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师生谈学——治学、学术思维与信息文明建设历史进程中的学术流派

已有 2468 次阅读 2016-10-10 19:49 |个人分类: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治学, 信息文明建设, 历史进程, 师生谈学, 学术思维

信息文明之光(125)

师生谈学

——治学、学术思维与信息文明建设历史进程中的学术流派


杨文祥



       题记:日前通过邮件,与往日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治学、学术思维与学术流派的交谈。


       事后感到,我们这次交谈的内容,其学术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师生二人的个人之间,对我们这个师门有志于治学,目前正在接受严峻的生存与竞争的现实挑战的各位同门,也会有所启迪。为此,现将我们的对话,隐去个人方面的内容,摘其学术之要者发布于此,以期作为我们师生和学友之间深入进行学术交流的话题资源。


      自然,如果这一材料对关注本人这个空间——博客《信息文明之光》的新老朋友们的学术思考有所借鉴与参考,更是本人之所愿。



教师(2016年10月04日 这两天抽空又翻阅了一下你的著作。


    很喜欢排印在正文前面的这首《卷首诗》。


    这首诗,不但写出了你对生命、智慧和情感体验与感悟,更表达了你坚韧的生命意志、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与对充分实现自己的生命意志,充分释放自己的生命潜能憧憬与渴望


    毫无疑问,你的文学修养和形象思维能力必将使你的抽象思维潜能乃至整体智能获得极大的张力。


    由此,我看到了一个青年学者无可限量的发展前景。


 自然,在登上远方的高峰之巅之前,必定还会有无以数计的大大小小不可预知的艰难和曲折,横在你未来的学术之路上,默默地等待着你前去接受挑战。


    相信你一定能勇敢地接受任何的挑战,在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的同时,让生命之火发出耀眼的,融理性与艺术为一体的智慧之光。


      祝你不断走向成功!


                             

学生(2016年10月06日09:37)


    非常高兴能收到您的来信,也非常感激恩师对我的夸奖和鼓励!......。


    如在拙作致谢部分所言,........,如果没有恩师对学生的影响我不会走上真正的学术的道路,也不会让我产生对学术与真理最真挚的热爱。是您的精神深刻地感染了我,使我以您为榜样在知识的世界里作为一个真诚的无畏的探索者。......!


    拙作试图提出一种关于信息现象的理论框架,但我并不希望这个理论框架仅仅局限于我们学科内部,我想通过这样的一套理论探索关于人类社会以及自然世界等方面的更宽泛的内容。信息理论应该能够提供解释其他学科问题的一套基础工具。拙作也进行了尝试,比如通过构建的理论试图解释机器人-人-动物的不同,我想拙作中的这套理论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至少会给读者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恩师对卷首诗的解读让学生感到钦佩,谢谢恩师对学生的深刻理解,……。


     ......。真心希望恩师能从百忙之中抽取时间多多指教学生,真心希望在您的带领下我们的学术门派……。


 

 ......


教师(2016年10月10日:实际上,“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学河北大学学派”,仅仅是我当年在科研和教学过程中提出的一个不是很成熟的想法,严格说来,不过是一个不甚切实际的个人愿望。


      在学术思想史上,要形成一个学术特色鲜明的学术流派,仅有个人的想法、愿望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起码还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现实条件


        1.核心研究团队即学术探索之旅上,由志同道合,具有较高学术素养的同行者组成的学术团体。


        21世纪,在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化的历史条件下,仅靠个人的坚毅和奋斗精神单打独斗,试图以游侠的传统方式“一剑走天下”,不可能产生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更不可能形成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术流派


       这是我积几十年的求学、教学、治学的经验和教训所得出的结论。


       实际上,直至晚年——该对一生的经历作一历史回顾与总结的今天,我也没有完全走出“孤独侠”的状态。


       学术流派与师承、师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师门、师承是基于社会机遇和命运而形成和存在于师生之间以及同师同学之间的一种学缘关系


       由于师门、师承的这一学缘关系相对单纯,对其概念和内涵的理解一般没有太大的异议。


       学派,不同的学者往往具有大同小异的理解。


      在我看来,所谓学派,是由一批在学术思想倾向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学术理念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学术目标学术方向等方面同质性较高的学者所组成的学术流派


