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会该怎么开
曾泳春
若干年前,我刚留校时,听到过我们学校一个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在一次会上发言,他抱怨说很疲惫,因为学生很多,他说很怀念以前带着几个学生,惬意地做课题的日子,而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我对他说的这段话记忆深刻,因此我招学生很小心,不敢像别的教授那样招很多(话说,我真是很佩服那些招好多学生的教授,他们的精力也太充沛了)。但其实招学生也是个难预测的问题,有的年头会几乎没有学生来找,有的年头又会有学生蜂拥过来,所以在招学生这个问题上,我一直很不潇洒,既想招又不想招,比较纠结。
而无论如何纠结,我的学生也是逐年积聚了起来,今年我又收了一名博士,三名硕士(包括一个苏丹留学生),今天上网审核新生的选课,看着我的学生名单,也有密密的一页了。我心里有点慌起来,对管理这样一支越来越庞大的队伍感到有些迷茫。而且我发现,我又快要成峨嵋派掌门了,今年招的学生除了那个留学生外,全部是女生。
管理学生团队,我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开组会。我曾说过我是我导师的博士开门弟子,而导师在我之后招了几个在职博士,他们并不是一直呆在学校,因此,我在做学生时,是没有开过组会的。但我们有自发的组会,我以前写过一篇博文《博士生工作室的故事》,描绘了当年博士生的队伍还不像现在这样庞大时,我们全系的博士生挤在一间大工作室其乐融融的情景。那时不同导师的博士生之间不像现在这样相互防患,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课题,只要有两个博士生就某个问题讨论起来,就不停地会有其他博士生参与进来,形成没有导师主持的自发的组会讨论。而现在,每个导师手下都有相当多的学生,自组成团队,通常的做法就是定期由导师主持开组会。
而我总是特别纠结要不要开这样的组会。我不是喜欢开会的人,也极少开会,因此也不太会主持会议,包括学生的组会。每次开组会时,我召集所有的博士生硕士生还有留学生,他们济济一堂地看着我,我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的研究方向大体有三块,也就是说有三组学生在做不同方向的课题。因此当我在讨论一个方向的课题时,另外两组学生就显得无所事事,他们百无聊赖地坐着等我和其中一组的学生讨论完,搞得我一边谈一边会心急起来,觉得浪费了其他学生的时间。所以我在和每一组学生讨论时,都会有其他两组学生闲着,结果是每一组的讨论都不充分。因此每次这样的组会开下来,我都觉得效果很不好。而且,即使是同一组的学生,博士生和硕士生之间的研究深度差别还是比较大的,通常两年半毕业的硕士生不可能像博士生那样读那么多的英文文献,因此在一起讨论时也显得深浅难以驾驭。
而事实上,我大部分时间呆在办公室,就是不停地找学生、学生来找,我和去年开始攻博的两个博士生之间几乎是天天都有讨论,我要他们和我share每一篇文献,也就是说,他们每看到一篇新文献,我也要看。而且我发现他们虽然精力充沛,但看文献的细致远远不如我,我到现在还对满桌子的文献如数家珍,一说到某个问题我立刻会翻出相应的文献,但他们似乎还做不到我这点(想想看,我要看他们的文献的综合)。因此,两个博士生的工作,我都非常熟悉,知道他们做到哪一步,下一步要做什么。于是在那种庞大的组会上,我们反而谈得很粗,因为细的都是他们和我单独讨论的。
于是我经常在想,可不可以取消掉那种大组会?我心底是很想取消掉的,原因我上面叙述了,即使是开大组会,由于研究方向不同,讨论其实总是在小组之间进行,而这些讨论我平常都单独叫他们来完成了。但如果不开大组会,我又担心学生特别是硕士生感受不到团队的学术气氛。我知道有不少教授的组会非常正式,学生要做PPT汇报,组会一开一下午,显得很有学术气氛的样子。我在读博时,曾经有个大牛就已经这样开组会了。但我知道他那些学生(我们当时都是学生)为了每两周一次的组会,挖空心思做汇报,他们其实是把这样的组会当成了负担。而我则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我曾经有几个月的时间,研究做到了瓶颈,我干脆放下课题,安心看了几个月的力学、数学基础书,在看铁摩辛柯的《材料力学》时,突然灵感迸发,突破了瓶颈。如果那时导师也逼着我每星期或两星期开组会用PPT汇报一次,我可能会把精力放在应付虚夸的组会上,而无法静心去思考了。
写了这么长,我依然纠结,这个组会该怎么开?是定期开仪表堂堂的大组会,让学生们感受学术气氛;还是分组开组会,把一次大组会分成三次小组会;是定期开,还是不定期开;是我需要才开,还是学生需要才开?而事实上,管理这样一个团队,还不止开组会这样一件纠结的事,我这个特别不会组织活动的导师,总是想不起来、也没什么精力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学生乐一乐,相比于那些很会与学生同乐的导师,我会不会让学生背后骂成灭绝师太?
再感慨一次两个月前发过的感慨——当导师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1950-620432.html
上一篇:
青春,再见青春下一篇:
美食家(9)——闲话馄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