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个自制力不强的人,玩起来没完,注意看时间,已夜里十二点了。赶快收拾提包往家走,赶到八号楼前,看到有同学站在路边向天上望。这么晚了看什么?我抬头望了一眼,马上觉悟了,大家一起在看流星雨!
前几年,天文学家预报过一次流星雨,很准。那天,我等到夜里两三点,看到了。流星群划过天空,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儿时,家在开封住。当时经济不发达,象开封这样中小城市的市民家庭多数没电灯。晚上,天气好的时候,大家都呆在院子里聊天,可以省灯油。对我来说,最美好的记忆是看星星。古今中外,与星星有关的故事很多。我只记得父亲所讲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很少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不善言谈,这一生似乎只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就是北斗七星的来历。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后来在书中也看到过这个故事更曲折、更详细的版本,但总觉得父亲讲的最好。北斗七星的形状也就永铭记在心。
上大学后,买过一本名为《四季星座》的科普图书,上面的星座都是用西方天文术语描述的。我虽然也喜欢这本书,但已经不能记得大部内容了。1982-1985年间,我在河南大学读硕士。记不得是其中的哪一年,从学长郑慧生兄读过《史记·天官书》。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次比较系统地学习天文学知识。
这是只有在那个时代才会有的美妙的学习。教师没有报酬,学生不记学分,是一次纯粹为学术而学术的学习。教师是历史系研究生毕业留校的郑慧生。他自己刻钢版、自己掏腰包印制《<史记·天官书>译注》一书,作为教材发给大家。郑老师是甲骨学家,曾从事甲骨缀合工作。他利用甲骨材料从事古代天文学研究,有论著多种,其中《古代天文历法研究》一书,由河南大学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他的研究在甲骨学界是有一席之地的。郑老师是1960年代初期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给我们讲《史记·天官书》时,他虽然刚刚毕业留校一两年,但已是年近五十岁的成熟的学者了。学生除我以外,记得有历史系先秦史研究生史建群(曾任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总支书记)、郝铁川(现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玉洁(现任河南大学教授);历史系秦汉史研究生陈长琦(现任华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院长)、龚留柱(现任河南大学教授)。当时河南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只有我一个研究生,近代文学专业的关爱和同学(曾任河南大学教授、校长、现任河南大学党委书记)也参加了这次学习,不过好像因故没学完。参加学习的还有当时刚留校的几位青年教师,除了康保成(现任中山大学教授)外,具体还有谁记不太清了。授课地点在河南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这次学习天文学的经历,对我的研究生涯有重要影响。后来,我读陈遵妫先生的《中国天文学史》,也以此为基础。1990年,我曾在《社会科学战线》发表过一篇批评何新谈所谓“九歌十神之迷”的文章,指出文中不少天文学知识方面的错误,就得力于此。
我仰望星空,满天星斗,清冷的空气中似乎散发出一种令人愉快气息。昂头时,长期受制于电脑的脖子和臂膀觉得很舒服。我一边轻轻地移步回家,一边想,真是老了,为什么慌着回家,而不肯在这美妙的夜晚和少男少女们一起再看看流星雨?
附记:今晚到建银饭店看望到北京开会的康保成兄,他说当年参加学习《史记·天官书》活动的还有中文系青年教师陈江枫(曾任河南大学教授、教务处长,现任河南轻工学院副院长)。陈江枫兄1980年代末曾撰写《天文与人文》一书,收入一个当时很著名的丛书。他研究汉代画像石中的天文图像,也有很大成绩。这些与跟随郑慧生老师学习《史记·天官书》应该是有因果关系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1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