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有机农业创奇迹, 低产田变吨粮田

已有 4483 次阅读 2011-6-11 00:20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生态农业, 吨粮田, 低产田, 有机小麦

蒋高明
 
        今天我们对弘毅生态农场院子里的有机小麦田进行了实际测产,结果令人振奋。
 
        今年山东一带普遍大旱,周围农民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产量好点的五六百斤,差的只打一麻袋半,约150斤,扣除80元联合收割机费用,收入只有七八十元。好多农民面对地里稀稀拉拉的小麦,都有放弃收获的念头。
 
        我们的小麦田,实际有效面积665.25平方米(因安排气体实验及种植有机蔬菜等,小麦播种面积小),折合每亩收获小麦1116.6斤,实际含水量24.63%,折合14%含水量的干小麦(贮存风干含水量)后为980.6斤,再去除2%的杂质后,实际获得产量961斤/亩。
 
        去年有机玉米产量为547.9公斤/亩,这样我们周年粮食产量为1028.4公斤 (2057.8斤),即1.0284吨,实现了吨粮田。
 
        2007年,我们团队从村里承包这片实验田时,是村里最差的低产田(农民的承包费只有110元/亩,而靠近村庄的好地承包费300元/亩),土层厚度只有薄薄的20多厘米,下面就是岩石(当地老百姓称麻骨石),且连续使用了约30年的大化肥、农膜与农药等。
 
        由于地力差,30年前生产队将这片地辟为打麦场,因为地里打不出多少粮食。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们采用生态学的办法,严格不采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养殖场里的鸡猪费被添加剂污染)、农膜、转基因技术。经过4年的实验,实现了“一大于六”的增产效益。
 
        这个生态学奇迹,连周围老百姓也不敢相信。蒋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对来访的山东电视台记者,详细介绍了这片地发生的变化。他们目睹了我们科学实验的成果,农民从事有机种植的积极性更大了。
 
        下一步我们要让生态农业产生效益,其实很简单,将严格意义上的有机粮食价格加倍,即2元多1斤,农民就会跟着我们干了,这样他们土地的效益将由原来的1千元左右变成3千元左右。
 
        设若政府将增加的每斤一元左右的费用直接给农民,则中国的粮食安全,完全在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增产至少30%以上(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而国家要避免农民弃耕,或播种季节缩短,保证产出5亿吨粮食,减少进口转基因粮食的食品安全与国家政治经济风险,只需要投入1万亿元人民币(按照中国粮食产量5亿吨计算),只占国家十二五污染环境治理费用的三分之一。目前,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在严重污染的地区,已高达70%。有机农业可从源头杜绝农业面源污染,并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遗憾的是,国家为了增加1000斤粮食,投入了1000亿元科研经费,几乎都让科学家拿走了,他们要在实验室里试图用转基因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愿与他们打这个擂台:双方都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看谁能够用最低的环境成本将低产田变成高产田?生态技术还是转基因技术?
 
         作为打擂台的条件,我们只要转基因技术科研经费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要求的目标是将低产田变成高产田,时间是5年之内。
 
         我们也很清楚,农学家为了理论产量,不计一切成本一切代价,小麦产量达到1400斤。但是,这样的产量仅仅在科学家的实验田里而已。
 
         中国的生态农业抑或有机农业是到了政府需要多看一眼的时候了!目前,国家针对有机农业的研发经费投入相对于240亿元的转基因重大专项而已,几乎为零!
 
        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剧组录制了有机小麦实验田的全部过程,节目将于近日播出。
 
         

图1 联合机收获

图2 我们的希望我们的心情都被装在收割机里了

图3 金灿灿的小麦粒从收割机里淌出

图4 蒋家庄村支部书记周景林向记者介绍实验前的地力情况

图5 化肥被牛粪替代,牛粪来自被农民烧掉的秸秆

图6 创造科研实验奇迹的部分研究生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453841.html

上一篇:令人担忧的农膜残留
下一篇:《科学新闻》科学吗?
收藏 IP: 113.129.113.*| 热度|

7 杨秀海 骆小红 陈国文 贾利军 杨正瓴 田松 DXY1234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