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锁沙龙还须草当家
蒋高明
近日,中央电视台预报沙尘天气将再次光顾北京。为了减少人们的恐惧心理,气象预报部门将沙尘暴换成了沙尘天气,或者扬沙天气。且不论那种叫法,人们对于沙尘暴大频频光顾是非常熟悉的,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沙尘暴几乎成了春季北京必然要接待的不受欢迎的“客人”。
为治理沙尘暴,国家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进行着不懈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治理思路依然是以造林为主的: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定位就是造林;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而紧急启动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也以林为“老大”;草原上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草一直是“羞答答”地躲在括号里,只是经专家反复呼吁,草有时才从括号里被“释放”出来。就连治理沙尘暴的重担也是落在国家林业局头上的,例如国家专门成立的防沙治沙办公室就设在国家林业局。可见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防沙治沙非林莫属。
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见到下面的景象就不奇怪了:在生长好好的草原上生硬地挖出许多树坑来造林,树林不能成活反而形成人为的风蚀坑;在干草原上,枯死的树木与顽强的荒漠化草原形成鲜明对照;在浑善达克等沙地上,已经恢复起来的草原上又种上了常绿的獐子松;经常看见人们用汽车、拖拉机或者肩挑人抬浇水来保证种下的树木能够“喝上水”。因为一旦离开了人的呵护,那些树木难逃死亡的命运。
还是由于上述指导思想,日本的远山正瑛志愿来中国的干旱区种树;美国的公司来兜售他们的“固体水”(保水剂);某民间组织掀起“万里大造林”,试图将中国的新疆也覆盖上森林。无独有偶,“三北防护林”的目标也是要将草原覆盖15%的森林!
然而,我们成功了么?连续几年的沙尘暴肆虐说明了一切。笔者自从1997年进入草原考察,有近十个年头了。公路两旁的杨树依然是不争气地立在那里,依然是手指肚粗。其实,“主人”已经换过几茬了,因为树木在草原上是“年年种,年年死”的。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是否陷入了“盲目造林”偏执?
前两年,由于老天爷帮忙,风力小了些,加上雨水好,沙尘天气有所缓和。人们遂以为以林为主的治理工程起了作用,放松了警惕。如今,沙尘暴再度加剧,说明我们采取的措施还是没有真正凑效的。这是因为发生沙尘暴的隐患并没有消除,况且有些是根本不可能消除的。
我们不能让西伯利亚的风停下来,也不能让老天爷多下点雨或者多降点雪,更不能让内蒙高原、新疆高原变成平原。这三大要素,注定了我们不能根治沙尘暴。上世纪50年代我们"向沙漠进军",现在依然提治沙,然而,到底是“人治沙”还是“沙治人”?企图用树林来阻挡沙尘暴,事实证明根本做不到。其一,沙尘暴飞跃的高度远远高于树林;其二,树木在干旱区长不起来,成不了“气候”。但是,我们可以让风里少携带沙子,这一点是能够做到的,这个做法就是用草来“捂盖”沙尘源,而不是建立“防护林”来阻挡沙尘暴。笔者在2002年沙尘暴现场的测定结果显示,在草覆盖好的地方,能见度大于200米,在小块林地(草原上不可能长成大面积的森林)的地方,能见度只有5米,且林子了的沙照样流动。因为就“捂盖”沙尘源来讲,草的作用大于林。
我国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沙尘暴的源头。从生态功能上看,那里草的作用大于灌木,灌木大于林。现行的做法是,草出了问题,拿林来治;费用使用给林多,灌木次之,草最少。草原上实施退耕换林,“还”林有钱,还草不给钱或给钱少,这样老百姓就不顾树木能否成活来造林。钱花出去了,林没有活下来,反给沙尘暴帮了忙----那些干旱半干旱区的树坑变成了人为的“风蚀坑”。
那么,从科学上来看,草、灌木、林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在生态上,我们用生物量来反映它们的生态功能,其中常用的值就是年净初级生产力,是指植物在光合生产的全部季节里,每年能够固定空气中碳的量。在浑善达克沙地,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解剖这个值,发现沙地上年(实际上只有短短三个半月)平均生产力为每公顷10.67吨(包括根系),其中草贡献了93.3%, 灌木6.4%, 林只有1.3%。这还是在能够分布沙地榆(乔木)的健康沙地上测定的,如果在纯的草原上,林的贡献率几乎为零。这个结果也和覆盖度的计算结果相吻合,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我们将浑善达克的稀疏树林包括在内,得出的森林覆盖率只有0.87%。可见,“三北防护林”在草原区域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15%的目标是根本不现实的。
上述自然规律说明,在沙尘源的源头干旱半干旱地区,草不但不能被忽视,而且必须被高度重视起来;草原上造林不但不能再提倡,还应当果断停止,省出大量的经费来保护草原或者恢复草原。
或问,在沙地或者沙漠上,沙子都流动了,草还能够管用吗?在这样的地区当然需要根系强大的灌木或者少量的乔木(如沙地)固定流沙。但是,流动沙丘是草原植被破坏后形成的,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浑善达克沙地的流动沙丘面积只有2%左右。在用人工沙障或者灌木固定后,草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在西部的严重干旱地区,梭梭,白刺,珍珠等灌木是很重要的,但是,仅有灌木,草不加入进去,也难以固定松动的土壤。灌木(沙地自然分布的乔木也有这个作用)的作用是象钉子那样钉住土壤,草的作用是捂盖,因为草的根是紧密相连的。而严重干旱地区种树则不会奏效,因为树木根本长不起来。
现在有人提出灌木也是林,这样似乎实现上述15%的目标就能够做到了。这是典型“偷换概念”,灌木不是林。即使当林来造,也不能在草原上搞。因为只有草原严重退化了,才出现锦鸡儿那样的灌木。如果在草原上种灌木,那不是帮草原恢复,而是帮草原退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1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