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q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anqing

博文

家长有帮助孩子学会屏蔽干扰信息的能力吗?

已有 3232 次阅读 2015-1-13 22:3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现在的社会,媒体发达,人们的视听每天被各种信息所充斥,对信息的选择和接受,成为所有人面临的挑战。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帮助人们识别信息、判断信息、选择信息,从而做出好的决策的重要能力。

现代教育必须在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

在基础教育领域,教师、家长和孩子同样也被各种渠道的各类教育信息充斥于耳。中小学生的学习选择过程受到多种信息的诱惑,家长也身处多种渠道教育信息的“幸临”下。每一个渴望从家长身上榨取到教育经济利润的各类教育机构,都挖空心思地在中小学生家长和孩子身上打主意、下功夫,制造出孩子必须通过课外补课的这种抢跑和提前“吃小灶”的方式才能获得好的发展的神话,来引诱、诱惑、说服家长和孩子,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陷入迷茫,最终被变成教育经济利益集团的瓮中之鳖。如果结果仅仅是花些钱也就罢了,问题是:孩子经过这样的折磨,基本就被废掉了——无论是学习习惯、学习自信、学习上的自立与自理能力、学习上的独立思考能力等等,一概玩完,变成长期依赖仰赖教育培训机构的“跟屁虫”,而学业成绩到底有没有改善,家长和孩子一概不知并越来越糊涂。孩子越早被教育商业机构的这种课外班“幸临”,越早玩完。

根据经验和观察,我判断,目前影响孩子们学习的问题,是信息太多太杂,冗余信息太多。孩子的学业成绩想要提高,需要做大量的减法,而不是加法。

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屏蔽掉该屏蔽的过多信息,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判断各种干扰信息,如何帮助孩子学会抵制并视而不见大量的干扰信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现在这个信息社会对家长的挑战。

经过孩子十几年的学校教育过程,我个人发现,学校课业的学习,虽然很多时候有不顾孩子生理发育特点的很明显的拔苗助长的学校教育安排和要求,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符合学习规律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设计,但从本质上讲,孩子习得知识的过程与我们这代人小时候习得知识的过程基本是一样的。这意味着,现在我们在基础教育中,存在有太多的冗余信息在干扰学校教育和孩子们的学习,这些冗余的信息来自想靠教育成名渔利的思想及该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教育经济化功利化倾向行为,包括学校对教师施行的企业绩效管理方式、校内外勾结以渔利的补习班、校外教育商业机构天花乱坠的补习班广告引诱等等。

学校对教师施行的企业绩效管理方式,使教师在追求升学业绩的同时,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沉下心来思考和反思教育的目的和本质,而是忙于保住自己的饭碗,不要被末位淘汰掉。它直接导致了学校教育的功利化,使之渗透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方方面面,并通过家长会传递给家长影响家长的育儿观和价值观,通过日常教学、班团队活动等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和价值观,从而推动基础教育的功利化走向目前的极端境地。在学校教师不再淡定不再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的前提下,家长也不再淡定、不再信任学校,孩子也不淡定,学习变成功利化的行为,具体在孩子身上的表现是家长经常听到孩子说:“老师说了,这些不考,所以,不用复习它们,不用理它们。”

校内外勾结以渔利的补习班,不知道现在还多不多?是公开的,还是早已转入地下?学校老师负责威胁和吓唬家长和孩子,更坏的情况是,学校老师上课根本就不好好讲了。课外补习班则负责引诱与诱惑家长和孩子,老师再顺水推舟给出推荐课外补习班的意见。家长和孩子轻而易举地就成了瓮中之鳖。

校外教育商业机构,搞出各种天花乱坠的说词和广告,引诱、诱惑家长和孩子来补习功课,家长是boss,孩子是“童工”,毁掉孩子的行动就这样由教育商业机构和家长一拍即合了。

所有所有的花招,都偏离了一个最最根本的也是最最朴素且亘古不变的办法:家长的关心与陪伴及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这是每个做家长的必须要学习的和要学会的,最晚最晚,也要在孩子中考前半年必须学会。否则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在现代社会多种信息的干扰下任凭雨打风吹了。

亲子沟通的这个能力,每个家长都必须经过一定的探索才能学会,它不是天生的,而是必须学习才能获得的,这是现代家长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每位年轻的家长需要记住:教会您亲子沟通能力的,不是任何教育商业机构,也不是外人,而是您的孩子和家庭。这是家长在与逐步长大着的孩子的互动中学会的。不同阶段,家长的角色和任务各不相同,需要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不断学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786-859201.html

上一篇:纪念王绍武教授并寻会观天象者
下一篇:追思,传记,给想写和围观李小文传记者的一点建议
收藏 IP: 114.255.2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