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cyzm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cyzm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博文

如果让你牵头建一个研究中心 …

已有 12636 次阅读 2019-2-12 15:42 |个人分类:青椒|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前一段时间提过,之前带的一个博士生毕业后入职了国内某一流211师范大学做师资博士后(见博文《也说女博士生娃:一个宝宝至少也相当于2篇SCI论文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2469&do=blog&id=1133416 )。她以后留校的考核要求很明确,3年时间内完成4篇SCI论文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正常情况下,做计算的同学一年出一篇论文,3年时间要求3篇应该就够了,不知道这个考核标准中的4篇是怎么来的。如果这政策是我正在review的论文,我肯定要问问政策的制定者:你能不能justify一下这里为什么选4?这个数字不能被3年整除啊?

        严格的说,这个考核要求不算变态,特别是考虑到几乎没什么课给她上,纯粹科研,而且是刚入职的年轻人,总应该有些压力,高产些是应该的。和她商量了一下,决定暂时放弃之前的研究方向,改成一个更短平快的方向。先灌个三五篇满足转正要求后再说别吧。科学意义是一回事,生活质量是另外一回事。科研首先应该帮助科研工作者满足基本的生活质量,至于科学意义暂时先放放吧。

***

        上个月又和师弟聊了聊。师弟刚刚结束国外的博士后,入职了国内某二线985,算是临时的副教授,要经过一个严格的考核才能转成永久职位。师弟的考核标准是3年发表4篇SCI二区文章加国基面上项目,或者没有面上项目36篇SCI二区论文。我听了心里一凉。这个考核要求太高了,不拼命恐怕是很难达到的。即使拼了命恐怕也不容易。我其实很想劝师弟应该准备好随时跑路:这么高的标准,达不到的可能性很大,应该想想三年后拿不到续聘要怎么走。但我终于还是忍住没说——还是不要过于的扫他人的兴致。先走走看看,两年后再告诉他准备跑路可能也不算迟。而且,天朝的政策朝令夕改,也许到时候政策有松动也说不定呢。(师弟所在的是某军工重点院系,发文章的要求一直之前几乎是没有的。)

        于是忽忽悠悠过了年,只是简单发了个节日问候的短信,没再和师弟细聊了。我心里其实并不舒服,觉得师弟的考核不好过。

****

        科研考核中“数数”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国内的科研考核体系大多认为“数量”可以反映出科研的质量。这个不能说是错的,但两者(数量和质量)的相关性其实非常低。我曾经研究过我自己发表的论文,一共大概70篇,其中真正有一些价值的不过8篇,或者稍微严格一些就只剩下4篇了,剩余的60多篇都是垃圾。

        非常遗憾。想靠数量来估计科研质量,结果一定是很糟糕的,比如像前面提到的,我以前的博士生不得不转到短平快的方向上来,师弟大概也会是这个路子,每个人都不得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很可能没有太多科研意义的工作,整个学院、学校乃至国家的科研体系受到严重损害,越来越偏向灌水的方向——这些都是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在学校里工作有一定学科概念的人大概都有亲身的感受。

        跟“数数”比起来,我还是更喜欢国家自然基金那种专家评审的路子。专家评审,数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研究的价值,贪容易灌水凑数的同学在基金评审中恐怕不会有很好表现。

***

        上次说到我失败的2018年(见博文《满是失败的2018总结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2469&do=blog&id=1157965)。 博文里提到一个校内研究中心主任的事情。大概的意思是,最开始我牵头给一个新研究院做了一些事情,最后却在政治斗争升级、研究中心被取消前主动退了出来,差一点斯文扫地,白白折腾了一翻。

        研究中心被取消前,我被学校的学术校长(VP-AA)以及科研院长(Dean-Research)邀请谈话,谈话的结论之一就是要推倒目前这个研究中心,让我牵头再从新建一个。我听了,心里万马奔腾。

***

        说实话,不想再干这个研究中心了。前面一段时间的经历告诉我,研究中心的头不是好差事。做领导有私,难免被人攻击;如果做领导无私,我当领导干啥?难道是为人民服务来了吗?(见博文《做好事的人最自私了?》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2469-1075401.html  )研究中心领导,官不大,权力不大、资源不多、但责任和杂事不小,文件类工作一大堆,政治斗争一大堆,抢资源打架的事情一大堆。而且比较可怕的,我比较一下各个研究中心后发现一个道理:中心的成功与否与中心负责人的努力程度关系甚小。没错:你的科研失败,那基本可以认定是你个人的水平问题;你负责的中心失败,却可能跟你个人的努力没关系。人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越往上,天时地利越重要。在基金论文的申请过程里,人和占80%;但是在研究中心这件事情上,人和的相对性可能低于30%,太多事情根本无法控制。

        另外,领导的位子有时也烫屁股。别看某些领导看上去风光,实际他也许天天如坐针毡,每天都过的不舒服,特别是考核的时候。这么看来,我博士老板那句“绝对不做系主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见博文《美国人的英语讲的真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2469-1078123.html)。悔创阿里的Jack Ma也未必全是装X。

