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与黄昆教授不谋而合

已有 3107 次阅读 2013-12-27 10:3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不谋而合”原本是一个中性词,但现在变成一个不堪的、令我厌恶的词语。缘由是一位教授,得过教育部首批百名教学名师称号者的表述。这位教授在我的导师杨公骥先生破译汉代歌舞剧《公莫舞》的科仪本《巾舞歌辞》(又称《公莫巾舞歌行》》)之后39年,声称与杨先生“不谋而合”。并以他的“不谋而合”的成果获得甘肃省科研成果一等奖,由此发家,一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国家级教学名师,甘肃省省级文化单位负责人等多种称号与职位。最为搞笑的是,在我写文章揭露其剽窃之后,他所服务的学校竟然把他的抄袭文章在该校2002年第3期的学报上重发(其首发在1989年),还加了【编者按】。【编者按】说,经该校领导指示校科技处组织专家审定,这篇文章不是抄袭之作。同时配发了这位教授的一名研究生的文章,说明该教授的文章不是抄袭,而我的批评则是门户之见,且有许多错误,云云。

   现在回到正题。由戴德昌博主的文章,我得知黄昆教授的成就与遭遇。详情请大家读戴德昌博主的文章,我只想说,以下这句话深得我心。可以说,我在行事上与黄昆教授“不谋而合”,尽管我比他晚生三十年。顺便说一下,前述与杨公骥不谋而合的那位教授生于1942年,杨先生的成果出在1948年,正式发表在1950年7月19日的《光明日报》上。

   黄昆说:“我文献看得比较少,因为那样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变成书本的奴隶。自己创造的东西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对我来说,后者要困难得多。学别人的东西很难,而自己一旦抓住线索,知道怎么做,工作就会进展很顺利。”

   

   我不赞成什么对文献(不是经典文献或称原始材料)穷尽式搜索,不可能,也不必要。我试过。搜半天没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1888-753332.html

上一篇:《卖油郎独占花魁》与李天一五人案要素解析
下一篇:参加欧洲围棋大会
收藏 IP: 60.247.43.*| 热度|

4 陈楷翰 尤明庆 刘全慧 李宇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