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造就好的科学家,除了SCI,还有啥硬核的方式? 精选

已有 22014 次阅读 2020-3-3 19:33 |个人分类:一起读顶刊|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近日发文,要破除论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该文显然引起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破除论文“SCI至上,然后应该立什么呢?有人认为中文论文要吃香了,其实这种认识就偏差太大了。我敢肯定,两部委绝对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在寻找更全面、更合理的评价指标,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回归理性,寻找真正优秀的科学家。

最近,一位好友推荐给看我一篇论文,是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的约翰·萨姆普特(John P. Sumpter)发表在他们专业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的综述文章。虽然这个话题太General,发表在这样的专业杂志是否合适是值得商榷,但我们现在先不纠结这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What makes a good scientist? Karl Fent as an example”,大家可以看出,与我们目前想回答两部委的问题是高度吻合呀。所以,我今天这篇文章,就结合了该文的一些观点和素材来进行讨论。

如果问你,杰出科学家有哪些?你一定马上能说出许多著名科学家的名字,比如爱因斯坦、达尔文、居里夫人和伽利略等等。如果再问,为什么这些人被公认为是伟大的科学家,也许大家的回答是他们的发现,改变了世界

科学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如何评价一位科学家,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其实这些问题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早在1957年,玛格丽特·米德和罗达·梅特罗就发起了“draw a scientist”(绘制科学家测试)活动,这个活动主要是在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群体中展开的,当时他们绘制的图像,大多是一个穿着白色外套、头发卷曲的老人。这种刻板印象一直保留到20世纪80年代初,大家才慢慢认可年轻人也可以成为科学家。

话说我刚刚读书的那会儿,对科学家的印象主要来源于动脑筋爷爷(这个似乎很容易暴露自己的年龄),特别崇拜他。后来开始写作文了,老师要求我们写《我的理想》,我当时纠结于自己的理想是做一名人民教师,还是科学家呢?索性我就写了两篇,一篇是教师,一篇是科学家,现在我终于将这两个理想都实现了。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中文语境中,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似乎是不同的,前者必须是科技工作者中的佼佼者,要成名成家,那是高不可攀的,也许目前只有院士才够这个级别,但是这两个词在英文中都是Scientist。本文中,我其实无法区分这两个概念,因为文章的主题就是探讨如何评判一个科学家是否优秀。如果都是前者,那就都是优秀的,这个主题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所以,我在本文中所说的科学家,都指所有的科技工作者。

如何评价一个科学家是否优秀呢?对于许多人来说,评判一个好科学家的标准,可以归结为一些肤浅的特征。比如,显赫的学校或专业背景、个人外表、风度和行为。这同样是因为社会内化了一种特定的审美观和形象。

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能体会到“他们改变了世界”是多年之后的事儿,甚至他们自己可能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么,对于还在科学研究中拼搏的人员,特别是要挖掘高素质年轻科学家,以便采用更好的方式来鼓励他们尽早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有什么标准方法吗?20多年前,就有研究发现,每年平均发表论文数与科研人员评级晋升之间有非常强的相关性。所以,一直以来年轻科学家发表论文的数量,是衡量其好坏的最佳指标,而且数量胜过所有其他因素。

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在讨论如何评判科学家的问题,说明那些指标并不好用,实在是没有找到一个普遍接受的方法。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用论文量化方式作为科学家评价指标的历史。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说某个人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或者说做了非常棒的研究,这其实只能是观点,而不是有证据支持的事实,容易受到偏见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开始汇编大多数科学出版物,并产生了引用分析等量化工作,也就是SCI,还有后来的ESI。现在我们只需几分钟,就可以在Web of ScienceScopus或者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中,找出任何一位科学家在其职业生涯中发表了什么,每一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分析,以获得对科学家研究能力的客观看法,甚至成为一种时尚。

而且,大家慢慢都习惯采用这种方式来尝试评估某个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衡量科学家素质的一种手段。当前这个时代,试图量化几乎所有的事物并进行排序,这是一个进步,但也是因为缺乏信任所造成的。大家心里也都很明白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研究论文只涵盖科学家活动的一个方面,只用这一个指标肯定是不正确的。但正确的在哪儿?

一个科学家的研究导致了社会的重大有益变化,他将被认为是一个好的科学家,而不是一个看似深奥、但似乎对任何人都没有共通兴趣或相关性的人。研究的影响力,通常被认为是研究在学术界之外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影响。然而,尽管研究可以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要对其进行评估和量化却是一个重要挑战,尤其是一些影响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显现出来。

时代在变,技术在变,评价指标当然也应该发生变化。虽然仍然面临许多难题,但有些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的确在改善。下面我们就可以讨论一下,要反映科学家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除了发表科学论文,还有哪些方式呢?

