盐土荒漠的形成过程,地表无坚硬的盐壳,结果已遭受明显的侵蚀,并形成3~5米高的沙丘。除此以处,像麻扎塔格山南部的大片盐土荒漠,尽管地表裸露几乎无植被,由于受坚硬盐壳保护,仅有稀疏沙丘,目前受风蚀破坏很轻,这表明盐壳具有一定抗风蚀能力。”结论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盐土荒漠的形成,其地下水位多在2~3米,土壤含水率较高,根据盐土荒漠的形成特点可划分为初、中、高级三个阶段,它在不断发育过程中,含盐量增高,表聚性明显,并形成了盐聚层和盐壳。盐土荒漠在风力作用下,含盐碎屑可被搬运到复区内沙丘上,使沙丘含盐量增高。它坚硬盐壳的形成实际上减缓了地表侵蚀和沙丘形成。”

   ③沙漠中盐湖退化消亡的一般过程是:咸水水面越来越小(盐的浓度越来越高)——水面消失并退化为湿地——干涸——被流沙掩埋。盐水湖不可能出现在沙丘的顶部,只能汇聚于沙漠中相对最低的位置,当它干涸之后,位置越低越易被流沙掩埋。譬如,我国大中型制盐企业之一的内蒙古雅布赖盐场,年产盐700多万吨,由于沙漠以每年前移20米的速度吞没盐场,年产1吨盐需剥离清沙4立方米。因此,即便设想人造海出现了最坏的发展趋势,假如发生干涸,那么流沙很快会将其掩埋,也就失去了盐尘暴的物质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盐泽(罗布泊)曾孕育过楼兰文明,盐泽迁徙消亡致使楼兰文明消失。可见沙漠中出现人造海,只会带来人类文明而不是相反。受人类重新配置水资源活动的影响,罗布泊不幸发生干涸,当然令人十分遗憾,但它并不像有的人预见的那样悲惨:“盐化沙漠中”“盐分与沙、尘同被风卷起,进入大气”,一路毁灭所遇的一切林木、城市、村庄、良田、人口——而是为我国形成了一个世界级的超巨型钾盐矿。

   (2)《宋史·食货志》曾详细记载了山西解盐的开采过程:“引池为盐,曰解州解县、安邑两池。垦地为畦,引水沃之,谓之种盐,水耗则盐成……岁二月一日垦畦,四月始种,八月乃止……两池(每年)得盐三十七万三千五百四十五席,(每)席一百一十六斤半。”我国开采解盐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诗经》说南风赋财,指炎热的八月刮南风,两池盐水得以全部蒸发,食盐大成。据《大明一统志》记载:“安邑县盐池北岸峨嵋坡上”,古人特意建有“盐风亭”。“解池”位于运城市东,长25~30公里,宽3~5公里,面积约130平方公里,池深4~5米。解放后我国依托“解池”,建成生产多种化工原料的综合企业,出产无水芒硝、硫化碱、纯碱等30余种产品。年复一年,“南风”依旧,开采解盐依旧,“盐尘暴”则闻所未闻。

   如果要发生(盐)尘暴,其生成机制是什么呢?尘暴或沙暴,是大量尘土沙粒被强劲阵风或大风吹起,飞扬于空气中而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现象。我国新疆南部和河西走廊的强沙暴,有时能见度接近零。形成尘暴需要两个条件:风速在10米/秒以上;空气热力不稳定。形成尘暴还要有特定的环境,即区内土地干燥、土质松散而缺少覆盖物,故多见于我国西北、内蒙古、华北与东北。1998年4月17日,一场罕见的泥雨风沙袭击了北京城,经有关科学部门鉴定,这场风沙泥雨源自内蒙古阿拉善盟的“沙尘暴”,原因是额济纳河、居延海“消失”所致,沙区失去了大面积的水面与湿地,空气极度干燥,也就为大风提供了可被吹扬的沙尘。人造海在沙漠中蓄积于低洼地而不是暴露于高地,形成了较大的水面及周边之湿地(可生长覆盖物),其表面没有可被大风吹起的“松散物质”。沙尘暴卷起的悬浮物质(泥沙颗粒),显然不会来自大片的水面或湿地,因此在人造海出现的地区可以遏制沙尘暴。

   那么西调渤海水在沙漠中营造若干人造海,会不会轻易全部蒸发而消失呢?答曰肯定不会!有三点理由:

   ①沙漠人造海,有渤海水不断地提供补充水源。就跟罗布泊如果有上游来水,它就不应该干涸一样。

   ②沙漠人造海与一般水库的储水情形不同。当蓄水量一样时,水库为了多蓄水,通常采用建筑高坝的方法,水较深而水面较小。沙漠人造海恰恰相反,它并不需要筑坝,不追求水过深但求水面较大。沙漠人造海选择的基底属一种具有凹形构造的岩盆,就像一个不漏水的脸盆,里面装满了沙砾。实验证明,由于砂砾孔隙度极大,水会尽量地向深层渗透,单位体积的砂砾中,可容纳等于其体积四分之一的水分。所以当海水灌入岩盆后,人造海类似一块巨厚的饱含海水的泡沫塑料。沙漠地区尽管年蒸发量很大,当水体蒸发到出露沙砾层后,由于沙砾有一定的阻热作用,30厘米沙层以下的蒸发作用微乎其微,即砂砾孔隙中的水分是不会轻易蒸发的,加之砂砾层下有深达数米至数十米的饱含海水带为后盾,就算上表面无水,它仍属于湿地环境,何有人造海轻易消失之忧?

   ③巴丹吉林沙漠、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等北方沙漠中至今仍有许多盐泽、盐湖(有水源补给),这些小型的盐泽、盐湖都难以彻底蒸发干涸,遑论“人造海”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3560-748286.html

上一篇:青海湖为恢复罗布泊提供了天然参照系
下一篇:我国北方主要沙尘暴源区及进入北京的路径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2 杨华磊 刘学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8: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