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gplan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ggplan07

博文

不读到最后一章会误以为只是个小传,好悬弄出个乌龙:读“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

已有 2171 次阅读 2023-3-1 10:3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The Reckless Mind: Intellectuals in Politics,马克里拉著,邓晓菁王笑红译,中信出版社2014

一看就是从读书上得到推荐的书不过是个出版很早的书,好在还可以买到

开始读的时候以为那个书评读书202208并不是对书的介绍,而是以书为个话头,引出来一番讨论。那个评论的题目便是欲望灵魂膨胀的解药何处寻?张宝明,评论认为欲望是无法克服的,而且作者又是在给海德格尔洗白当时以为作者只读了一章,因为不读到了最后一章作者做总结发言后记时,你难以发现前面的些例证是娓娓道来的同一件事。前面的那些人物小传都是为最后一章也就是知识分子的欲望而做的铺垫还有可笑的是在最初读的时候认为书名不太准确,那不是应该应该叫哲学家们的政治选择吗,因为第一没有涵盖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第二只是他们不太潮流的选择让他们具有更大的争议性以及更大的名气,但不代表知识分子都是这种选择。不料这些问题人家在最后一章都做了解读哈,这最后一章放了好久才去读,万幸没有中道崩殂

这是一本介绍了六位哲学家的小传,介绍其学术成就上的政治论述或自身行为的政治表达(学术地位基本不用讲),第一个海德格尔这是现代哲学的代表性人物,存在主义的创建者,而后其政治表达是追随二战德国,第二是卡尔施米特(过去没听说过),同样的也是个二战德国的追随者,第三个是本雅明是俄共的追随者。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学术上有很多拥趸而自身行为的政治表达却常被人诟病当然,其拥趸者会给出大量的解释,诸如被裹挟一时糊涂或者软骨头之类的)。第四个是科耶夫,这不但是学术上的成功者而且是政治上的佼佼者,这牛逼的人物难道是在说明斯拉夫聪明?!第五位,米歇尔福柯恩这个不用说了,这个学术成就中就包含了政治论述,而不是靠行为来做政治表达的。第六位,法国的雅克德里达这个学术成就中就包括了对前辈们的政治选择的批判与评价

海德格尔的小情人儿写了本雅明,而且本雅明最后的文稿就是托付给她的。没别的意思,只是说他们是同一个年代的。

本雅明说:如果,打个比方,作品看作燃烧着的火葬柴堆,那么,站在一旁的评论者就一个化学家,而批评家则像一个炼金术士。前者而言,其分析的对象仅是灰,而对于后者,唯有火焰本身才是他所冥想的谜团:那仍然勃勃有生气的东西。因此,批评探究的是真理:在沉甸甸的历史薪柴与经验轻飘飘的灰烬之上,它的活生生的火焰依然熊熊燃烧将评论者与批评者区分开来很好玩了,更好玩的是炼金术士与化学家的区分,冥想火焰的谜团,真的有想法。

“在哲学家身上,没有什么堪称非个人的东西,首先,他的道德就是关于他是什么人的明确且决定性的证据”。在福柯这,学问与行为完全统一。知行合一?哈,如果这种统一就叫做知行合一的话,总觉得是对心学的一种亵渎,过低的看待了,或者是践踏,没想到一个合适的词儿,想说的是是一种低估,肤浅的认识,皮毛的认识。

福柯,再次翻起一个话题,道德有用吗,看他因为同性恋而被迫害,原谅我用了迫害这个词儿,就像书里用了悬壶济世和酒神的词儿,用的地方不对,哈。我的“生死爱欲”在谁那里?为什么书架上没有了,那书读了好多年了,现在都不记得有什么了。我想起了周作人,或许还有吴晗?当然还有的许许多多的其他人,其影响力都没有达到思想家的成就,但终是做学术的人。

雅克德里达,这一篇与前几篇都不一样,前几篇都是其主张与个人对政治的参与,而这一章没有个人参与政治的记录,但其更加在理性上关注了知识结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一代是在成长期亲历了战争的思想者,一代是对战争毫无意识又要逃离冷战那种令人窒息(无法呼吸)的年轻一代”,从而在法国产生了断层的一代。我们经历了前三十年的一代人基本上都退休了,现在的一代都是改开之后出生的人了。这两代人之间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断层?