在电视、广播、报纸和科普杂志上发表文章这种传统的方式,也许也是需要值得我们考虑的一个方面了,因为往往像这样的活动,可能比专业期刊上的研究论文有更大的受众。曾经我们无法认定这些工作,是因为无法统计和量化这些分布在各处的信息资源。毫无疑问,在这方面,Google Scholar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比Web of Science可能更有实用性,也更客观。

除了传统媒体,新时代的社交媒体,也提供了向大量潜在受众传播研究结果的方式。科学家们也越来越多地开始使用这些平台,使其他更广泛的人了解其研究,并参与讨论。这些社交媒体传播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许多博客、推文网站都具有统计功能,能给出定量数据,但这些数字是否能反映科学家的素质,则是另一个问题。可能会出现一种相反的关联:一项离谱的科学主张,也可能会引发社交媒体的风暴——但是这并非不能克服的问题。作为一个声势浩大的新媒体,我们不能忽视其存在。如果能充分利用,对于评价科学家的社会贡献是非常有帮助的。

科学家撰写书籍,而且这些书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成为一种向其他科学家及公众提供信息和激发他们兴趣的机制。这虽然也属传统的方式,但阅读媒介发生了变化。简单的书籍销售量数字,并不能满足对作者学术影响力的评价。而在数字化书籍慢慢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年代,通过屏幕阅读和点击所产生的信息已被收集,能更准确和精细地评价书籍影响力的细节。

科学家还有其他方面的贡献。教学就是许多科学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大学里的科学家可能有大量的教学活动。尽管他们一年只上两三门课,但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还是会影响成千上万的学生。即使这些学生只有很小部分热衷于从事科学研究,但也是具有相当数量了,一位好老师对他所教本科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你现在从事何种行业,回顾一下自己学生时代印象最深的老师和他们的名字,能记得的这些老师,都是他们曾经激励了自己,并在立志成为目前职业中的中坚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一些科学家,他工作中的教学部分比他们所发表的研究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更大,这也是好的科学家。可惜目前还没有一个(简单或者复杂的)指标能够确定和量化教学的重要性。这方面的需求,看来也应该搬上议事日程。

除了课堂教学,资深科学家对青年科学家的监督和指导,也是一种教学形式,而且几乎总是一对一的,这种贡献也是难于量化的。优秀的科研人员可能不一定是特别好的督导员,优秀的督导员也未必是特别好的科研人员。然而最好的科学家,不仅是好的科研人员,还是好的督导员。

曾经,科学研究主要是个人的活动,而如今更多的是团队研究。领导一个团队,是一项要求很高、耗时的活动。在一个大型的研究机构中,该机构的负责人可能很少甚至没有时间来进行自己的研究,他们的全部时间都用来进行各种形式的科研管理了。一个好的管理者会尽力保护自己的科学家不受非科学问题的影响,这样科学家们才能将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研究上。所以,尽管有些团队领导没有具体介入一些研究,但他们无疑以间接的方式对研究作出了贡献。显然,量化一个科学家对学科贡献这方面,目前也只能是主观上的,因为也没有科学领导能力评价的标准。

前面我提到的这篇文章,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一名优秀科学家的形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就用卡尔·芬特(Karl Fent)教授举例来进行说明。我们也来看看他提供的这个案例,应该对我们也很有启示。

卡尔·芬特是瑞士西北应用科学大学生态毒理学教授,到目前为止已发表论文超过150篇。关键是,作者认为他对这些论文都有实质性贡献(根据作者排序在第一或最后而判定);

下面这一条很关键:芬特教授每年论文数量的产出变化很大,有时候几年内都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但在其他几年里有发表了10多篇论文。这意味着科学家,不应该根据他们在某一年发表了多少论文来评判,而应该根据他们在较长时期内的产出来评判。

芬特教授的论文被其他科学家引用得很好,其中有一篇发表在普通专业杂志上的论文被引用超过1500次,成为该领域一篇极具影响力的论文,表明该文产生了重大影响。

芬特教授还热衷于传播他的研究成果和知识主题,在全国性的报纸上发表他的研究成果及其影响的详细文章,都是他自己动笔,而不是采访过他的记者写的。

芬特教授撰写了一本教科书,目前已出版第四版。虽然每版只有2000册,但作为德文书籍,已经是非常不错的表现了,是帮助教育瑞士和德国生态毒理学家的重要书籍。

芬特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本科生对他的评价是:“卡尔·芬特是我在一个关于生态毒理学的小班上的教授,这是我以前不知道的课题。他是一位非常热情的老师,他的主要任务不是让我们记住他教的每一句话,而是理解概念,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那里我们可以质疑我们看到和学到的东西。他的讲座总是涉及与环境和社会相关的话题,我非常喜欢,特别喜欢他谈自己的研究。”

由于芬特教授在各方面都有比较好的表现,所以该文作者认为他是名优秀的科学家。

大家应该可以看到,在我们这个新的时代,没有了SCI,不对,是除了SCI,还应该考虑更多其他的指标,这个案例是打破“唯SCI”的一个很好范例呀。希望我们未来的评价体系是这样的:SCI不是万能的,但没有SCI也是万万不能的;除了SCI,我们还有更多硬核的指标。

 

参考资料:

Sumpter, J.P. What makes a good scientist? Karl Fent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376 (2019) 233–238.




破除“SCI至上”大家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1221616.html

上一篇:测温枪测体温对人体有害?从测温枪原理说到遥感
下一篇:长期生态学研究是如何促进跨越大尺度时空合作的?
收藏 IP: 101.87.158.*| 热度|

47 王德华 朱朝东 刘立 郑永军 帅凌鹰 宁利中 曾荣昌 王喆 唐小卿 李剑超 贺永 曾杰 鲍鹏 卜令泽 杨正瓴 汪晓军 梁洪泽 张启峰 武夷山 黄永义 李东风 胡大伟 杜占池 许亚东 王安良 高峡 李晓姣 汤茂林 吕健 章小峰 刘世民 杨金波 曹俊兴 晏成和 惠小强 包德洲 霍天满 马陶武 赵洋 赵乐 李学宽 彭真明 崔锦华 信忠保 刘勇 王恪铭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