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做一名合格的学术导师,真的很难:也谈师生和谐共处 精选

已有 9345 次阅读 2012-4-3 13:22 |个人分类:师生之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师生, 和谐共处, 学术导师

有些论文,可以发表,也可以不发表。有些论文发表出来,还不如不发表。白底黑字,可流芳百世,也可以遗臭万年。但博文,不需要太多的顾忌,也没有太多的讲究,写自己当时想说的话就行。偶尔有被杂志社相中的,发表前编辑联系你的时候,你再看看是否值得发表也不迟。所以,博文不用太关注讨论的问题是否全面,如果只要说到了某些方面,通过与别人交流和讨论,也可以让自己的认识更清晰、更全面;抑或是一不小心触及了问题的本质,那就是一个无意中的收获了,自己暗自庆贺一下吧。今天想写的这篇博文,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面向的读者也不是所有人,而是有意愿做好导师,或者想配合导师做好学生的人。我自己的学生,特别是今年拟招的新生,我知道你们在关注我的博客,所以我同时也是写给你们看的,更希望你们在进校前就能多了解一些我的真实想法。

几天前,与一些资深的教授也讨论了类似的话题,大家的感觉都有大体相似。彭真明老师数月前发表了一篇博文《当一个好导师真的很累》,文中的许多经历、想法与做法与自己有着同样的遭遇,比如,“想在人格上,作风上,学业上影响自己的学生。初为导师,兴奋、责任并在。总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引导自己的学生,时刻提醒学生避免重蹈自己当年曾经走过的弯路,弥补自己做研究生时不足的很多方面。”......“在培养过程中,花费了很多的心思,为每个学生选择合适的课题,为每个学生挑选合适的期刊发表论文,为学生修改开题报告、论文中的格式,包括标点符号、公式、图表、参考文献的规范性等”......“为了学生间加深友谊,相互交流,想方设法每年组织2-3次全体人员参加的聚会和集体活动等。总是想到不要亏待学生,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业的指导上。总想自己的学生能树立远大理想,成就辉煌业绩。总想自己的学生不论在学业上,科研能力上,工作业绩上比别人的学生强。在未来企业界、学术界、政界等成就一番伟业”。最终有些学生给予了我很好的回报,让我每每想到或者谈到一些学生时,心里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成就感;然而,对有些学生却让人有“一种好心被当着驴肝肺的感觉,有一种被踩跳板的感觉”。

有幸看到上面这篇博文是因为今天上午看到彭真明老师置顶博文《师生自评,促进和谐共处》中的链接。我结合《师生自评,促进和谐共处》中的20项导师自评表进行了自评。除了其中2-3条我无法确信我能做到,其中大部分我都在认真地履行。但其中至少有一条,比如“学生出现一些问题时,你联系过学生家长吗?”,我觉得这条值得商榷,而且我不会去做的。再比如,“你会对所有研究生(不论优差生)一视同仁吗?”,我主观上想做到,但客观上未定做到了。不过,现在我想说的是,即使你全部做到了这20条,你也未定会得到学生的认可,甚至有些条目处理不好是师生产生矛盾的导火索。

学生读研究生,目的是多样的。对于本身准备混学位的学生,导师花费再多的心思有时也是枉然。比如“为学生认真修改小论文和学位论文”,有时换来的可能是学生认为导师的挑剔和苛刻。以前我在博文中也说过,我有个癖好,就是逢邮件均回(包括博客上的回复,我也是如此,一般每条评论我都会回复,也换来了一些朋友的赞许,我这里也顺便谢谢他们。)。一般来说,不管我有多忙,只要有学生的邮件,我会先处理学生的邮件,暂时没有空,会回个简单的邮件说明。如果是论文,我一般不会超过48小时就回复了学生,但有些学生似乎比我忙,我回复的邮件没有收到任何回复,所以我一般在写邮件中会自动添加邮件收条功能,以便我了解是否学生收到了我的邮件。有些学生理解我这是“逼”得太紧了,我无可奈何。

