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备的五样医疗小器械
几年前,我在一块碎玻璃上割伤了自己。我在我的公寓里四处寻找创可贴。作为一名麻醉师和心脏病专家,我有插入呼吸管的气道设备、心脏病发作的药物、包括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内的复苏设备。但没有基本的急救用品。不用说,这很快就得到了纠正。然而,这让我思考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了监测我们的健康和福祉,医学上必不可少的是什么——不是呼吸管——除了处理家庭小伤之外。
Here Are the Five Health and Wellness Tools Everyone Needs Now | Scientific American
我们总是听说在灾难发生时拥有罐头食品、额外的瓶装水、手电筒和其他杂物的智慧。同样地,有一些医疗用品是每个人都应该随时准备的,不论年龄大小。尽管社交媒体、智能手表、智能手机和聪明的应用程序无处不在,但急救箱中还是应该有一些相对便宜但有价值的设备:
血氧仪:这个带有小红灯的探头——经常被比作《外星人E.T.》中发光的指尖——是一个极其有价值的产品。(是的,我用这个类比暴露了自己的年龄。)它测量我们的氧气饱和度,反映了我们的肺部,间接地还有心脏,如何确保我们的器官获得足够的氧气。在1980年代的手术室里,它们体积庞大、笨重且非常昂贵(超过5000美元),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变得极其便携(耳机盒的大小)且价格合理(低至25美元)。它们还能提供心率,有些甚至能确定你的心脏是否以规律的节奏跳动。从季节性流感到RSV等呼吸道疾病肆虐之时,这非常有价值。它将帮助你的医生决定你是需要去办公室就诊,还是更严重地,前往急诊室。
血压计:在过去几十年里,监测高血压需要频繁访问初级保健医生,而且测量结果只反映了某一天特定时刻的情况。或许一次繁忙的公交旅行、找停车位的挑战、或等候室的延迟——更不用说“白大褂高血压”——都会导致额外压力,从而使得数值升高。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一个血压袖带。虽然有些简单地套在手指上,但我个人认为最佳选择是为上臂设计的。最准确的记录是在卧床休息几分钟后获得的,平躺且双腿不交叉。可能不是在看悬疑电影或需要上厕所的时候。每隔一分钟检查几次以确保准确性是明智的。最后,保持一个记录读数的日志以便与医生分享也是有帮助的。
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为它让我们所有人都面临中风或心脏病发作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痴呆。检查血压是一种简单的预防措施,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明智的。当我还是一名医学生,第一次学习如何测量一个人的血压时——在自动化机器出现之前的日子里——我说服了我的母亲让我给她检查。她的血压一直很低,所以当我发现她的血压升高时,她本能地说我一定做错了。我的父亲,一名医生,被叫来检查,就这样我们诊断出了她的高血压。
体温计:水银温度计已被更新的设备所取代,用以测量体温。它们的红外技术可以在一秒钟内迅速确定前额温度,根据产品和测量位置的不同,准确度各异,额头正中间的位置最佳。显著的发热(体温超过100.4华氏度或38摄氏度)是重要的跟踪指标,可能需要寻求医疗关注,这取决于其他医疗条件、迹象和症状;包括呼吸困难、颤抖和混乱,这些都是可能的败血症迹象。
对于那些家里有孩子的人来说,早期识别发热有助于儿科医生。特别是对于六个月到五岁的儿童,体温的快速升高可能会引起热性惊厥。
洗眼液:我们有时会忘记多么容易将东西溅入眼睛。洗眼液可以在柜台上买到,值得你随时准备。只需将其放在一个容易记住的地方。毕竟,当你的眼睛受到刺激时,你最不想的就是长时间寻找能够帮助你看得更清楚的产品。危险的化学物质、飞溅和小异物最好尽快冲洗掉。不要将容器的尖端接触到眼睛,因为这有污染的风险。使用后请丢弃。最后,不要将眼药水与洗眼液混淆;前者润滑而后者清洁眼睛。
加湿器:加湿器可以缓解过敏症状,改善睡眠并帮助那些有鼻窦问题或皮肤刺激的人。它们在寒冷和流感季节也很有帮助。通过舒缓构成我们的鼻子和喉咙的组织,加湿的空气减少了我们经历的呼吸道疾病的瘙痒和鼻涕。加湿器可能有助于打鼾,通过稀释鼻腔分泌物,从而获得更舒适的睡眠(睡眠呼吸暂停的危险包括增加心脏病的风险,因此应由您的医生评估)。尽管加湿器有很多好处,但应始终保持清洁以防止霉菌或细菌。
预防是健康和福祉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五项物品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记得随时准备好任何处方药物,并保持适当的供应。也要检查非处方产品的有效期。我已经养成了每年两次这样做的习惯,使用我们更改时钟的日子作为我的提醒。这包括抗组胺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甚至是用于割伤和瘀伤的外用溶液。有特定医疗状况的患者应确保拥有针对其医疗保健的产品;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仪、哮喘患者的吸入器、有严重过敏反应风险者的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而且备有一两个快速COVID测试和口罩放在药柜里也无妨。不要让碎玻璃或其他意外事件成为你补充药箱的提醒。保持健康,保持健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