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田松:核电站,将人类带向天堂还是地狱?

已有 4156 次阅读 2011-4-15 10:49 |个人分类:环保呐喊|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转基因, 田松, 物理学家, 核电站

蒋高明

    【本博按】北师大田松兄最近发表高论,质疑人类引以自豪的核技术,作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双料博士,且吉林大学物理系本科、南京大学物理系硕士毕业的的田松兄,是笔者眼中的才子。他的话掷地有声,让那些自以为是的所谓科学狂人慢慢品味其中的味道吧。化学家发明了各种添加剂,物理学家发明了核技术,生物学家发明了转基因,这些人类引以为豪的科学发明,是给人类带来福音,还是让人类灭亡得更快?我们再等等几十年,也许答案就见分晓了。
 
核电站:将人类带向天堂还是地狱
田松
 
        本文发表于2011年3月31日12版。原文较长,发表时有重大删节和观点上的弱化。这是发表时的版本。原稿未发表部分,将融入另一篇文章,暂不披露。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76期12版“科学与人文”文章之一。http://sspress.cass.cn/news/19452.htm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还引起福岛核电站一系列爆炸。3月12日,一号反应堆氢气爆炸,顶棚损坏;3月13日,日本政府承认二号反应堆高温核燃料可能正在发生泄漏;3月14日,三号反应堆氢气爆炸,堆芯燃料部分熔毁,放射性物质泄漏;3月15日,二号反应堆压力控制池发生爆炸,放射性物质泄漏;3月15日,四号反应堆可能发生小规模爆炸,起火。
  
        3月15日,国内开始流传碘片(华素片)、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的“神话”,很快,国内开始抢购碘盐。
  
        近些年,与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有关的话题不断引起公众的争论。由于这次日本地震,地震、海啸、核泄漏迅速抢夺了中国人的注意力。最初,人们“隔岸观火”。很快,福岛核电站的反应堆接连爆炸。于是,人们开始担心日本的核泄漏会对中国产生某种影响。
  
        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辐射飘到中国,对人的伤害不高于抽一根二手烟。人们本能地想象,无限稀释相当于没有。这与我们对污染的态度是一样的。污水被排放到江河之中,我们便深信,稀释到看不到就相当于没有。然而,物质不灭,污染物每天都在排入江河湖海,能够永远稀释到看不见查不出吗?
  
        核辐射灰尘一路从日本飘来,散落在大海里,浮荡在全球流通的大气层里,不断被稀释,到了中国,浓度当然会很低。但是,浓度低并不是不存在。在海洋和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会一直存在于海洋和大气之中。在人类文明的寿命之内,会一直存在。而且,没有任何一种办法能够消灭它们的放射性,即便把它们扔到化铁炉中都无济于事。
  
        这种辐射所造成的危害几乎是无可抵抗的。所谓出门打伞、戴围巾、吃碘片,全都无济于事。人类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现在,大气的放射性尘土中、海洋的放射性微粒中,依然有切尔诺贝利的污染,如今又加上了福岛的。
  
        福岛核泄漏对于中国的直接影响可能不大,但是其所导致的间接影响注定是全球性的。福岛的核泄漏会使得海洋生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产生连锁反应。
  
        所谓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人们这样说的时候,总是觉得可以尽可能地发挥其正面效应,避免其负面效果。然而,这未免过于一相情愿了。核电站的严重后果是先天的。
  
        每一个重大事故发生之前,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这样的事故不太可能发生,几率很低,万年一遇。而在事故发生之后,又认为我们吸取了事故的教训,科学和技术又发展了、又进步了,所以事故不会再次发生。然而,在三哩岛事件之后,发生了切尔诺贝利事件;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之后,福岛还是出事了。人类再强壮的钢筋混凝土也抵不过自然的力量。福岛核电站,人类几乎考虑了全部可能的危险,做了层层防护,貌似固若金汤。但是,还是出事了。
  
        即使核电站完全可控,没有天灾发生,核电站还有一个先天的问题,就是核废料。到目前为止,人类也没有能力消灭核垃圾。所谓处理,不过是填埋。而安全的时间,应该是千年、万年!也就是说,人类在建造核电站的同时,就必然知道同时在地球上埋设了千年万年的毒瘤,它们随时都可能迸裂。
  
        核电在带给人类利益的同时又带来巨大的威胁,它引领人们通向的是天堂还是地狱?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2011年3月21日
北京 向阳小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433445.html

上一篇:清明节走进山东的“空心村”
下一篇:农业部环保部联合调研组在弘毅生态农场调研
收藏 IP: 1.203.153.*| 热度|

9 蔣勁松 袁贤讯 陈辉 高建国 鲍得海 周可真 张骥 骆小红 邱嘉文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7: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