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机器人大脑与“永生人” 精选

已有 6876 次阅读 2016-9-18 08:2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当AI 新成果引发众人的争议和恐慌时,美国《时代周刊》以库兹韦尔的“半人半AI”的思路为基础,提出了未来另一种可能存在的趋势——人类与AI 逐渐融合为一体,人类通过这种方式可能获得永生。或许未来有一天,需要与机器人分享地球。但是要想和平共处,需要变得与他们一样聪明、一样充满力量。英国控制论专家凯文·沃维克率先拿自己的身体做起了实验。2002年,在他的安排和指点下,外科医生在牛津拉德克利夫医院手术台上把诸多微电子芯片的感应器植入到了他的神经系统。按照凯文·沃维克的理论论证,植入芯片后他的神经系统便会受到外界感应器的调节和控制,而不是完全由他的大脑来控制,因此神经系统会变得更加强韧,他能够突破年龄的衰老曲线,做一些年轻人热衷的事情。在《时代周刊》对他的回访中,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位控制论专家仍然生龙活虎,通过配套特殊的光学眼镜和身体内的神经芯片相连,他可以获得比常人更高的视觉分辨率。这让一些专家对“半人半机器人”的可能充满着期待。


库兹韦尔最近也大胆地预言人类长生不老的梦想将在未来20 年内实现,他明确指出,人类科技水平提升一倍所需的时间正在不停地变短。这是一条指数级的增长曲线,当到达一定的临界点之后,科技水平的上升速度就会出现井喷式的增长,而我们目前就正是处于这样一个临界点的附近,即将迎来新的一轮急剧的科技进步加速阶段。库兹韦尔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变化就是,科学家们将最终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他在英国《太阳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我和其他许多科学家们都坚信在之后大约20 年的时间内,我们将有能力对我们自己的身体重新进行编程。如此,我们就可以让身体内石器时代的基因‘程序’停止运行,甚至可以逆向运行。”他说:“纳米技术将可以让我们永生。最终有可能纳米机器人还将代替我们人体现在的血红细胞,并以高出前者数千倍的效率发挥作用。”库兹韦尔除了这一论断之外,还做出过其他一些十分重要的预言。例如,我们将可以在几分钟内写完一本书,这一切都是得益于AI 技术的发展。


库兹韦尔的预言听上去有点像是天方夜谭,甚至可能让人觉得有些荒谬,难以接受。根据他的“科技加速”理论,在接下来的1/4 个世纪里,人类的科技水平还将发生“数十亿倍”的进步。库兹韦尔认为我们目前才刚刚领略到微小一点AI 技术可以带来的许多的可能性,这样的科技进步将变得更加狂野。我们目前已经开始将这些技术运用于一些细微之处,比如如何让飞机更加安全地降落,以及帮助完善Google 搜索引擎技术。他说:“这些技术并非全都是科幻。例如,我们现在手机拥有的功能在20 年前完全是梦幻级别的东西。1965年时我还是一个学生,我就读的大学里只有一台计算机,它价值700 万美元,且体积十分庞大。但现在呢?”他说:“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类有可能会变成电子人,我们将拥有人造四肢和器官”。也就是说可以制造人工生命。实际上,人工生命是由计算机科学家克里斯托弗·兰顿(ChristopherLangton)于1987 年在美国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召开的“生成以及模拟生命系统国际会议”上首先提出的,它是借助计算机和其他非生物媒介实现的一个具有生物系统特征的过程或系统,或通过人工模拟生命系统研究生命的领域。通过将机器人大脑植入人工生命系统就可以实现人类的永生。


据有关媒体报道,2013 年6 月15 日,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举办的“全球未来2045”研讨会上,俄罗斯的互联网富翁伊茨科夫召集了全世界一些人类神经系统科学家探讨人脑在人体外存活的可能性,他的最终构想是把人脑植入机器人大脑去代替肉身,让意识永存。伊茨科夫及其团队计划在2045 年让人类得以“永生”,如图1所示。这个被称为“永生人”的计划(或“2045 首创”)将消除人类的衰老和死亡,克服人类生理和精神方面的基本限制。在生物身体耗尽之后的延长生命中,个人意识将被移植到新的躯壳中继续地做出独立决策。该计划通过创造人类的替身和人工大脑来“代替”人类生活,这与电影《阿凡达》中蓝色巨人相似,如图2(a)所示。伊茨科夫及团队将创造一种功能完善、全息影像的人类替身,支配这一替身的是人工大脑(机器人大脑)。人工大脑里面有上传者自己的记忆和情感及全部意识,甚至是潜意识。也就是说,替身将代替那些希望永生,并将自己大脑信息上传的人类继续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伊茨科夫认为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的意识相组合的人类进化不仅可行,而且势在必行。事实上,伊茨科夫及其团队已经拟定出打造一个完整全息躯体的时间表,对外宣称将要在2015 年把人类的意识上传到计算机中。伊茨科夫宣布将要上传自己大脑信息至新的躯壳(全息躯体),并希望在2045 年之前获得“永生”。