         我基本打定主意决定撂挑子不干了,但没法直接和大领导说,只能间接推辞。跟校领导谈话回来,我马上见了系主任,想把新研究中心的责任踢给系主任,让系主任牵头。跟我设想的一样,系主任根本不接,还是让我弄。我又联系了另外一个老师,也是类似的结果。呵呵,大家都很鬼嘛,都知道这不是好活?谁上都相当于被丢在火上烤?其实我很想发个email承认自己无能,明确的让校领导另找高明,但最终还是决定先拖拖再说。也许人家就是随便一说的呢?暂时还是不要拿着鸡毛当令箭为好。

***

        平平静静又过了俩月,突然收到科研院长一封Email,问我新研究中心筹备的怎么样了。这帮人似乎是认真的。怎么办?还是得认真考虑一下。校领导让你牵头做研究中心是出于对你的信任,属于给你脸。如果你非不干则是辜负了领导的信任,属于不要脸。“你干不干”等价于“你要不要脸”。我自己要不要脸?还是得要吧。看来这个中心还真得硬着头皮去干。

        如果建中心,很关键的决定是具体资助什么人、资助哪些项目。这个是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支持什么项目呢?显然,我们应该资助有价值的研究项目,但如何才能知道什么项目有价值呢?我除了自己的方向上还有点判断力,其他的方向都是小白啊,根本搞不清楚其他的方向有没有价值。即使是自己的领域,我也只是“觉得”这个方向好那个方向不好,并没有多少把握。呵呵,所谓的专家评审,其实有点类似的意思,很难保证很准。

        按价值匹配资源没有可操作性,还是得“数数”。思前想后,我定了这么一个策略,资助3类人:

·         能发大论文的:有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的发表的团队

·         能持续发表高质量论文的:平均每年发表1篇中科院1区论文的团队

·         能造声势的:研究成果能够发新闻的团队

科研本来的价值暂时先放放吧。我暂时只考虑怎么向学校交差这一个问题——就像我那个毕业了的学生只考虑如何满足留校的考核要求一样。

***

        如果每年给你300万建一个研究中心 ,并且给你完全的自由,作为领导的你会把经费投到什么研究团队和项目上呢?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请考虑实际的情况,下面的人有没有对资助评审的结果不满,认为你不公平;你能不能有足够的“成果”和上面交差,上级领导(包括学校和地方)会不会满意等等。

 

***

《后记》

        和某位老同志聊了聊,突然意识到自己又一次过于的幼稚了。“技术”本身大概是建设研究中心过程中最简单的一个问题,更复杂的依旧是政治博弈。曾经以为,第一版研究院的失败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有多个牵头人,因此自然有政治斗争;既然这次只由我一个人牵头,政治斗争当然就应该销声匿迹了。这么想还是过于的幼稚了。其实,不管有几个人牵头,只要以后有资源流过来,政治斗争肯定躲不开。领域之间、院系之间、乃至精英研究者和普通研究者之间的博弈不可避免——而除非具有权力,否则政治博弈这个东西几乎无法通过无痛的方式解除。有点懵逼。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决定还是再拖拖想想看看吧。如果有进展等我过仨月给各位更新。

 

系列博文

青椒32: 理想是什么?--满是失败的2018总结

青椒31:老师喜欢什么样的礼物?

青椒30:中了的基金申请都是相似的,不中的却各有各的不同

青椒29: 做好事的人最自私了?

青椒28: 闺女出世,家人来苏

青椒27: PI的责任 - 申请不可能拿到的项目?

青椒26:第一个基金要交账了——钱居然成了烫手山芋

青椒25:以谁为主(三则)

青椒24:梦见学生弃我而去

青椒23:学生的工作被nature论文引了

青椒22:如何干点有用的?

青椒21:早晨收到拒稿信,于是起床跑了组半马

青椒20:小课题组的组会要怎么组织比较好?

青椒19:带研究生三年的几点体会

青椒18:跟学生吹了个牛

青椒17:国基中了,但以后的科研策略不变

青椒16:这个世界当然不会错-写在proposal被毙之后

青椒15:小人之儒

青椒14: 买房(Texas的骄阳Boston的雪,姑苏的细雨朦朦

青椒13:坦然的做着不入流的科研?

青椒12:得失寸心知

青椒11:舍得舍得,有舍可有得?

青椒10:以后要保证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交流

青椒9:你是否还是你,如果没有基金和编制

青椒8:代表作

青椒7:半活不死的科研

青椒6:work and life:2年科研生活总结

青椒5:指导的博士生第一篇SCI被接收

青椒4:青年教师应该多做和不应该做的事情

青椒3:大学教师每年上多少课最好

青椒2:今年参与了八个基金申请书

青椒1:投不投烂文章? 灌不灌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2469-1161813.html

上一篇:理想是什么?--满是失败的2018总结
下一篇:总算中了篇一区文章
收藏 IP: 180.208.58.*| 热度|

24 郑永军 李天成 吴斌 赵凤光 刘立 王从彦 朱志敏 刘钢 谭平连 彭真明 鲍鹏 黄仁勇 张成岗 王启云 孟胜利 崔锦华 高建国 李帮建 梁洪泽 晏成和 雷宏江 李剑超 甄一松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