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为何存在?探索万物之谜的奇妙旅程。吉姆霍尔特著,高天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本以为是本科普的书,不料却是讲哲学的。基本的问题就是世界为什么存在以及如何产生的。造物主创造的世界呀、常数定理或者人择定理呀(就是恰巧这样一个世界产生了可以问这个问题的“人”)、完全是人的心灵感知呀、多重或者平行世界(存在很多甚至无穷多个宇宙,在几率上总是会有一个我们这样的世界)等等常见的猜测。但还有蛮新颖的说法,一个是数学世界,即世界完全是构造出来的;另一个是善的世界,即善构造了这个世界。当然还有一个提法是打油诗般的世界,我觉得是种调侃了,或许我没读懂。(其中最新奇的是柏拉图提出的善是构成这个世界原因的说法。咋听起来挺古怪的,但细想我们认为的文明进步不就是向善而长吗。道德是客观的,道德是创造世界的力量,世界是道德的。)
这个问题还引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存在是什么,所以又涉及了黑格尔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好像还有维特根斯坦的事儿。不过书里涉及了众多的哲学家观点,因为所有的哲学家都或多或少的碰到这个终极问题。只是哲学家们的结论总是让人读不懂:黑格尔晦涩难懂的文章,常被人称为“自卖自夸的解释”;海德格尔的演讲同“第二性”一样,听者只能疲惫的默默点点头,以示自己高雅。或者说的好像很明白可又是什么都没说,比如“世界是怎样的并不神秘,神秘的是有这样一个世界”(维特根斯坦6.44)。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就分成了了事件因果、主体因果、事实因果。但也不能怪哲学家们,哲学的书总是那样赘牙佶屈就是要明确边界,而语言总是那么苍白无力。
这样的问题因无聊而高尚,因无用而脱离低级趣味;这样的问题是零门槛,反正都是胡思乱想;这样的问题通常都会颠覆常识,从而令人惊奇,不过本质上都和西游记一般。但不论何种猜测逻辑上总是要自洽的,所以不要瞧不起心理学经济学之类的,科学(特别是数学)同样也是这样,过去总觉得物理学高人一等,是门讲究实测的学问,现在看来,也变成一种只是自洽的理论了。社会学这个性质可能更明显一些,比如认同感的问题,社会认同感基于什么?创造现今社会的人都已逝去,你认同的还是他们创建的那个社会吗?
这个问题牵涉很多物理问题,特别的是量子宇宙学。因为谈论宇宙的极限和大爆炸理论总是绕不开相对论这样的问题。当然了有限的宇宙生命(137亿年)也是一个让宗教界狂欢的科学结论。
“宇宙的起源是个元科学问题。科学只能提问,不能解答。因为,这是一个目的论的问题,不是科学能够把握的”。所以物理学也越来越像哲学了。“混沌暴胀”、“四维时空”。“终点的投射”,还有一段“假真空”的描述那么像骗子或者哲学家讲的话,似是而非,因为讲的都不是常识。每当科学遇到墙时,都会有宗教来填补,“空缺处见造物主”。牛顿也说是造物主来调整行星轨道以防相撞,百年后,拉普照拉斯说不需要造物主。可为什么要相信造物主是好的,相信别人对你好不是一种虚弱吗,而相信你是神所关注的那一个,也定然有些自恋。
“在牛顿前,规律只管叙述发生了什么,比如开普勒定律就叙述了行星是如何运动的。而牛顿重新定义了物理规律,它们是任何类似系统都遵守的规律。而到了达尔文,连这个都不关心了,而是关心这个形态是如何演化形成的”。要回答的问题不是以前发生过什么,而是某个事情为什么会这样。那时流行的看法,存在两类真理,一类是逻辑真理,一类是经验证真理,逻辑真理完全取决于词语的意义,而经验证真理就感观提供的直接证据,属于科学范畴。那么现在呢?
