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文明之光(94):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三十五
——结论:信息资源价值论的整体理论架构与理论要点(18.理论要点49-51)
杨文祥 2014年4月24日~4月25日修订整理
说明:上接本人博文《〈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三十四》
49.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其整个历史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生产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一个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完成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而充分实现人的精神解放的价值实践历程。
在这一历程中,功利价值的追求,形成了人的社会生产和价值行为的基本动力。真、善、美的价值分别构成了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认知前提(科学理性前提)、保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整体性存在与发展的伦理前提(社会理性前提)和推动人类向理想境界发展的精神动力(审美理性)。而自由价值则是人类价值实践的最高目标。
(要点49诠释:本要点的主旨在于揭示人的精神追求与社会生产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以及人的精神追求的不同层次及其内涵。)
50.人类的社会实践,不仅有以物质活动为主,以物质价值的价值创造为目的的物质实践,而且有以精神活动为主,以精神价值的价值创造为目的的精神实践和思维实践。(参见本书绪论中关于相关术语的说明⑨.)
精神实践和思维实践不但是人类科学实践的基本形式,也是在信息技术开发和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基本实践形式,同时也是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中发展信息经济,深化知识经济,管理现代社会的基本社会实践形式。
所谓精神实践,就是以智力和各种非智力精神要素的投入为基本投入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管理活动,其中,单纯的智力投入性活动称思维实践或智力实践。
人的精神实践,既可以是一种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精神活动实践,也可以是一种伴随物质实践同时进行的辅助性实践。
在信息和知识时代,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主要是一种以精神价值的创造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实践过程。这种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实践和思维实践。
上述这一关于精神实践和思维实践的理论思考,是在信息和知识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理论的具体阐释。
(要点50诠释:本要点的主旨在于对《信息资源价值论》所提出的“精神实践和思维实践”这一理论概念作出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的理论阐释。具体而言,在阐释了“精神实践和思维实践”与物质实践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阐释了“精神实践和思维实践”在信息-知识时代和信息文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51.精神价值是价值创造主体在智力活动、情感活动、意向活动(意志性活动)等精神心理活动过程中,通过对信息资源(精神资源)的开发利用所创造出来的价值。
精神价值直接来源于价值创造主体的精神实践。
(要点51诠释:本要点的主旨在于阐释精神价值的定义、精神价值与精神实践的内在联系以及精神实践和精神价值与信息资源的内在联系。)
注:正文出处:《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第486页。为便于理论诠释,在此对原文的段落进行了重新划分。与此同时,对专著中个别的文字和标点遗漏也作了必要的补充和修订。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4.毕强,杨文祥.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