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家(10)——杂吃
曾泳春
妈妈每年都会给我寄几次茶,春茶秋茶,都是家乡的亲戚自己种的。她每次都按制茶的青、熟程度给我分开包装,而这些茶叶到了上海,我喝起来就不管青熟了——上海的水,能泡出个茶味就不错了,哪里泡得出那种细微的茶色区别。每次寄茶,妈妈还会不失时机地混上一堆闽南茶点,厦门黄则和的馅饼、凤梨酥、蒜蓉枝、凤片龟,如果回漳州了就会再捎上漳州的麻枣、枕头饼、莲宝饼,满满一大包,和茶叶一起寄过来,似乎时时在提醒我,依然生活在家乡的氛围中。
厦门有个“吴再添”,小时候经常去吃,但离开家乡多年,已经不知道吴再添是否还存在,只记得沙茶面是极好的,扁食也有着外地的小馄饨所没有的香味。“黄则和”是厦门的另一个传统老店,我大都是吃它的茶点。黄则和馅饼虽然没有鼓浪屿馅饼有名,但我乐得吃那种刚刚送过来的还带着热气的馅饼,而不是卖给游客的虽然名气很响但远不是那么新鲜的馅饼。厦门馅饼是绿豆沙馅儿的,酥皮,小时候家乡中秋节吃的月饼,就是这种馅饼。蒜蓉枝是那种外面有一层糖的麻花,糖不是沾上去的,在制作时已经和麻花融在一起,麻花里加了蒜蓉,吃起来很香很甜。闽南人虽不怎么吃蒜,但经常用到蒜蓉,漳州的蒜蓉酱是非常美味的作料,有名的小吃萝卜糕、五香条、蚵仔煎,都是要加蒜蓉酱才到味。我这里写的,都是我能把这些闽南语小吃翻译成普通话的,其实还有一些小吃,也是加蒜蓉酱的,可惜我实在无法把它们翻成普通话。
漳州还有两种小吃,简直让游子魂牵梦萦。那年我的后桌从加拿大回国,取道上海,他还没回漳州呢,就不停地讲着回去吃豆花、吃卤面。而我每次回乡,都是直扑豆花店,而且很高兴,妈妈再也不强迫我必须拿自家的碗去买豆花吃了——那是小时候我吃豆花时被严格要求做到的。漳州豆花的特点,是与卤煮一起吃。其实主要的成本都在卤煮上,豆花本身是很便宜的。(以下一段请老蒋绕开)卤煮是闽南、潮汕一带喜爱的食物,而作为豆花配料的卤煮,更加精细,精细到一个猪肚都能分出不同部位,肠当然也分成了大肠小肠,还有与猪肚连接部位的肠。这不是矫情,各个部位的吃口确实不同。我很不好意思地说,我最喜欢吃的是卤猪肺,我非常喜欢肺的那种口感。所以到了豆花店,要一碗豆花,加一点地瓜粉条,再按部位点上喜欢的卤煮,卖豆花的就会用剪刀夹起一块卤煮,嚓嚓嚓剪成小块,加到豆花粉条里,再加点冬菜和香菜,一碗热腾腾的豆花就放在眼前了。
漳州的卤面,与北方的打卤面完全不同——这是我去品尝了东北的打卤面之后才明白的。看《不差钱》时,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那碗苏格兰打卤面,卤子不要钱!卤子不要钱,还叫什么卤面?漳州的卤面,卤是最奢华的部分,笋、瘦肉、香菇、鱿鱼、牡蛎干,切成丁,熬煮之后用地瓜粉勾芡成汤卤。而北方的打卤面卤子居然不要钱!既然不要钱,我那天去吃东北的打卤面时,恶狠狠地要了两碗卤子,直接把自己咸死。漳州卤面用的面是碱面,买的时候已经是熟的,直接把汤卤浇到面上,一定要加自己炸的蒜蓉,这就是让游子思念故乡的卤面。妈妈的卤面做得极好,我每次回家,同学就闻到我妈可能会做卤面给我吃,于是就都来蹭了。所以,说不定我以后开一家“阿春卤面馆”,直到把那些吃货吃腻为止。当然,小本生意,吃面一定是要付钱的,少了不行,多给也不要,这是江湖的规矩。
说回凤梨酥,前几天海辉说起凤梨酥,以及凤梨,并问凤梨哪里有卖的。我的第一反应,凤梨就是菠萝,是台湾传进来的叫法,因为闽南话里,菠萝就叫王梨,从来就没有菠萝这两个闽南语的音。后来看到有人说,凤梨和菠萝不同,我就认真研究了一下。百度百科里,说明了凤梨就是菠萝,也叫王梨(闽南一带叫法)、黄梨(新马一带叫法)。我还专门打电话请教了我爸这个热带亚热带的农业专家,虽然他的专业是甘蔗,但对这些热带水果还是熟悉的。老爸说,一样的啦,凤梨就是菠萝。而我作为一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家,更直接的做法,就是当机立断地去买了个台湾凤梨,亲自吃一下。与人们说的一样,凤梨不像菠萝那样有籽,菠萝的籽有刺刺的感觉,吃的时候是要去掉的,当然,我小时候吃菠萝经常不去籽,因为以前卖主不会像现在这样帮你用特别的刀去皮去籽,我们买回菠萝,削了皮,切成块就吃了,没那么多讲究。凤梨没籽,吃起来方便,因此适合制罐、制凤梨酥。总的来说,凤梨的味道与菠萝几乎无异,但果肉味道没有菠萝那么“利”——菠萝是一种很“利”的水果,通常要泡一下盐水、或撒盐浸润一下才吃,但我发现,凤梨的味道远远没有菠萝那么浓郁。菠萝浓郁的特别的清爽香味,是菠萝的特点,而凤梨在这点上逊色了。凤梨没有籽,但那些原本应该长籽的坑还是存在的,让我想起了无籽西瓜。再看百度百科,最下面的条目记载了凤梨引进台湾并培育的经过,于是我推断出,凤梨相当于无籽菠萝。这是一个吃货的考证,还请植物专家考证。
熊天平,齐秦,《愚人码头》。
我已不能回头
天 你要伤我多久
多麽愚蠢是我
多麽爱你是我
才会守着不走
你给的寂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