剩余价值论者有三个特征,历史运动是可被揭示的、运动的动力学原因是阶级、个人的责任就是参加到阶级中并为之奋斗

社会是各元素相对稳定的关系形成的结构,“世界开始时人类并不存在,世界结束时人类亦不存在”

结构主义关注文化差异并尊重这一点。但主要指对殖民地的理解与尊重,如果那时就转向东方,不知会是怎样。

德里达认为对嵌入语言的隐含等级制进行的去中心化更为紧迫,因为该等级制诱使我们认为言谈高于书写,作者高于读者“所有文本都是含有歧义的,都可以不同的方式被阅读,而最终的释义将永远地被延缓”。说的绝对的对,只是这句话又如何能得到最终的释义呢。到是有一个反例,那就是史上那些宗教或者哲学或者什么思想或书籍,越古老解读的方式越多样,若是只有一种解读,或者书比较烂或者来自书以外的力量。比如:我同情人有约会,我 同 情人 有约会,我 同情 人 有约会。

“在传统中,我们被激励在无差别的同质化的群体确认我们自己的身份,比如家庭朋友阶级民族,理想的国度中都是博爱的互助的,被理想化为天然的血缘关系,这种天然的博爱是不存在的,就似母爱不是天然的一般(符合第二性结论吧,哈),它们都是来自一种约定,在此约定下有家庭兄妹阶级民族国家”。

多样性是有益的(人造林容易有病虫害),差异应该受到尊重。文化间是不可化约的(估计是“结构”中的不可通约)。

女性主义本质上还是一种道德解放。

法国(欧洲)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大陆,而美国人认为认知是一回事儿,行为是另一回事儿。所以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在美国都比法国猖狂,反倒是在法国被时刻警惕着。

后记:叙拉古的诱惑(最后一章)

现代化的国家都有一个后暴政的未来?书里到不是这个结论,书里是说并未走远。

我们认识上的错误是,所有的道德和政治问题都有唯一的正解,而通过理性是可以获得这个正解的答案的。柏拉图-启蒙-暴政:启蒙运动“使得在我们的时代,为之牺牲的人们或许比人类历史上为了任何别的理由而牺牲的人都多”。而另一个观点是非理性得到暴政,两种解读都有道理。其实有的时候都不需要理论,比如洪某权李某志。

“肉体的欲望或者爱欲让人的肉体得到满足,而精神上的欲望让人成为哲学家”。读到这我才发现原来读到的书评没有写错,人家是读到了最后的。哈。所以知识分子可能并不是因软骨而屈服于暴政,而是出于真心的爱,甚至暴政来源于他们的鼓吹,他是真心的,人格上是正直的,但知识的暴政更加可怕。

全书读罢后还有一个序言可以去读,基本思想是这样的:这些知识分子的选择并不是外界所强制的,作者引用了一位波兰作品(米沃什的“被禁锢的心灵”)来说明很多政治选择是来自其学术动因的,亲者不必回避仇者不必痛打,学术信仰与行为准则是难以割裂的,但因为对历史事件缺乏详尽的了解以及人的非理性本质,若将其明确的界定出是如何的联接方式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译后记,“翻译有别于阅读,译者由于翻译而使自己更大程度地附着于文本之上,倘使译者的发情与文本的观点之生冲突,就像爱情的花朵凋谢于充分了解之后,翻译的结束,似乎暗示着情感上的解脱”。哈,翻译这样一本书,不得不做一些说明?

但结论是,书写很好的一本书,视角也算是新颖,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或者学术上有多大贡献怕只能算是科普级水平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6855-1378422.html

上一篇:那一年,遇到娜姐:看话剧“茶馆”
下一篇:写的极好的一本书,但笔记写的不好。读“历史的辉格解释”
收藏 IP: 183.230.65.*|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