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炎炎,在外游玩的时候常常会躲到树下纳一会儿凉。舒缓情绪的时候,不妨低下头看看,身边那些貌不惊人的野草中或许就有不少是值得你认识的植物。
风轮菜就是这样的一类植物。风轮菜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全球约有20种,中国有11种,属长就是风轮菜(Clinopodium chinense (Benth.) O. Kuntze),从它的拉丁名来看,应该是德国植物学家孔采(Carl Ernst Otto Kuntze)在1874-1876年之间在中国采集到的。风轮菜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日本也有分布。这个属的邻近风轮菜也是孔采在中国采集并命名的。此外,国内常见的风轮菜属植物还有灯笼草和细风轮菜。武汉周边以风轮菜和细风轮菜较为常见,区别在于细风轮菜的花期较风轮菜略晚一些,植株也低矮一些,一般不过30厘米,风轮菜高者则可达1米左右。
国人对于风轮菜的认识也很早。明代的救荒本草中有明确记载:“生密县山野中,苗高二尺余,方茎四楞,色淡绿微白,叶似荏子叶而小,又似威灵仙叶微宽,边有锯齿叉,两叶对生,而叶节间又生子叶,极小,四叶相攒对生,开淡粉红花,其叶味苦”。文中记载了风轮菜的生长环境、株高及茎叶花等几个特点,尤其对叶子著述甚细,反倒是对它的轮伞花序着墨很少。这倒好理解,一方面,风轮菜小花的直径不过2毫米左右,即便是在花期也不太显眼,另一方面,救荒本草描述风轮菜的叶子,是因为风轮菜的叶子是可以用来充饥的。尽管其叶味苦,救荒本草记载说:“采叶煠熟,水浸去邪味,淘洗净,油盐调食”。我没有尝试过,不确定是否确实不太好吃,看来朱棣时代很不喜欢风轮菜叶子的味道,并称为有“邪味”,推测这应当是是唇形科植物的特色芳香植物所致,中国历史上也没有使用风轮菜作为香草的历史记载,看来和薄荷、紫苏、罗勒相比,在芳香物质组成上差别较大,不过既然也有“香薄荷”之称,风轮菜作为香草应该也是可以尝试的一个选择。欧洲的饮食文化中常常使用一种叫做欧洲风轮菜((Satureja monatana)的香草植物,也叫山地风轮菜或者冬风轮菜,其实是香薄荷属的植物((Satureja),在一些中文宣传资料中常常见到将两者混为一谈的现象,需要加以注意。在法布尔的昆虫记中,有一篇名为“旺杜峰”,其中关于山地风轮菜用作香草的描述,颇为生动,有兴趣的不妨找来看看。
中国古时对风轮菜之类唇形科植物的认识有些宽泛,根据它们的轮伞花序层层叠叠犹如高塔的样子,有些文献常常把风轮菜和罗勒等植物混在一起都称之为“九层塔”。根据花序的特点,风轮菜也有“九塔草”、“节节草”、“红九塔花”等别名。此外,风轮菜也有“野凉粉草”、“野凉粉藤”等别名,看来是可以制作凉粉的,只是现在已经没有听说过何地还有这样的食用方法了。
救荒本草中没有提到风轮菜的药用价值。但在近代,风轮菜的很多药用价值却被挖掘出来,尤其是在止血方面。目前,市场上有一味叫做断血流的中药,主要成分就是来自于风轮菜属的灯笼草或风轮菜。有实验表明,风轮菜的乙醇提取物对血管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并促进血小板聚集,可加速凝血过程,在中医临床上常常用于妇科止血。此外,断血流在抗菌消炎及紫癜等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很好的疗效,其有效成分据分析可能为木犀草素、皂苷等。断血流的发现倒是颇具传奇。据传在清朝光绪年间,一位叫做刘西堂的医生,巧遇龟蛇大战,后见到受伤的乌龟居然会自己找草药吃止血,几经探索之后,终于研制出这味止血奇药,并结合自己的姓氏将其命名为“断血刘”。解放后刘西堂的后代们献出配方,自此开始工业化生产,并载入中国药典,现在被列为十大皖药之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