物理和初始状态有一条明确的边界。牛顿认为科学是一道微分方程,而宗教是其边界条件。你要是相信一个理论能够创造(解释)一个世界,那么就如同相信上帝可以创造一个世界一样。就像罗素悖论一样(一个不含自己的群是不是属于这个群,和理发师悖论类似),虚无是不是一种存在,就像零是不是一个数一样,哲学家们要头疼了。没有人第一个到达,这“没有人”就是一个人,哈。真是哲学思维。现在还有“隧穿”产生宇宙的说法,是用了隧道效应来表现无中生有。只要没有时间(或者时空),便没有了因果律,从而也就没有了这个世界的源头,从而世界是不可能有终极理论的。人们还是用机械论的眼光看待世界,而机械论本身就是有边界的,即在给定初态时便有明确的终态。在这种理论下,才会找寻世界的终极,而世界不是机械论的。多宇宙与平行宇宙是不同的。多重宇宙里的规律是各不相同的,而平行宇宙的规律是相同的,但初始值是不一样的,比如薛定锷猫的死活。事情一到无穷便有了新结论,所以这些问题都来自于无穷,思维的方法不对了。量子力学就是不讲逻辑的,经典力学看他是完全荒谬的。
作者都是以访谈的方式引出对理论的介绍和质疑,因而在介绍各种学说的同时还对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做了介绍,只是不知这些访谈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书写的方式是结束一个话题便引入另一个话题,将各种学说汇成一个延展无头的河流,颇有些且听下回分解的意味。
小时候读过一本科普书就是如果宇宙有边界的话,那站在宇宙的边缘向外捅一拐杖,会剌到哪里去,还有一张远古风格的插图,不知是不是“从一到无穷大”那本书。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非鸡非蛋才是这个链条的缘头。所以非存在才是存在的缘头,非存在才是存在的对立面,而虚无不是其对立面。
我们承认每个人“物质”上的特性的不同。比如身高、体重、容貌。为什么会对天赋持怀疑态度?比如我的篮球水平永远不会赶上姚明。这当中还包括对篮球运动的理解。智力、记忆力、专注力,甚至认为相当一部分的属性完全的后天的,比如胆量、决心、耐力等等。网上说爱迪生的那句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后面还有一句“这百分之一的灵感远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重要”。不知真假,但终是总是有人也认为是有天赋的。
还有一些有趣的观点和八卦:
多伊奇,“无穷的开始”和“真实世界的脉络”的作者,在这本书里译成多奇。有些许笔墨对这个人进行了描述(其他人物也有描写,只是没有他这么八卦),哈。“高熵清扫”,很有趣的描述,是说他不喜欢倒垃圾,家里像是在堆肥。“为不修边幅建立了国际标准”。
大爆炸名词来自一次笑谈。一位宇宙学家语涉讥讽的说用“爆炸”来描述宇宙的起源实是不成体统,结果,现在基本上接受了“爆料”一说。这个理论好像是带来了神学的狂欢。
有些人的出身很奇葩,比如物理博士没拿到,却成了惠勒的学生。还有更夫出身的宇宙学家维连金,一年就拿到了物理博士学位。
还有一个小问题,万有引力常数不是6674吗,为什么书里出现了6673?中外常数还不一样,哈。
最后说哲学家们真是无聊,这样一个熟视无睹的问题,产生了这么多的解释,竖起了一面又一面的高墙。你却找不到出去的缝隙。每一个可能都被前辈猜测过了。在这些讨论中有印度的影子,但没有中东的影子,更没有东方哲思家们的影子,北大78大气物理出身的李淼写了一个序,在序中说作者给出了答案,但我没有读到,或许结论就在那里躺着,书里或者书外,未来或者现在。
全书梳理了多种(估计是大多数了)世界为何存在这个问题的多种解释,文字还好,非严肃性的普及性著作,作者将其归类于哲学门类,但有许多科学内容,因而还是有一定阅读门槛的。翻译水平中上,有些地方读不懂,明显是有生硬的地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