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指导理工科研究生的经验之谈——期盼补充

已有 3678 次阅读 2011-12-29 19:51 |个人分类:教学资源|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 理工科, 指导研究生, 经验之谈

指导理工科研究生的经验之谈——期盼补充

    今天《科学时报》“网谈版”刊登了我的一篇博文,哈哈,就抽空写篇博文响应这一别样鼓励吧。出于职业所长,能够随手捏来的话题还是谈点带研究生的经验,来与博友互相学习。

    在每次对新招的研究生座谈会上,个人总喜欢讲点资源拓展利用的问题。

    其实,一个课题组、一个教研室、一个研究所、甚至一个学院,其可用与科学研究硬件平台毕竟非常有限,如果研究生在开展研究工作时,能够把视野拓展到全校的平台甚至更大的范围,并基于此开展选题,则即使三流的学校,其研究生同样拥有先进的硬件平台和学术资源,同样可以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当他(她)毕业时也不会觉得“亏”。例如:

    (1)在利用数据库上,如果一个研究生只会在“中国知网”搜索文章,则其视野仅仅限制在中国的学术文章领域,如果他(她)同时能够搜索“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国家图书馆典藏数据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库”等,那其获得信息的“量和质”就大不一样了;如果他(她)同时还能够搜索EI(Engineering Index)Elsevier ScienceSCI(ISI Web of Knowledge )、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网、欧洲专利局EPO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网、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大英百科全书》)等数据库,则其获得的信息就是世界层面上的。

    (2)在实验条件上,如果一个研究生选题的基础条件只是盯着其所在课题组或是教研室的几件现有设备上,那么其选题肯定比较狭窄和陈旧,因为即使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备也是有限的。如果基于“借用、租用、请做”等方式,则他(她)做分析、化验、测定等实验时,用比较少的钱就可以得到很难获得的数据和图像,也比较容易进入尖端的科技领域。比如X射线衍射方法(XRD)、电镜扫描(SEM)、能谱分析(EDAX)、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的利用,每样设备都拥有的课题组是极少的。

    (3)在计算研究上,如果一个研究生在算题时仅会想到用自己的笔记本、台式机来开展运算,那他(她)所计算的结果总是停留在个人计算机的规格、精度、速度之上,对于复杂问题,如果他(她)能够利用本校或外校高性能的计算机平台,则其计算或仿真的层次就高出几个数量级。如果他(她)需要做计算时,就直接地想到自己编程或下载个盗版软件算一算,而没有想到去利用、借用本校和外校的正版大型商业专业软件,则其计算和仿真的水平将是很一般的。

    (4)在查阅文献资料上,如果一个研究生仅看自己熟悉专业的资料,这往往很难得到新的启发和碰撞出火花的。高校图书馆、网上书店、数据库等的资料一般各个学科的资料都有,如果先从“题目”到“提要”到“目录”到“一见钟情”章节,则往往可以萌发出很多思路和得到许多新的生长点。

    (5)在拜师学艺上,导师自然是研究生最需要向其学习和得到指导的人。但再优秀的导师毕竟是一个人的知识和水平。如果研究生能从给他(她)上课的每位老师的身上学点什么,能学到该老师最有益的本事或知识或观点什么的,则其收益就更大;如果能够经常参加对自己有益的全校层面的大师报告会,则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大收获。其实,同学之间也是个有长处的,能够有心学习周围同学的优点也是受益匪浅的。

    类似上面的建议可能还有很多,期望有经验的老师和研究生们多多补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523397.html

上一篇:自我推介博士生与我合作出版的新专著——兼谈点指导研究生经验
下一篇:申请自科基金选题时的感触
收藏 IP: 222.247.191.*| 热度|

7 陈小润 黄富强 张骥 王加升 梁建华 崔全顺 guolina110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