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这是中国传媒大学张一玮博士为我所作的访谈 。张博士目前在做电影口述史的工作。我自己又根据自己的回忆增加了一些内容。凡是后来所做补充,都在括号内加以说明。
受访者:姚小鸥,1949年出生,河南镇平人,大学教授,现居北京
访问时间:2014年7月12日
我印象中第一次看电影是在开封市北道门小学上学的时候,记得是小学一年级,地点是开封市大众电影院。内容是动画片《伊索寓言》,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狐狸吃葡萄的故事,吃不到葡萄的狐狸说:“这葡萄一定是酸的,让馋嘴的麻雀去吃吧”。第二个电影也是在大众电影院看的,名字是似乎《小白兔》,(按: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出品,孙维世改编自苏联米海尔柯夫的作品,孙维世还是这个剧的导演。演出单位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附属中国少年儿童剧团)这是一个电影版的话剧舞台剧。情节最终是猎人打死了大灰狼。电影中的插曲有一句是“红毛狐狸被我赶走了”,现在我还记得曲调。若干年以后我在郑州,又看到过这个电影。是在郑州市大石桥附近的一个单位里面看的露天放映。说明它虽然是儿童片,但放映比较广泛。我在开封看这两部电影的时间是1956年9月到1957年12月之间。开封大众电影院在自由路,距离相国寺不远,在相国寺东边路南。小学的时候看电影是买儿童票,五分钱一张票。那个时候五分钱一张票家里还能承受得了,因为也不是常看。同学们排着队从学校里出发走到电影院。影院离我们家大约有两公里左右的样子,看完以后各自回家。河南大学的大礼堂是我在开封另外一个看过电影的地方。礼堂左右两边有窗户,是圆的,有些大一点的孩子就从那儿爬进去。我在那儿看过的一个电影,是大孩子把我拉进去的。讲一个财主砍树卖钱,后来因为树砍光了,大风刮来把他的钱都刮跑了。还有一个卡通电影,其中有一句台词“停住,地球仪!”是说地球仪停住了,灾难事件就可以停止,似乎还有时间倒流的情节。这大概是我最早接触到有关光速和相对论有关和的知识。
1958年寒假月后我们家搬到郑州来了,看电影主要是看那些不花钱的。当时一张电影票是一毛五、两毛的样子,按照当时的收入不便宜。不要说小孩子看不起,大人看也算是一种正式的文化学费。因为那里候一个大人一天的伙食费也就是三四毛钱。那时候是各单位经常演(电影)。我母亲在郑州柴油机厂工作,厂里的灯光球场经常放电影,附近的人都去看。我们家附近还有河南省交通厅的电影场,有时候在礼堂,有时候露天。当时不让外单位的人来看,但有时候管得不严,也可以混进去看。我还跑到炮校去看过。炮校是军事单位,也不让外人看,就混进去。还有河南医学院,后来叫河南医科大学,现在又并入到郑州大学里面。我在那里看过戏曲电影程砚秋主演的《荒山泪》。那里的电影一般是在大操场,我看的时候因为人很多,往往去晚了的人只能在最后看,就有人跑到银幕的背面看。看电影的时候影像都是反的,而且背后往往地方太狭窄,(银幕上的)人物变形,但那样也比不看强。1959年到1960年我们家被撵到西郊岗坡村住的时候,到附近的煤矿机械厂看过露天电影。这都是我上初中以前。上初中以后,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电影是《羊城暗哨》,是在河南省交通厅里面放的。河南省交通厅在郑州市建设路东段路南靠近河南医学院的方向。这个片子给我一个终生难忘的印象,后来又看过。电影讲美蒋特务要劫持一个医生到香港去,情节很曲折,其中一个特务叫“梅姨”,后来随着情节的发展知道是医生家的女佣人。影片里在轮船上破的案。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当时我哥哥(哥哥比我大五岁,高四级,对我一生有重要影响)对我说,这个被劫持的医生是个博士。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博士”这个词,当时我还不知道“博士”具体所指是什么,只知道是一种称号,很有学问很崇高。我还看过《渡江侦察记》。另外还有京剧舞台纪录片《群英会》和《借东风》,是两个折子戏放在一起,马连良主演的。“群英会”这个名字被“大跃进”时期所采用,人民群众都是英雄,劳动英模的会就是“群英会”。我还到位于郑州市建设路中段的河南省工人文化宫看过电影。