图1 伊茨科夫与“永生人”计划



图2 生命机器人和“阿凡达”与升级自己



根据相关介绍,伊茨科夫团队的“2045 首创”项目共分4 个阶段:①在10年之内(2015~2020 年),造出可以通过人脑遥控的机器人化身,实现人脑远程控制机器人。②2020~2025 年,为人类创造新的躯体,并给该躯体配一个可进行控制的人脑,这个人脑离开身体后仍能工作。也即把人脑转移至一种生命保障装置(机器人)上,科学家需要在机器人“化身”身上创造适合大脑生存的精确环境。③2025~2035 年,造出人造大脑(机器人将拥有可储存主人个性与记忆的人造大脑),将人类意识植入计算机。也即创造和真人大脑功能完全相似的人造大脑,以接受人类思维的上传。④2035~2045 年,打造出一个通过全息躯体承载人类思维的虚拟人——“阿凡达”,不再受控于实体机器人。虚拟人(人的机器人形体也将被抛弃,成为全息影像版虚拟人,可以穿墙而过)实现机器躯体“涅槃”。虽然虚拟人具有人类的思维、意识和感情,但由于纯属没有肉体的全息影像,所以理论上是一个“永生人”。巧的是伊茨科夫计划的永生之年——2045 年,恰好是库兹韦尔的“奇点”年。目前,社交网站Facebook 上已有2 万多人表达对“阿凡达”项目感兴趣。


伊茨科夫并非是第一个想到要把大脑放进机器的人。美国国防部在2013 年预算报告中透露了代号为“阿凡达”的计划,如图2( b)所示。美国国防部希望开发通过意念遥控的机器人,在未来战场上代替士兵肉体征战沙场。此外据有关报道,科学家们的最新研究表明,使用生物科技和遗传工程学技术,未来200 年人类可以“升级自己”,如图2(c)所示。尤其是富有人群可以将自己打造成为类似上帝的半机械人,实现“长生不老”。这将是自从生命出现以来生物学领域最大的“进化事件”。提出该观点的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尤瓦尔·诺亚·哈拉里(Yuval Noah Harari)教授认为,即使人类不断地获得快乐和成就,但是他们仍不会感到满足,未来两百年人类会采用生物操纵或者基因工程技术,将自己打造成长生不老之躯,身体一半是有机组织,另一半是机械化结构。


实际上,伊茨科夫的“永生人”计划也与互联网上的一篇有关“趣谈大数据”文章所述完全类似。该文章介绍说,人在一生中要产生大量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建模可以直接推演出很多结论,比如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喜欢什么口味的菜,在遇到什么问题时会采取什么行动啊。这样的数据一直累积下来,直到这个人去世。因此,可以设想,这些巨大的数据能让这个人以某种方式继续存在下去,后代有什么问题需要寻求答案的时候,比如在人生的关键抉择时,问问这个虚拟的人(祖先)有什么好的建议。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化生存不仅在人生前存在,也可以在人死后继续存在。人死了,可以在虚拟空间中继续存在。一辈子、一辈子的人故去,这些虚拟的智慧都可以继续存在,并专门用于后代的咨询、解惑。就像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中出现过的场景,花木兰在面临是否代父参军的重大人生时刻,就向“祖宗”倾诉过困惑,得到了指点。若是假设材料科学也取得巨大进展的话,就可以把这些虚拟的生命重新植入到模拟人类的生态体上。面对这个新智慧体(非常像真正的人),现在的伦理、法律等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本文由王芳摘编自肖南峰等编写的机器人大脑一书第10章。内容略有删节。



ISBN:978-7-03-049440-5


《机器人大脑》主要介绍机器人大脑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及实际应用,内容包括机器人大脑的基础知识、构成原理、网格计算、云计算、学习方法、视觉处理、人机对话、情感交互、作业控制、未来发展等。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进一步开扩视野、增强知识,深入了解和掌握与机器人大脑相关的体系结构、数学模型、认知计算、学习策略、模式识别、情感建模、自律作业、人工生命、法律道德等基础知识和相关技术,从而为今后研究、开发、应用各种类型的智能机器人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内容翔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可读性强,可以作为在机械、农业、医疗、交通、教育、服务等行业从事机器人研究、开发、应用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自动化、电子信息和机械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003490.html

上一篇:医学影像处理及三维器官重建
下一篇:那些“回炉重造”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7 王嘉文 马志超 guhanxian xlianggg zjzhaokeqin shenlu X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5: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