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卦 醉 话: 静 闻 蛙 歌 喜 观 蛇 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李丕鹏 云游天下觅蛇迹 风雨烟云听蛙鸣

博文

土豆王

已有 4273 次阅读 2009-6-29 11:15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转载自:甘肃新闻网  http://www.gs.chinanews.com.cn/news/2009/06-11/29188.shtml

王一航: 育种专家的陇薯传奇

 

     人间芳菲四月天,陇原大地处处闪现着农人翻耕犁地、抢墒播种的忙碌身影。

  渭源县会川镇的省农科院马铃薯试验田里,一位“农人”也忙着种地,他头戴草帽,脚穿布鞋,线裤挽得很高。

  与当地农民粗放播种不同的是,他精心侍弄着洋芋地,画行讲究端直,点播严格距离,每粒种子都有编号,消毒液浸泡后才下种。当地农民播种的是一家人一年的收成,而他播种的是甘肃马铃薯大产业的种子。

  他出生在以洋芋度日的渭源县五竹镇路麻滩村,他研究了大半辈子的洋芋,他用一生的努力让父老乡亲靠洋芋富起来、过上好日子。平常不过的洋芋,在这方水土实现了几百年来第一次华丽的转身。

  他给沾满泥土的 “土蛋蛋”镀上了金。从麻涩苦口、填饱肚子的“麻洋芋”,变成市场欢迎的薯片、薯条、薯泥等快餐食品;从农民养家活命的口粮,变成精深加工的淀粉、全粉、 变性淀粉等产业原料;他推陈出新的陇薯系列品种,不仅带动了一批马铃薯种薯、加工、贩运企业迅速崛起,而且让甘肃的马铃薯及淀粉走向全国,远销东南亚、欧 洲、俄罗斯,树立起甘肃马铃薯特色品牌。

  他,就是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育种专家王一航研究员。

  “他每天蹲在洋芋地里究竟在干啥?洋芋也会说话吗?”

  会川是个小镇,地处渭水源头的定西市渭源县,千百年来流传了许多故事,传说姜子牙在此垂钓,那是无奈的坚守。

  如今,坚守的另一个人——王一航,却是执著而有信念的坚守。

  28年,他将一个科技人员的黄金年华,真诚地奉献给了马铃薯育种事业;

  28年,他在昔日“苦甲天下”如今依然干旱的贫瘠之地,痴迷地书写着马铃薯增产丰收的答卷;

  28年,他用散 发着泥土芬芳的智慧和心血,改变了庄稼人的生活,也让自己变得“离开这片土地心里就不踏实”。“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渭水源头的马铃薯育种事业是神圣 而美好的,然而,育种科研却是艰辛而挑剔的。有的专家毕其一生精力,也未能选育出几个优良的品种。王一航知难而进,决心要选育出叫得响的马铃薯新品种。然 而,突破点在哪里呢?

  改革开放之初, 马铃薯仅仅是农民糊口的粮食作物。但王一航坚信,国家在不久的将来会解决农民温饱问题,马铃薯必定发展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经济作物,研究方向要与经济社会 发展相一致。受到零星小作坊加工马铃薯粉条的启发,王一航把研究的突破点放在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的选育上,确定了高淀粉马铃薯育种的目标。

  这一研究在当时很“前卫”,立即遭受各种非议,国内马铃薯界都热衷于高产量与抗病性马铃薯育种,王一航却向高淀粉马铃薯育种孤军奋战。

  于是,会川镇川沟梁峁的洋芋地里,人们常常看到一位衣裤沾泥的“农人”成天忙乎着。当地人指指点点:“听说他是省上来的专家,怎么不是西装革履?”令他们更加疑惑的是:“就那么几块洋芋地,他每天蹲在地里究竟在干啥?洋芋也会说话吗?”

  平时不善言辞的 王一航,最喜欢和地里的洋芋“交谈”,他是用心与洋芋“说话”,他把话都给洋芋说完了。春天,他盯着泥土芳香的洋芋地,看到哪一株苗破土而出,马上作记 录,成千上万株洋芋出苗他都要记录;夏天,绿叶葱茏的洋芋地里,星星点点盛开着小花,他仔细观察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每一株根茎,授粉、杂交、套袋、编 号、挂牌;每株洋芋出苗、分蘖、开花不等人,他顶着毒辣辣的日头,在地里记录一整天,吃饭也在地头;刮风下雨,他都要在地里检测;秋天,他挖出洋芋蛋,称 重,测量,质检其维生素、干物质、粗蛋白等指标;冬天,洋芋储藏在窖里,他还要定期监测其发芽、发病、休眠期……