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父亲带我看过一次苏联电影《波罗的海的光荣》,是在郑州市解放路二七纪念塔附近的东方红影剧院看的。电影讲十月革命前后的俄国海军的。我印象深刻的是军舰上的炮弹,有人那么高,直径像水桶那样。这是我父亲唯一带我看过的电影,至今还记得看完电影,晚上和父亲一起从郑州市二道街那边走路回家的样子。
1958年我看过几个反映“大跃进”的纪录片,内容有河南省登封县在“大跃进”中讲卫生,给马讲卫生。电影表现当地人做了大刷子给马刷牙,大街上赶马车的人给马屁股后面加上一个粪兜。还记得一个歌颂大跃进的电影的插曲,歌词是“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我现在还大致会唱,尤其是最后一句。后来我还看过一部《下乡·赶脚》。这是两部当年非常有名的河南曲剧小戏现代戏拍的戏曲艺术片电影。文革前,给我印象深刻的戏曲电影还有昆曲《十五贯》、绍兴戏《三打白骨精》、豫剧《朝阳沟》和《穆桂英挂帅》。《朝阳沟》当时风行全国,写知识青年下乡的。《穆桂英挂帅》是常香玉主演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头戴金冠压住了鬓,身穿着蟒袍,上绣着花云。帅字旗,上写着,浑天侯穆氏桂英。穆桂英我五十三岁还管三军。”所谓“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说的是昆曲《十五贯》。《三打白骨精》在全国都有影响。关于这个戏,当时毛泽东和郭沫若曾经有诗词唱和。毛泽东的诗是“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这是大讲阶级斗争的前奏,可是当时不但我们不知道,文革中被整的人也都跟前凑趣。由此可见毛的政治手段在中共内部是无人可及的。电影里的猪八戒有一个台词是“你不是妖怪,我不是妖怪,大家都不是妖怪”,这成为当时混淆阶级阵线的一种言论。电影用的是绍兴白话,下面有字幕,但我也能大体听懂。当时这个电影影响非常大,全国放映。还有一部喜剧电影《满意不满意》。讲一个饭店的服务员小杨不安心服务工作,外单位来请他师傅(“小杨的师傅”)去做报告,误把他(“小杨师傅”)请去了。他在报告会上没话可说,就夸他师傅怎么怎么好,自己作检讨,回来以后改进了工作。这个电影也是阶级斗争时代讲改造思想的。
有一次,我没钱买票,可是想看电影,就从家附近的电影院后面跳墙进去看。被电影院查票的抓住了,我趁他不注意撒腿就跑,从边门下面钻出来。那个人在后面抓住我的脚,我使劲挣脱了。我家附近的这座电影院叫建设电影院。这个电影院今天看起来是老式电影院,样子类似礼堂,前面是银幕和舞台,内部前低后高,用长条凳,每个凳子上能坐五、六个人的样子。票价是根据位置来定,有一毛五、两毛、两毛五几种,中间的位置比较贵。电影院是对号入座的,有对号员拿着手电巡查。两边有电风扇。放映的时候,铃声要响三声,第三声铃响的时候就要开始放电影了。电影院外面有一个小广场,有些小贩在活动。广场南旁边还有一大片空地,是建设预留地。北边是一小块菜地。后来我家搬到了电影院的后墙根西边的郑州柴油机厂家属院,这个厂原来很红火,现在已不复存在,厂区开发成住宅区。60年代初,这个电影院的门厅里挂着一些演员的照片,其中有赵丹、秦怡、王丹凤、白杨、孙道临。我在这家电影院看过《马路天使》,赵周璇主演的,赵丹和她演配手戏。周璇号称“金嗓子”,电影里有她唱的《天涯歌女》和《四季歌》。《四季歌》有段歌词是“春季到来绿满窗,大姑娘窗下绣鸳鸯。忽然一阵无情棒,打得鸳鸯各一方”。
当时有些电影歌曲很流行。《刘三姐》、《英雄儿女》、《冰山上的来客》、《上甘岭》、《地道战》的歌曲我都会唱。好的电影歌曲会成为流行歌曲。像《地雷战》的插曲,“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太阳照得人身暖,毛主席思想的光辉照得咱心里亮”。也有台词成为日常惯用的语言,就像《平原游击队》里的“高,实在是高”,是伪军恭维鬼子的。电影里面的人物经常有新的不同的发式,人们也经常学。我在国棉六厂的时候,厂里有一个老师傅,原本是解放前上海的理发师。他对我说,以前上海的理发师经常看电影,主要是看电影里的发式,因为看电影的人可能会要求理发师按照电影里的发式理发。我对此印象很深。我还看过一部《女理发师》,是王丹凤演的,讲一个女理发师的丈夫不支持她工作,觉得理发师丢人。她工作的时候戴着大口罩,结果他丈夫来理发,她理的很好,他丈夫夸奖她。我也亲眼看过周围的人模仿电影里角色的做派,但衣服方面因为生活水平所限,很难模仿,可能有些女孩会仿照电影造型来穿裙子吧。
