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非洲的"混林农业"

已有 4152 次阅读 2012-1-21 00:17 |个人分类:海外见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 教科文组织, 布基纳法索, 混林农业

蒋高明   

本文于2012年1月17日发表于《人民日报》国际版“环球走笔”栏目   

      

        最近,笔者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非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亲身体验了非洲的乡村自然生态和农业生产模式。

  

        会议地点位于布基纳法索的西部城市博博迪乌拉索,距离首都瓦加杜古300公里。道路两侧是森林,村落掩映其中,百年以上的大树随处可见,鸟鸣声清脆响亮。农民饲养的牛、羊、鸡等在树林中忙着寻觅食物。据介绍,当地人将森林开垦成农田时,会保留很多大树,在林下种植农作物,形成连片的“林窗”,这种农业生产模式被称为“混林农业”。

  

        这种生产模式延续几千年,成为生态保护的一道风景线。“林窗”保留了森林与农田的双重特点,森林给鸟类提供了庇护所,同时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利用;森林的新鲜叶片成为牲畜的饲料,而枯枝落叶则作为天然肥料滋养农田;农田又反过来给森林提供部分养分。对于混林农田中水分消耗大的作物,当地人采用传统的人工汲水方法使用地下水,慢慢释放水流,保证作物根系彻底吸收,减少了水分的蒸发。

  

        既不覆盖农膜,又很少使用化肥、杀虫剂,如何保证产量?非洲人将人畜粪便、湿地淤泥、枯枝落叶制造成有机肥还田,人工去除杂草,发展成一种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施用有机肥既能带来很好的环境效益,又能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肥力。混林农业将农田、森林、农舍、人、牲畜、家禽、野生动物,当成半自然生态系统来经营,既解决了吃饭问题,又保障了生态平衡,使野生动物至今拥有自己的家园。

  

        从全球范围来看,混林农业是人类所经历过的三种农业生产模式之一。混林农业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印度西部地区。其次是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农业。工业化农业较多地依赖肥料、杀虫剂以及重型机械,需要政府大量补贴。这种模式从事农业人口少,劳动生产率高;但不可持续,长期应用会造成耕地退化、环境污染、食品质量下降,进入城市中的人群失业率高。三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农业模式,介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农业的过渡中。这一模式使用肥料、杀虫剂等,政府有一定补贴,农民在城乡之间多次迁移。这一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有集约化趋势。

  

        和其他两种模式相比,混林农业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人与自然、人与野生生物、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这种模式深刻影响了非洲乡村的文化生态。有一种观点认为,养活非洲的人口离不开高科技。一些西方人嘲讽非洲的混林农业原始、落后,靠天吃饭,抗灾害能力较弱。殊不知,任何一种农业模式都根植于其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文化基础,有它存在和延续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背景。

  

        当然,混林农业生产力低下也是事实。面对严峻的粮荒和饥饿问题,非洲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粮食产量,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当前,一方面是地球上自然资源被掠夺、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一方面是世界范围内技术进步对传统农业的提升与冲击。在工业化农业与可持续有机农业之间,人类必须选择好一个平衡点。

(来源:人民日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530596.html

上一篇:中国人均852斤粮还要大量进口为那般?
下一篇:新京报:“六不用”换回吨粮田
收藏 IP: 222.132.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