为了加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友谊,我会定期举办一些集体活动,比如野炊,因为不涉及到学生的个人情感,这个效果是不错的。不过,另外的一些事儿,可能就让人心灰意冷了。比如,我刚开始想,学生远离家长,在这里求学也挺不容易的,在他们生日的时候送上一个生日party,所有学生一起吃吃饭,或者唱唱卡啦OK,应该是不错的。因此,我记住了所有学生的生日(身份证上的生日),所以,当你问学生的生日的时候,我能如数家珍地报出来。但是,有时候真到了某学生生日的时候,临时有其他一些事情的耽搁,我可能恰好忘记了(有时候,亲人的生日也会忘记的)。忘者无心,但过生日者有意,他会理解这是一种不公平甚至产生一些怨恨,那真是我始料未及的。为此,我还得向学生道歉,但学生还不一定买账,认为你是在狡辩。碰到这样的情况,我心都凉了半截。只好自己安慰自己一下,也许自己对这个学生是重视程度不够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正如我在一片博文《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方案:分享我的攻博与带博经历》中所说的那样,我乐意用自己有限的科研经费来资助学生出去培训、出国参加会议、出国交流。但在有限的资源下,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更热爱学习和更有心科研的学生身上应该是无可厚非的。我的初衷是鼓励先进,让暂时不先进的学生受到激励,能效仿最后成为先进的学生,我想任何奖励计划的初衷都是如此吧。但学生并不一定这样认为,没有受到这个“奖励”的学生,会认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对20条中的“你会对所有研究生(不论优差生)一视同仁吗”我没有自信能做到。在这个问题上,我与一位学生进行过平等讨论,他批评我太重视自己理想中的结果了,而没有重视一些看似浪费的过程。之后,我自己也进行了思考,觉得他这个意见从学生角度考虑是有一些道理的,为此,我还特别撰文《攻读研究生,结果很重要,过程也同样重要》来说明自己的这个感受。不过,这也让我进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我真的觉得让有心从事科学研究的博士生短期出国访问(少于半年)是有意义的,而另一方面,我实在没有这么多课题经费资助所有在我这里读书的博士生外出交流,而且这样的交流计划必须在申请课题时就在经费预算中有的。申请课题时,我也无法保证我的所有课题都能申请上,如果计划中的课题(含出国计划)没有申请上,那么肯定有学生是无法得到资助的。以后我是继续采用这一策略呢,还是废除之,我真的好矛盾!

在导师对待学生问题上,究竟什么是公平,或者平等呢?其实本身就很难处理的。比如,在给研究生发放的补贴或者假期回家路费补贴中,如果一视同仁,那么平时学习努力,干活多的人会觉得不公平,家离上海远的人也会觉得不公平。为此,我解释,我发给大家的不是工资,是生活补贴,用于补助在这里学习的生活开支,所以不以工作表现来论,因此,我是导师,不是老板,也请以后不要叫我老板,我受用不起。

其实,类似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的例子很多,上面略举几个例子说明,让大家在对照20条进行自评中有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另外,我想重申一下,我不想说彭真明老师的20条不对,或者不好,而是想表达,在这20条(也许还可以总结出更多的条数,比如50条甚至100条)背后,相互理解,换位思考更重要。另外,作为学术导师,还是应将主要精力和时间花费在学术指导上,其他细小末枝的事儿,视自己的情况给予适当关注或者不关注

申明:以上,我说的事儿全部是对事不对人,请大家不要对号入座。本博文也可看作是一篇牢骚贴,我有时候也需要发泄发泄心中的不快。至于发泄完了,我会怎么做,那是我自己把握的,也许我还是会“重滔复撤”。我坚信我立志做一名合格的学术型导师的理想是不会动摇的。

换位思考(图片来自网上)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554872.html

上一篇:从“见义勇为高考加分”想到的
下一篇:汉语中的“的地得”用法小析
收藏 IP: 58.41.107.*| 热度|

31 陈儒军 赵纪军 赵星 滕毅 孟庆强 许培扬 陈应泉 周跃明 吴锦宇 彭真明 刘雪明 苏德辰 郭保华 徐耀 罗晓敏 沈海军 边一 李红 黄晓磊 崔小云 袁方 唐常杰 鲍永利 易印雪 毛秀光 MassSpec1688 crossludo lftkf czc30114 wormbreeder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