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孔雀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mallland
↙中国的社会生物学保卫战↘

博文

我们一生都在期待

已有 2547 次阅读 2012-2-16 11:0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习, 进化, 童年, 适应

弗洛伊德说,童年的经历会改变人一生的行行为。 

 

科学网有一篇文章介绍,说童年的母爱能影响中年的健康: 

 

按 理说,这不算什么“发现”,幼体的经历就是学习过程,学到了什么,受到怎样的待遇,必然影响其一生。有人说,不能把童年经历的作用无限扩大。然而,许多影 响是个体无法感觉到的。譬如,从小被管束的孩子,成年后会更有道德感。西方文明,并不是基因决定的,而是童年的教育。我们也知道,棒下出孝子,也是从童年 管教出来的。 

 

我 要讲的,不是教育问题,而是从进化与适应的角度看问题。个体是可塑的,为什么”要“可塑?就是为了适应环境。幼体被管束,做错了受到惩罚,他就知道不能这 样做,这样做就要吃亏,就产生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怎么产生的,个体可能自己也不觉悟。从这个角度看,行为主义的论断没错,人就是一台学习的机器,学会对不 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并固定下来。 

 

树 木被砍一刀,受伤的地方会长的更粗壮,被称为愈伤。如果你不知道是被砍的原因,可能觉得这是病态,像人的肿瘤。其实肿瘤也大概是愈伤组织,因为身体受到了 什么刺激(当然不是刀),”觉得“应该多长一些东西才安全。现代社会中刺激太多,肿瘤也必然增多,不管两性的还是恶性的。 

 

许多疾病找不到原因,是因为刺激太复杂,时间太长,譬如,童年受到的化学刺激到中年才发作。这就像人的个性产生一样,很微妙,无法追根求源了。 

 

1944 年秋,纳粹德国围困荷兰西部长达半年,食物严重缺乏。几十年后,当时在胎儿期经过大饥荒的人们,更多患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病等。你可以说是胎儿期的饥 荒破坏或改变了他们的代谢途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不是破坏,而是胎儿的学习和预期,让他们学会了尽量减少能量消耗,保存备用的脂肪。 

 

个 体从胎儿时期就开始学习,开始期待。当日后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他们已经固定的适应性逻辑就变得不适应,就是病态--生理适应是这样,文化适应也是这样。 个体在胎儿期,在童年经历了什么,学习了什么,自己可能感觉不到,但它确实是持久存在的,就像你不知道什么时间开始学习说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4394-537964.html

上一篇:音乐与性选择
下一篇:语言有共同起源吗
收藏 IP: 222.173.104.*| 热度|

5 郭桅 杨月琴 刘洋 刘蓉晖 wyy117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8: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