电影院门口有黑板,上面写着要放映的电影。还贴有手写的海报,很少有印刷的海报。还有宣传栏,里面有电影宣传画,是连环画的形式。给我印象深刻的有《徐秋影案件》。我没有看过电影,但看过宣传画。大概有十几帧,每一帧下面都有文字说明。电影讲一个转业军人和一个叫徐秋影的女青年恋爱,后来徐秋影被人打死在河滩,转业军人成了嫌疑犯。但经过侦破发现,实际的凶手是美蒋特务,因为徐秋影原来是特务,后来不想干了就被人杀死。(今按:这是以哈尔滨一个冤案为原型拍的电影)我还看过一部电影《典型报告》的宣传画,讲大跃进时期一个村子里“放卫星”,有一个准备村报亩产300斤,以为可以做一个典型报告。(按:这在当时是很高的产量了)但是在县里开会时,发现和别人比,这个数字太保守了,成为一个反面典型,于是上报了惊人的高产量。当时有专门刊载剧本的杂志,普通文艺刊物也刊载电影剧本,我也看过。河南作家李准有不少作品,像《李双双》、《耕云记》都改成了电影,我大都看过。我还看过一种电影连环画,是把电影里一幅一幅的照片(剧照)印刷成册,下面有文字。有些苏联电影,像《战舰波将金号》和《彼得大帝》我是在连环画上看的。
文革期间有几个电影,有样板戏《红灯记》、《白毛女》等。到文革后期播一些老电影,像《渡江侦察记》。我还看过《春苗》和《决裂》。我后来写过一篇博客文章,叫《马尾巴的功能》,谈电影《决裂》里面的一个片段。电影里扮演教授的是葛存壮,他的表演是一本正经的在课堂上向学生讲“马尾巴的功能”。另外还有一个情节是一个“走资派”,他向群众说“就是要让大家过好日子嘛”。“让大家过好日子”是被批判的。电影里还有一个省委书记在宾馆里面听水滴的声音,声音不能大也不能小,总叫人调,但很难调到他满意。这说的是“走资派”生活腐化的事情。当时在电影院里还能经常看到柬埔寨的流亡元首西哈努克亲王,他是当时人们心目当中的影帝。电影院经常放映新闻片,主题是有关“西哈努克亲王访问西安”“西哈努克亲王访问大寨”等等。新闻片里除了西哈努克亲王之外,还有一个宾努亲王,宾努的脖子歪,所以给人印象深刻。有一些纪录片,是表现中国人民支援越南的。文革前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的纪录片基本是放在故事片之前的加演。也有很少的记录片专场,票价很便宜。文革中还有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列宁在十月》。这几部苏联电影当时影响很大。在我们厂里干活的知青对我说“姚师傅长得像瓦西里”。瓦西里就是列宁在1918中的一个人物。因为我当时穿着一件军装上衣,罩棉衣,下雨的时候穿个大靴子,长相又瘦,有外国人的样子。
80年代初,我在建设电影院看过日本电影《望乡》和《追捕》,还有苏联电影《静静的顿河》。中国电影里《牧马人》还可以。90年代初,建设电影院被一个香港商人收购然后改造了,(一部分空间)改造成了一个小电影院,其它的空间改造成饭店。原本旁边还要再盖一个宾馆,可是因为旁边那块地没有征好,这个工程搁浅了。那个有隔间的小电影院我就没再去看过电影,于是这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建设电影院就这样消失了。
附:文革中还看过的“样板戏”电影有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滨》、《奇袭白虎团》、《杜鹃山》、《海港》以及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记录片《钢琴伴唱红灯记》等。文革后期还看过日本电影《啊!海军》、《山本五十六》,当时还有一个日本电影《军阀》我没看过。这两部日本电影给我的印象很深,一些情节现在还在眼前晃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5: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