       这样,具有师承、师门学缘关系这一“近水楼台”的同一师门的教师与其弟子,由于同治一门学问而常常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天然的”学术流派


       不过由于现代社会高度社会化,通过学术界日益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一些并非同门,不具有同一师承关系的学者,就有可能不但形成相同的学术思想倾向理论基础,而且在思维方式、学术理念、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学术目标、学术方向等方面也具有较强的同质性。这样,这些学术特色同质性较高的学者群体便可能形成属于自己的学术流派


       对于前者,我们可称其为“师承性学派”,后者可称其为“学术特色性学派”。


       “核心研究团队”是形成学派的先决条件和组织基础。有了一个学术特色同质性较高的核心研究团队相应的学术流派也就水到渠成了



      2.学术宗旨,即一个学派要有一个共同的学术研究总目标基本方向总的学术思想基础


       3.学术风格与特色:一个学派还要共同拥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学术风格与特色


     这种学术风格与特色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拥有共同的问题——共同的研究对象共同或相近的学术关注点相同或相近的学术视角;对本学派的学术研究使命具有相同的历史定位相同的学术思维相同或相近的研究方法等。


     

      4.同一个学派的不同学者,还要拥有一批以上述条件为现实基础,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并能相互印证与呼应的科学成果


      由上述几方面条件可以看出,一个有团队有宗旨有特色有成果有影响,在人类学术思想史上具有学术开创意义普遍借鉴意义学术流派的建设、形成、演进与发展,必定是一个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学术建设历程,需要一代学人甚至几代学人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科学献身精神投身于此,才有可能由我们当初的一种愿望或是一种学术理想,转化为一种现实生活中的学术实践


      与此同时,只有这样一个由治学严谨,具有高度学术自觉性责任感使命感的学术群体构建起来的学术流派,才能够以自己特色鲜明的学术思想,推进人类文明的建设、发展与深化,推动人类文明历史内涵的不断充实与丰富,从而对人类智慧和人类文明境界的提升有所历史贡献。


      你是我从教和治学几十年来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几粒无比珍贵的学术火种之一。你们这几粒火种如能在现实生活的严峻考验之下经久不熄,实现薪火相传,我们当初形成学术流派的设想就有可能梦想成真。而我目前所忧虑的是,在物欲横流,急功近利,喧嚣浮躁,世风日下的今日中国,你们这仅有的几粒学术火种,很有可能在社会转型和历史巨变的骤雨狂风中无声熄灭,而学派的形成和相关的学术建设也将无疾而终


      好在在我们这个师门中,还有你这样出色的学生,在我忧心忡忡的时刻,以自己特色鲜明的学术成果,给予我足够的欣慰与信心。


      古人云,“尽人事,以听天命”。 面对难以把握的自然规律和人世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量,我们只能如此。


      既然我们此生选择了治学之路,在学派建设这一问题上,我们就别无选择,只有尽心尽力,无愧无悔地致力于从学术研究到学派建设,径直地走下去,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成为一代真正意义的学人。


      最后,面对当下日益清冷的学术环境,让我们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维持足够的温度,以使怀中的这几粒学术之火的火种能够经久不熄。在春风化雨的时刻到来时,把这几粒火种播种在我们脚下的这一小块学术园地,让它们一代一代地成长起来,传递下去。


      我深信,当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转型与过渡由量变转变为质变的一瞬间,我们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的这几粒学术火种,就会在倏忽之间燃成一团熊熊的学术圣火。这团圣火的智慧之光,足以照亮人类未来的文明之路——信息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之路


      而这一天,就将是“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学河北大学学派”形成并不断走向成熟的时日。当然,其前提是,这个学派的核心团队如能组建起来,并依照学术建设的内在规律孜孜以求,持之以恒,硕果累累的话。




参见:穆向阳《信息的演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第一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1007858.html

上一篇:拜读钟炳老师《中秋书怀》感怀
下一篇:科学争论、真知与思想、社会管理、智慧与贪婪、人类的悲剧及其它
收藏 IP: 202.206.3.*| 热度|

3 钟炳 鲍海飞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6: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