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起书,即使你一个静坐在房间也不会感到孤独,书好像一根天线,把你和远方的人连接起来。
19.《我看见的世界》,作者:李飞飞
我看见的世界,标题一语三关,既有李飞飞看到的现实世界,也有她内心的精神世界,还有她努力让AI看到的世界。这本书把AI技术、人生阅历和内心世界交织在一起,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个人自传。
洗衣店、中餐馆、心脏病反复发作的母亲、家人一样的高中数学老师萨贝拉(行文层层埋下伏笔,读了很长的篇幅我还以为是师生恋,这种关系很特别,也非常难得),这些是李飞飞面对的现实世界。好奇心、务实、执着、纠结、煎熬是她的内心世界。桌子上一只杯子,桌子和杯子是一体的还是分离的?对三岁小孩来说都不是难事,对AI来说却很困难,这是李飞飞努力要让AI看清的世界。
20.《繁荣与衰退》,作者:格林斯藩
这本书是美的总裁方洪波推荐的,方洪波酷爱读书,连深圳书城都知道他是购书大户。
这本书和我五年前(今年回顾了一遍)读过的《美国增长的起落》都是用轻松、快活、幽默的语言介绍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技术发明对激活经济的作用,以及社会制度和环境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互相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缺乏技术创新,特别是缺乏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说的破坏性创新时,经济发展就会停滞,陷入内卷。
21.《世界文明中的技术》,作者:佩西
围绕技术传播、制约条件、工业革命三个主题,概述了数千年世界技术发展历史。
印刷术在技术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遗憾的是,书中提到中国在封建时代没有产生出足够的技术类书籍,中国的技术创新是在经验和工艺基础上进行的,没有技术文献中所注重的分析性思考,仅靠手工艺匠人的操作带来的技术改进很有限。
技术发展还会受制于当时的配套技术,比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时,橡胶工业还很落后,电线绝缘是一大难题,当时是用麻布缠绕电线的。高校和科研所很多科研成果没法转化为产品,很多就是因为缺乏配套技术,企业研发很多时候也是在解决配套技术问题。
22.《三生万物》,作者:宁高宁
宁高宁执掌过4家世界500强企业,到哪家公司,哪家公司就活,别以为他是施舍铁腕手段的霸道总裁,他是个儒将,热爱读书、热爱写作、热爱生活。从全书多达56个“哈哈”你大概就能猜出他的管理风格了:当你想着如果管理员工时,你已经错了,人是不能被管的,只能被引导。
书中回顾了他儿时的经历,特别是兄弟三人的关系,对他影响很大的老师和书籍。如果有些事情你老了后还记得,还会回味,说明当时这些事情当时刺激了头脑,少年时经历的事情,以后会不会发芽,什么时候发芽,就看个人的醒悟和造化了。
23.《浪潮将至》,作者:苏莱曼
作者是负责微软人工智能的CEO,本书回顾了技术发展的历史及规律,认为未来10年我们将被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计算所定义,人的逐利本性驱动这股技术浪潮的到来,追求它不只是我们想拥有它,更因为我们从根本上需要他们。
即将到来的技术浪潮具有非对称性、超级进化性、通用性、自主性四个特性,可能会产生难以控制的涌现效应,甚至无法预测的负面后果,为避免发生重大灾难,最后一章给出遏制的10个关键步骤。
24.《领导者的资质》,作者: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日本四位经营之圣之一,在中国有很多粉丝。
指明方向并激发起员工的热情是领导者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之一。稻盛特别看重领导者的人格修养,领导者要反复学习圣贤为人处世的哲学,将古今优秀的哲学典籍置于案头,随时翻阅,努力提升人格,把圣贤的教诲渗入自己的理性之中,内心真正地接受和认同,从而弥补自己性格中原有的缺陷。
25.《能量与文明》,作者:斯米尔
本书全面分析了从远古采集社会,到现今化石和新能源社会各个时代人们利用能量的特点,以及能量利用水平和文明水平的关系,提升能量利用效率的方法。书中介绍了牛、马、人等的骨骼、肌肉、排汗等生理特点和能量利用、发力、耐力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很好玩。
26.《能源转型:数据、历史与未来》,作者:斯米尔
人们对某种能源使用越多,依赖性越大,与这种能源相关的基础设施就越复杂,越庞大,因而转型过程所需花费的时间也就越长,化石能源就属于此类。没有化石能源的世界是个美好的世界,但实现这一理想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和漫长的努力和耐心。作者用事实和数据说明,曾经备受关注的能源转型目标结果与预期相去甚远,大都以失败告终,不过作者也保持开放的头脑,随时准备接受意外惊喜,否定他那些不够乐观的评价。
27.《数实融合:前沿科技如何重塑产业》,作者:杨国安
杨国安是组织管理专家,曾提出组织管理的“杨三角理论”,即管理者需要考虑员工是否有能力、有意愿、有条件开展工作,我这几年也有意识地使用“杨三角理论”领导团队。
杨国安这几年对前沿科技抱有很大热情,写过基本组织管理与前沿科技结合的书籍。本书将产业重构、战略布局、组织升级、变革领导力等管理学的内容贯穿到未来家居、未来终端、未来农业、未来汽车、未来能源等科技领域。在数实融合的变革时代,管理者,特别是一把手应该具备洞察、信念、坚韧等品质。
28.《供应链攻防战》,作者:林雪萍
一提到卡脖子技术,人们往往想到加大研发投入,招聘技术大牛,掌握核心科技等。林雪萍认为卡脖子技术本质上是系统失灵,真正卡在设计和制造环境的技术问题不多,主要卡在供应链和市场端,表现为供应链能量缺失,与用户结合不足,规模不经济等。
比如高端海洋传感器高度依赖进口,但这种传感器市场容量小,没有成熟的供应商,企业只能自己研发大部分部件,投入产出比很低。
阅读开拓眼界,林雪萍的观点是不是颠覆了你对卡脖子技术的认知?
更多可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