  育种不仅程序繁 复,而且难度很大。杂交育种是常规方法,但马铃薯遗传变异性“悬殊”,杂交后代“疯狂”分离,多种优良特性“集”于某个体上的几率为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 一。王一航苦苦思索:如何从十万分之一中选出“优生”品种?灵感火花一闪,他将马铃薯杂种实生苗由以前的几千株扩大到四五万株,这意味着工作量增加了,分 类更加细密了,地里“熬”的时间更长了,但寻找“优生”品种的几率增大了。

  到1986年, 王一航选育的第4个年头,在数万株马铃薯中,他忽然眼前一亮,一株马铃薯十分“惹眼”,株型漂亮,亭亭直立,抗病性好,特别是收获时测定它的淀粉含量很 高。王一航心头一喜,但这种喜悦只能装在心里,因为现在还无法确定它的“优生”稳定性,中途“夭折”的可能性很大。接下来,这株经过层层筛选过的马铃薯, 其群体从1株扩大到9株、99株、300株……

  又经过9年,反复测定该马铃薯淀粉含量稳定性、区域适生性、高产稳定性,直到1995年,王一航终于成功选育出他的第一个“孩子”——陇薯3号。

  陇薯3号,率先在国内吹响高淀粉马铃薯品种的号角。我国马铃薯高淀粉标准为18%,常规马铃薯淀粉含量仅11%至16%,而陇薯3号成为国内首个淀粉含量超过20%的新品种,淀粉含量达21%至24%。

  陇薯3号一问 世,立即得到淀粉加工企业的青睐,带动了甘肃一家家淀粉加工企业雨后春笋般兴起。临洮三江集团总经理李克俭深切感受到马铃薯新品种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前 7吨鲜薯才能加工1吨淀粉,王教授的陇薯3号,6吨甚至5吨就能加工1吨淀粉。”2006年,定西向天津发送4列马铃薯精淀粉专列,开了全国淀粉专列的先 河。

  产业兴了,市场火了,农民乐了,洋芋开花赛牡丹,土豆变成了金蛋蛋。王一航心随专列驶去。精心培育的小土豆成了农民增收的大产业,王一航由衷感到欣慰。

  如今,陇薯3号在西北地区年推广320万亩,是目前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马铃薯品种,累计推广2040万亩,创造出26亿元的财富。

  王一航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再接再厉,选育出一个个马铃薯新品种,达到平均两年出一个新品种的速度,在马铃薯育种界创出了“奇迹”,成功选育出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8个,累计推广3500余万亩,为农民增加收入50多亿元。

  王一航选育的薯 条及全粉加工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陇薯7号和LK99,填补了国内空白,可代替美国的“大西洋”和加拿大的“夏波蒂”,这些国外品种在定西“水土不服”,产 量很低。王一航选育的新品种质优、增产、抗病,已在定西建立薯条原料加工基地,为肯德基、麦当劳两大世界快餐巨头供应原料。

  最近,王一航又成功选育出了超高淀粉型马铃薯新品系L0206-6,这一品系“青出于蓝”,淀粉含量高达23%至27%,实现了我国高淀粉马铃薯选育的新突破,达到国外高淀粉育种的先进水平。

  眼前的一个个托 盘里,摆放着胖瘦不同、形态各异的“陇薯”系列品种。王一航对这些自家“孩子”评头论足:“陇薯3号淀粉含量高,适合在半干旱山区种植,但芽眼深、外形 笨;陇薯5号个头大、适合菜用;陇薯6号产量高,亩产2500多公斤,是我省第一个国家级马铃薯新品种;陇薯7号适合油炸薯条和全粉加工……越到后面,选 育的品种芽眼越浅,薯型越美观,专用性越强。”

  种子,是农作物 的生命核心;育种,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生产命脉。2008年,甘肃马铃薯种植面积1000万亩,产量1100万吨,居全国第一,王一航选育的陇薯系列马铃薯 新品种省内外合计推广700余万亩,分别占全省和西北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2和1/3以上。当地人盛赞:王一航是“甘肃的袁隆平”、定西的“洋芋之父 ”。

  在“中国马铃薯之都”的定西,山川沟洼遍布王一航的马铃薯品种。2008年,定西农民人均纯收入1762元,而来自马铃薯的收入占60%以上。定西市农业局局长高占彪说出了心里话:“种洋芋的万元户很普遍,但‘洋芋土专家’王一航是成就定西马铃薯产业真正的英雄。”

  2006年12月,王一航登上“感动甘肃·2006十大陇人骄子”领奖台时,省委书记陆浩亲自给他颁奖,高度赞扬:“你作的贡献比我大,你研究培育的马铃薯良种,给农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项技术再好,要是农民用不起,也是白搭。”

