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明庆教授的”以尺鉴宝“系列博文,我大多读过。而且几乎每篇都推荐到首页。我还在科学网上发表过《<大戴礼记>与尤明庆教授的尺度考古》,以表明对他的支持。但这不等于我对他相关博文的全部内容完全认可。
我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对自己的肯定与批评,和对他人的肯定与批评都出于认真的思考,还为此惹下过不少麻烦。比如,我曾在博文中说,自己某某论文可以算是学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就招来一位数学家的批评。我无唾面自干的修养,反唇相讥,又招来另一个方面的批评。我对文G思慕者侯某的批评,给自己惹了更大的麻烦,为此累及先人。但我以为,只要是真诚的意见,事实不误,无论有什么后果,都不必在意。这篇博文也是如此。
我是一个历史爱好者,用京剧术语,可以说是一个票友。也就是说,虽然没下海,但也能哼几句,有的时候唱得不见得比海里的朋友差。这两年,我在专业报刊上发表过有关甲骨学起源(见《中国社会科学报·考古版》及本博)和孔子与华夏五千年文明史观(见《光明日报·国学版》及本博)的文章,还正在思考夏代问题。所以尤教授的博文引起我的很大兴趣。我对这些博文的看法,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很有创见,二是不可以偏概全。
先说第一个方面。我以为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尺度的建立,这一思想见于上述文章。尤明庆教授的研究思路我以为是合乎历史规律和思维逻辑的。而这一方面似乎尚未引起学者的充分注意。这当与历史工作者(包括考古学者)的知识结构有关。
另一个方面来说,事物是复杂的,且凡事皆有例外。对古器物真伪的考察,有许多角度,仅从一个角度来看问题。难免有失偏颇。比如近来尤教授所论之晋公盘,从文字内容来看,其为假的可能几乎没有,因为作假者没有这个水平(有关清华简等的认定理由也大体如此)。如果真有这个水平,那么完全可以吃这碗饭,而不必冒险去搞什么文物造假了。回头来说晋公盘,有信息说,已经抓到了盗墓者。换言之,这件铜器是有出土记录的,一锤定音,可证我的看法不错。
最后总结:尤教授以尺鉴宝的思路绝对没错。对其本人来说,问题不在方法是否完全正确,因为这个可以改进。重要的是,不要把它当作一把万能钥匙,更不可以与其他历史文化现象(包括黄河河道变迁等自然现象及一些社会现象)硬性挂钩。如果集中力量论证出该方法之普适性(可以允许例外),就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