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倭黑猩猩说人话!! 精选

已有 4947 次阅读 2025-4-4 07:43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人类语言能够将单词组合起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意义,这一能力赋予了语言表达的力量,并使其有别于其他动物的交流方式。如今,研究人员在倭黑猩猩身上发现了这种能力的一种相对初级的形式,倭黑猩猩是与我们现存关系最为密切的近亲。研究团队本周在《科学》杂志上报告称,这些猿类能够将不同的叫声组合起来,创造出新的意义。

图片1.png

住在社区所有的倭黑猩猩保护区奥利弗是一个年轻的倭黑猩猩母亲,她呼唤着遥远的群体成员。

法国雷恩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梅埃尔·勒鲁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表示,这是一项“关键的”研究,“将改变该领域的面貌”。这一发现是“证明那些曾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能力的有力证据”。

先前的研究发现,其他动物物种也能够组合它们的叫声,但只是以“简单”的组合方式,仅仅是将各自的意义相加。而人类语言要强大得多:说话者能够将单词组合起来,产生的意义远超这些单词本身意义的总和。例如,“高个子厨师”是一种简单的组合,意思是某个身材高大且是厨师的人。但“好厨师”并不是指某个既善良又是厨师的人,而是指他们可能擅长烹饪,但在其他方面很糟糕,比如可能是个危险的司机。这种单词的组合产生了新的意义。

为了探究倭黑猩猩是否有能力进行这些“非简单”的组合,苏黎世大学(UZH)的动物交流研究员梅利莎·贝塞花了8个月的时间,跟踪观察了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科洛波里倭黑猩猩保护区内的野生倭黑猩猩群体。每天凌晨4点左右,她和向导就出发,赶在倭黑猩猩离开它们过夜的巢穴之前找到它们,然后一整天都跟踪它们。每当她能清楚地看到倭黑猩猩的活动时,她就会记录下每一次发声,以及发声的所有背景信息:谁发出的声音,它们在做什么,其他动物有什么反应,甚至当时的天气情况。超过300种不同的背景特征都可能与每一次叫声相关联。最终,贝塞开始理解这些动物的一些交流内容:“你看到它们发出一种叫声,然后所有的倭黑猩猩都行动起来……那种感觉非常令人满足,就像在说,‘啊,我觉得我开始懂了’。”她说。

贝塞记录下了700种不同的发声,其中许多是两种不同叫声的组合,比如“口哨声和唧唧声”或者“高音号叫声和低音号叫声”。为了弄清楚这些动物是否能从这些组合中创造出新的意义,研究团队借鉴了人类语言研究中的一种方法,通过统计分析这些发声在背景信息上的重合程度来判断(在人类语言中,出现在相似语境中的单词,其意义往往更为相近)。

有三种组合尤为突出:它们的意义与组成它们的单个叫声的意义差异足够大,似乎可以被视为非简单组合。“高音号叫声和低音号叫声”就是其中之一。研究团队发现,“低音号叫声”通常在高度兴奋的情况下使用,似乎意味着“我很兴奋”之类的意思。当倭黑猩猩想要提醒其他同伴自己的存在时,会发出“高音号叫声”,其意思可能是“注意我”。但是,这两种叫声的组合并不简单地意味着“我很兴奋,注意我”,相反,它传达了一个更为微妙的信息。当另一只倭黑猩猩表现出攻击性时,才会特别使用这种叫声组合。论文作者认为,使用这种叫声组合的倭黑猩猩可能是试图阻止另一只倭黑猩猩的攻击性行为,或者是想让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关注自己。

苏黎世大学的灵长类动物交流研究员、该研究的资深作者西蒙·汤森德表示,这些发现表明,倭黑猩猩具备一种人类将语言单位组合起来创造新意义的能力的“雏形”。他说,倭黑猩猩和人类可能都从大约7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那里继承了这种能力。

勒鲁说,比研究结果更令人兴奋的是贝塞和她的同事们用于定义和比较不同叫声潜在意义的方法。过去的动物交流研究描述了特定叫声的一般背景情况,但在记录具体情形时并没有如此系统和具体。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动物交流研究员加尔·巴迪希表示,该团队的方法是“革命性的”,对于研究其他物种的交流方式“具有巨大的潜力”。

加泰罗尼亚研究与高级研究所的进化语言学家塞德里克·博克斯说,这也为研究灵长类动物的交流指明了一个新方向。他说,对类人猿的交流研究通常集中在它们的手势上,但这项研究表明,倭黑猩猩的叫声也具有丰富的意义。未来对其他灵长类物种(包括黑猩猩,还有长臂猿和狨猴)进行的实验,可能会为理解其他交流系统的复杂性带来新的启示。

勒鲁对此表示赞同:“多亏了他们,我们现在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1480616.html

上一篇:水与油滴界面的有趣特征被揭示
下一篇:调节性T细胞能抑制疼痛
收藏 IP: 117.143.182.*| 热度|

6 郑永军 郭战胜 王涛 杨正瓴 徐长庆 孙宝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1/0 | 总计:0 | 首页 | 上一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0 0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