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段时间提过,之前带的一个博士生毕业后入职了国内某一流211师范大学做师资博士后(见博文《也说女博士生娃:一个宝宝至少也相当于2篇SCI论文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2469&do=blog&id=1133416 )。她以后留校的考核要求很明确,3年时间内完成4篇SCI论文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正常情况下,做计算的同学一年出一篇论文,3年时间要求3篇应该就够了,不知道这个考核标准中的4篇是怎么来的。如果这政策是我正在review的论文,我肯定要问问政策的制定者:你能不能justify一下这里为什么选4?这个数字不能被3年整除啊?
严格的说,这个考核要求不算变态,特别是考虑到几乎没什么课给她上,纯粹科研,而且是刚入职的年轻人,总应该有些压力,高产些是应该的。和她商量了一下,决定暂时放弃之前的研究方向,改成一个更短平快的方向。先灌个三五篇满足转正要求后再说别吧。科学意义是一回事,生活质量是另外一回事。科研首先应该帮助科研工作者满足基本的生活质量,至于科学意义暂时先放放吧。
***
上个月又和师弟聊了聊。师弟刚刚结束国外的博士后,入职了国内某二线985,算是临时的副教授,要经过一个严格的考核才能转成永久职位。师弟的考核标准是3年发表4篇SCI二区文章加国基面上项目,或者没有面上项目3年6篇SCI二区论文。我听了心里一凉。这个考核要求太高了,不拼命恐怕是很难达到的。即使拼了命恐怕也不容易。我其实很想劝师弟应该准备好随时跑路:这么高的标准,达不到的可能性很大,应该想想三年后拿不到续聘要怎么走。但我终于还是忍住没说——还是不要过于的扫他人的兴致。先走走看看,两年后再告诉他准备跑路可能也不算迟。而且,天朝的政策朝令夕改,也许到时候政策有松动也说不定呢。(师弟所在的是某军工重点院系,发文章的要求一直之前几乎是没有的。)
于是忽忽悠悠过了年,只是简单发了个节日问候的短信,没再和师弟细聊了。我心里其实并不舒服,觉得师弟的考核不好过。
****
科研考核中“数数”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国内的科研考核体系大多认为“数量”可以反映出科研的质量。这个不能说是错的,但两者(数量和质量)的相关性其实非常低。我曾经研究过我自己发表的论文,一共大概70篇,其中真正有一些价值的不过8篇,或者稍微严格一些就只剩下4篇了,剩余的60多篇都是垃圾。
非常遗憾。想靠数量来估计科研质量,结果一定是很糟糕的,比如像前面提到的,我以前的博士生不得不转到短平快的方向上来,师弟大概也会是这个路子,每个人都不得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很可能没有太多科研意义的工作,整个学院、学校乃至国家的科研体系受到严重损害,越来越偏向灌水的方向——这些都是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在学校里工作有一定学科概念的人大概都有亲身的感受。
跟“数数”比起来,我还是更喜欢国家自然基金那种专家评审的路子。专家评审,数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研究的价值,贪容易灌水凑数的同学在基金评审中恐怕不会有很好表现。
***
上次说到我失败的2018年(见博文《满是失败的2018总结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2469&do=blog&id=1157965)。 博文里提到一个校内研究中心主任的事情。大概的意思是,最开始我牵头给一个新研究院做了一些事情,最后却在政治斗争升级、研究中心被取消前主动退了出来,差一点斯文扫地,白白折腾了一翻。
研究中心被取消前,我被学校的学术校长(VP-AA)以及科研院长(Dean-Research)邀请谈话,谈话的结论之一就是要推倒目前这个研究中心,让我牵头再从新建一个。我听了,心里万马奔腾。
***
说实话,不想再干这个研究中心了。前面一段时间的经历告诉我,研究中心的头不是好差事。做领导有私,难免被人攻击;如果做领导无私,我当领导干啥?难道是为人民服务来了吗?(见博文《做好事的人最自私了?》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2469-1075401.html )研究中心领导,官不大,权力不大、资源不多、但责任和杂事不小,文件类工作一大堆,政治斗争一大堆,抢资源打架的事情一大堆。而且比较可怕的,我比较一下各个研究中心后发现一个道理:中心的成功与否与中心负责人的努力程度关系甚小。没错:你的科研失败,那基本可以认定是你个人的水平问题;你负责的中心失败,却可能跟你个人的努力没关系。人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越往上,天时地利越重要。在基金论文的申请过程里,人和占80%;但是在研究中心这件事情上,人和的相对性可能低于30%,太多事情根本无法控制。
