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经说过,科学做的就是概念,搞清楚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科学研究的本质,科研做的就是概念的边界。
在化学里关于物质的量有四个概念,一个是质量,国际标准单位是克;一个是体积,国际标准单位是升;一个是物质的量,国际单位是摩尔;一个是能够参加反应物质的相对量,单位是当量。同是硝酸,用相同物质的量,也就是相同摩尔数的硝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参加酸碱反应时,与锌或者铁反应,其摩尔数虽然相同,但当量数是不同的。前者是简单的复分解反应,而后者是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随着酸浓度的变化,产物不同,生成物质的量是变化的,而物质的总量是不变的。
当一个人不认真的思考条件变化带来的物质的量的变化的时候,方程式一定是会写错的;当不知道条件的变化会带来反应产物的变化的时候,把铁粉或者锌粉放入硝酸中,以为也会与放入稀盐酸中那样放出氢气的时候,看到棕红色的气体,闻着刺鼻的气味,还以为氢气是这样的,或者真以为自己有了新的发现。
昨天晚上我写了几句,论述了发表文章不是科研的过程,而是商业过程。有人看明白了我的意思,也有很多人不明白,进行了反击式的论证。最精彩的是演员和导演出版唱片和影片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的论述了,没法子,我这人爱笑,差点笑喷。
吕老师说我偏激,我可以诚实的告诉您,我不喜欢偏激这个词儿,很荒谬,就像“科技领军人物”、“水平”这些词儿一样荒谬,描述了一种感觉,却不是客观。科学就是“偏激”,刨根问底,究其根源。
科学的事情是理清概念后看看有没有突破点或者是否更能进一步扩大适用范围的事儿,大的物质运动符合牛顿力学,分子水平的事儿需要统计热力学来描述,更小的物质需要量子力学来描述,那么,处在大的物质和分子之间的那些纳米尺寸和介观物质,该怎么描述?它们又有什么不同于大物质和比它们更小的分子的特性?这或许就是这些年出现纳米热的原因。但,真正去追寻这其中科学问题的人又有多少?到现在,还没有看到一点归纳性的理论总结。
不喜欢搞清概念,在人云亦云的模糊中适应和生存是目前大多数科技人员的现状,看见人家这样得了好处,产生的不仅是羡慕,还有嫉妒和追逐。懵懂中或许意识到概念的错误,却极力遮盖,因为拎不清本身是有好处的,人家得了,我也不能不去争一份,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旦拎清楚了,准备了半生,就算白费了。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有的人都平衡在概念与利益之间,也就产生了钱学森之问,当然,钱老的问题是建立在观察之上的,最重要的是科学问题不是我们解决的,而技术的突破更是寥寥无几,咱科教事业蓬勃发展了几十年,还是啥都不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0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