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农民生活本来很苦还指望他们生产优质农产品?

已有 2929 次阅读 2014-9-11 06:41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健康, 食品安全, 优质农产品, 农民身份

中科院专家:农民从爷爷、伯伯到兄弟“连降三辈”

本文链接:http://www.itmsc.cn/archives/view-61327-1.html

时间:2014-09-02 09:37来源: 光明网作者:陈百惠

字号:TT

  “我们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已经很糟糕了,这已经让民众付出了生命与健康的代价。”中科院植物所蒋高明教授说,8月30日,国家图书馆主办了题为《粮食安全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讲座,作为演讲嘉宾,蒋高明对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不无担忧。

  “全国每6分钟就有一个人得癌症,每天死于癌症的患者大概有8550人。这都提醒我们必须要改变生产方式。”在陈述这些数据时,蒋高明教授显得颇为激愤。

  近来,随着一系列食品问题的曝光,我国的粮食安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和质疑的焦点。很多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化学名词,最开始甚至不是由政府查出来的,而是被消费者吃出来的。而在此之前,这些名词则很少为人知晓。“如果不是毒奶粉事件,我根本不知道三聚氰胺”,蒋高明认为,我国食品安全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在于农业的地位过低,此外,也没有一个合理的生产模式。

  从农民爷爷到农民兄弟

  “现在农民地位越来越低,从前是‘士农工商’,现在农民的地位跟刚解放时都没法比。尤其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千万别回农村,回去丢人死了”,蒋高明说,“我就是农村考出去的。回去做实验,他们都说你怎么跑回来了——意思就是你失败了才回到农村。”

  解决粮食的质量问题,最关键是农民的参与。但是,农村的现状非常令人担忧,根本无法吸引农二代和大学生。保障粮食安全需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目前的农业政策对于农民的照顾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我们国家要增加1000亿斤粮食,投入了一千亿,这些钱大都用于转基因的研究,甚至配方施肥都拿了好多钱,但就是没有分配到农民手里。”蒋教授强调。

  制约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谷贱伤农,低廉的价格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果现在粮食达到十块钱一斤,农村的小伙子就不会进城打工,但是现在做不到。

  现在农村种地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妇女,务农人员的平均年龄是57岁。这些留守者被称为“386099部队”,各种种子贩子、化肥贩子、地膜贩子主要就是蒙骗这些老人,因为老人的判断力是比较差的。

  “他生活得最差,你还让他给你生产健康安全的食物,怎么可能呢?”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农民开始实行“粮食双轨制”——安全的自己留下,不安全的卖给别人,进入市场。传统的精耕细作方式被无情抛弃,因为老人妇女根本没力气,更为严重的就是有可能导致耕地撂荒,这是非常可怕的。

  而在整个农产品交易链中,稳赔不赚的是市场。由于使用除草剂的成本比人工成本低,所以大家都比赛用除草剂,而完全搞市场的结果只能是“优质无优价”。全世界60%的草甘膦除草剂是在中国生产的,但是这种除草剂的环境危害性相当大。

  “现在农民最辛苦,他们最需要经费。”蒋教授呼吁道。

  “只有农民有了地位有了尊严,他才原意给你生产粮食,才会有效益。刚解放时是农民爷爷,后来是农民伯伯,现在是农民兄弟,连降三辈啊。”现场听讲座的观众也不禁发出感慨。

  弘毅农场的生态农业

  “我们的国家要解决吃饭问题,就一定要恢复我们的生态潜力。生态农业是蒋教授多年来一直奔走呼吁的生产方式,他指出,生产食物不仅要让18亿亩农田做贡献,也要让60亿亩的草原、20亿亩的森林、10亿亩湿地,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做贡献。

  “青山绿水也是生产力”,蒋高明认为,这是花钱也买不到的,核心是健康。

  为了实现生态农业的梦想,2006年,蒋高明在村里承包了25亩土地,建起了一个生态农场,取名弘毅生态农场。名字来自《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

  一开始,生态农场所租的土地是农民们都不愿意种的薄地,涝洼地。经过四年的努力,运用生态环保的方法,弘毅农场完全不用化肥的小麦、玉米产量,比常规化肥农业模式不仅未下降,反而增产17%。

  “我理想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告别化学化主导的对抗模式,这个模式人类尝试了半个多世纪,证明是不可持续的。”蒋高明说。

  为了安全有效的防治病虫害,蒋高明的科研团队发明了脉冲式捕虫灯。“用农药杀害虫并不是很好的办法,因为害虫为了生存也会基因变异,其结果往往是越杀越多。而且杀虫剂的过量使用也污染了农田,使我们的食品缺乏安全保证。”

  蒋高明的捕虫灯则利用了物理办法,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捕获害虫,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几年来的记录显示,害虫捕获量从一天9斤多下降到20多克, 每盏灯的年捕获量从33.8 公斤下降到 2.4 公斤。

  与此同时,他们又并没有将害虫赶尽杀绝,而是适当保留阴暗的角落让虫子繁殖。不施农药,留下少许害虫,这样益虫就回来,有了益虫,益鸟也就自然回来了,这就形成了健康的生物链。“现在人们使用杀虫剂把蜜蜂也杀死了,为了授粉,人爬到树上去完成蜜蜂的工作。人工授粉无论如何是比不上蜜蜂的,蜜蜂授粉不仅速度快,而且更加均匀。”蒋高明说。

  “怎么治草农民有办法,怎么治虫鸟有办法。自然力永远是神奇而伟大的,在它面前,一切人工力都太有限了。”蒋高明感叹道。(光明网记者 陈百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826717.html

上一篇:粒粒皆辛苦:弘毅“六不用”面条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下一篇:去年此时:《生态农场纪实》荣登国图8月份生活类阅读榜
收藏 IP: 116.112.161.*| 热度|

1 李万峰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22 19: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