  省农科院马铃薯种薯脱毒室里,摆放着上万个罐头瓶,瓶里的马铃薯脱毒苗绿意盎然,在温暖的阳光下舒展腰肢。王一航说:“用脱毒苗生产微型薯,再扩繁成原种、大田扩繁一级、二级良种,通过四级马铃薯种薯脱毒扩繁体系,可以使马铃薯增产达30%至50%。”

  我国是世界上最 大的马铃薯生产国,但发展的“掣肘”是马铃薯病毒导致种薯退化、生产水平低,平均亩产不足1000公斤,只有荷兰等发达国家的1/3。马铃薯种薯脱毒繁育 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但从实验室培育脱毒苗到大田种植原种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生产成本高,农民难以接受。王一航说:“一项技术再好,农民用不起也是白 搭。”他决心让低成本的脱毒种薯走向千家万户。

  1997年,王 一航在省扶贫项目支持下,在庄浪、宕昌、渭源3个县研究开发马铃薯种薯组培脱毒快繁技术。他千方百计降低繁育成本:简化培养基配方,用自来水替代蒸馏水, 令同行十分惊奇,他却说:“兰州自来水好,把脱毒苗滋养得壮。”以前实验室种苗用灯光照射,他说灯贵,电费更贵,便改用日光。培育脱毒苗需要上万个三角 瓶,1个三角瓶5元钱,他说罐头瓶消毒也一样,1个罐头瓶3角钱。罐头瓶封口要用专用胶带,他剪了废自行车内胎代替。一系列环节降低成本40%。他说:“ 成本低了,种子就便宜了,农民才能种得起。”

  王一航在国内首创微型薯繁育原种,利用防虫网改变了脱毒种薯不能在低海拔生产的历史,将原种成本降低在1斤1元钱。

  原种成本降下来了,渭源县会川镇哈地窝村农民李得龙种起“尕洋芋”了,也就是王一航脱毒繁育的微型薯,亩产由1000公斤变为3000公斤,收入提高了3倍。家里电视、沙发、音响一应俱全,四轮车、摩托车、微耕机应有尽有。乡邻们都说他“种尕洋芋发了大财”。

  在王一航的帮助下,李得龙还与省农科院签订包销合同,带领村里人建立种薯扩繁基地,生产出的种薯远销到武山、景泰、安定等地,贫困的哈地窝村现在富了。村民侯侍海去年刚交售完种薯,就拿着一沓子钱买了辆摩托车。

  不仅是哈地窝村,五竹镇洋芋良种协会每年种植王一航提供的陇薯6号微型薯,1500户会员亩增收600元,协会每年还给农民返利15万元。

  王一航的陇薯6号脱毒种薯播种到安定区高峰乡,2008年经农业部专家测产,平均亩产4239公斤,并涌现出许多亩产上万斤的典型户,创全国马铃薯亩产最高。脱毒种薯如此高产,加上又是王一航精心选育的品种,增产增收“如虎添翼”,全国各地抢着向王一航要种薯。

  记者采访期间,王一航的手机响了,座机响了,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寻求种薯的:“我们吉林这个时节能不能种你的洋芋种子?”“能给我们新疆调几吨种薯吗?”……会川站上,前来咨询种薯的当地农民及外地客商络绎不绝。

  种薯外调时节, 王一航特别忙,但他格外重视外调种薯的质量,经常凌晨出门,翻一道道梁,走一道道沟,对种薯田逐地逐块检查,亲自到农户窖口拣选种薯。等选好质量好、纯度 高的种薯,天色已黑,误了班车,他常常步行几十里路返回,一边走,一边大声唱着,歌声回荡在寂静的山村……

  一次,江苏省农 科院要种薯,王一航与同事装了一车皮种薯,火车站检验员说:“鲜活产品,烂了我们不负责,你们要押车。”火车即发,王一航与同事来不及准备,就上了火车, 啃着干馍,喝着凉水,裹着临时买的毛毯,蜷缩在闷罐车门口仅有的一点空间里,守着洋芋堆。行车6天6夜,干粮吃完了,提前在苏州下了车,由于长途跋涉,他 变成了蓬头垢面的“黑人”,登记住宿时,旅馆的人推搡他说:“去去去,洗了澡再来登记。”到了南京,他将种薯亲自送到,江苏省农科院人员为之十分感动。/ 记者 王朝霞 宋振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924-240912.html

上一篇:总是丢东西!我该怎么办?
下一篇:笑话,少儿不宜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