另外,领导的位子有时也烫屁股。别看某些领导看上去风光,实际他也许天天如坐针毡,每天都过的不舒服,特别是考核的时候。这么看来,我博士老板那句“绝对不做系主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见博文《美国人的英语讲的真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2469-1078123.html)。悔创阿里的Jack Ma也未必全是装X。
我基本打定主意决定撂挑子不干了,但没法直接和大领导说,只能间接推辞。跟校领导谈话回来,我马上见了系主任,想把新研究中心的责任踢给系主任,让系主任牵头。跟我设想的一样,系主任根本不接,还是让我弄。我又联系了另外一个老师,也是类似的结果。呵呵,大家都很鬼嘛,都知道这不是好活?谁上都相当于被丢在火上烤?其实我很想发个email承认自己无能,明确的让校领导另找高明,但最终还是决定先拖拖再说。也许人家就是随便一说的呢?暂时还是不要拿着鸡毛当令箭为好。
***
平平静静又过了俩月,突然收到科研院长一封Email,问我新研究中心筹备的怎么样了。这帮人似乎是认真的。怎么办?还是得认真考虑一下。校领导让你牵头做研究中心是出于对你的信任,属于给你脸。如果你非不干则是辜负了领导的信任,属于不要脸。“你干不干”等价于“你要不要脸”。我自己要不要脸?还是得要吧。看来这个中心还真得硬着头皮去干。
如果建中心,很关键的决定是具体资助什么人、资助哪些项目。这个是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支持什么项目呢?显然,我们应该资助有价值的研究项目,但如何才能知道什么项目有价值呢?我除了自己的方向上还有点判断力,其他的方向都是小白啊,根本搞不清楚其他的方向有没有价值。即使是自己的领域,我也只是“觉得”这个方向好那个方向不好,并没有多少把握。呵呵,所谓的专家评审,其实有点类似的意思,很难保证很准。
按价值匹配资源没有可操作性,还是得“数数”。思前想后,我定了这么一个策略,资助3类人:
· 能发大论文的:有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的发表的团队
· 能持续发表高质量论文的:平均每年发表1篇中科院1区论文的团队
· 能造声势的:研究成果能够发新闻的团队
科研本来的价值暂时先放放吧。我暂时只考虑怎么向学校交差这一个问题——就像我那个毕业了的学生只考虑如何满足留校的考核要求一样。
***
如果每年给你300万建一个研究中心 ,并且给你完全的自由,作为领导的你会把经费投到什么研究团队和项目上呢?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请考虑实际的情况,下面的人有没有对资助评审的结果不满,认为你不公平;你能不能有足够的“成果”和上面交差,上级领导(包括学校和地方)会不会满意等等。
***
《后记》
和某位老同志聊了聊,突然意识到自己又一次过于的幼稚了。“技术”本身大概是建设研究中心过程中最简单的一个问题,更复杂的依旧是政治博弈。曾经以为,第一版研究院的失败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有多个牵头人,因此自然有政治斗争;既然这次只由我一个人牵头,政治斗争当然就应该销声匿迹了。这么想还是过于的幼稚了。其实,不管有几个人牵头,只要以后有资源流过来,政治斗争肯定躲不开。领域之间、院系之间、乃至精英研究者和普通研究者之间的博弈不可避免——而除非具有权力,否则政治博弈这个东西几乎无法通过无痛的方式解除。有点懵逼。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决定还是再拖拖想想看看吧。如果有进展等我过仨月给各位更新。
系列博文
青椒32: 理想是什么?--满是失败的2018总结
青椒31:老师喜欢什么样的礼物?
青椒29: 做好事的人最自私了?
青椒28: 闺女出世,家人来苏
青椒27: PI的责任 - 申请不可能拿到的项目?
青椒26:第一个基金要交账了——钱居然成了烫手山芋
青椒14: 买房(Texas的骄阳Boston的雪,姑苏的细雨朦朦)
青椒5:指导的博士生第一篇SCI被接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