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高明
1991年10月2日 利物浦 晴
昨天晚上,中国学联组织看电影《野山》和《焦裕禄》。忽然觉察出这是国内的国庆节了,故学联关照组织我们看电影。据说在国外还是很少能看到国内电影的机会的,于是就跑去了。当《野山》结束时,出来休息,碰到小秋,她说那儿有我三封信,在她的抽屉里锁着。因为我今天搬家未去系里(我已转到系里)故她替我保存。我们一路小跑去系里,风吹得很大,因为我知道信是妻子的,别人尚不知我的住址。三封信,我害怕有什么急事,故特别紧张。她们回去看电影了,我一人在看信,看完才觉松一口气。因家里需要一些钱,就决定往国内汇一些英镑去。
今天早晨去了银行。我开户的Baclay银行是世界较有名的一个,在欧州最有名。各国各地都有分行,服务很热情。我提出寄钱,他们就告诉我如何如何寄,我开始想寄500英镑,银行手续费是7磅,但还要去邮局去寄(是银票或汇票)。但邮局说一次只能寄200英镑,我又回去,银行重开单,为200英镑。200英镑的手续费也和500英镑一样,都是7磅,邮局的邮票(因是保险信封)是2.7磅。尽管汇费很贵,我这次只是熟悉下这方面的事情,但再通过银行和邮局寄就不合算了。如果寄2000磅,手续费就是97磅,人民币就是近1000元了,而且还可能损失利息。回国也可带旅行支票。所以这里的中国学生谁也没寄过,也不懂如何寄。不过我今天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汇款三个月才能取到。
最近,我新搬了房子。这儿条件比原先要好些,地毯也较新。我清洗了一下就更好些,房间有半天可见阳光,而且较亮堂,冬天现已到了,阳光更关键,这里经常阴天,出太阳是很宝贵的。这里气候有些象国内的南方,因是海洋性气候,现在Flat里住三个人,都是年青人好些,可以不那寂寞,一个是上海来的,一个是福州人。都是访问学者。这里房租很便宜,每月只有10磅,我们有个协定,如果冬天太难受就取暖,那样每月就多花20-30磅。这样的月份有2个多月。中国学生在这里最苦,艰苦朴素是他们的本色,为的是剩下几个英镑。有些博士后,英人给每年1万4千镑,但仍和我们住一样的,主要是省钱,省,省,真是富人过穷日子,每个中国学生银行里都有一笔钱。
但我们毕竟也不是扬眉吐气,毕竟是10便士地10便士地花钱。的确一英镑比一块人民币有用得多,能买许多食品,但冬天取暖许多人就认为不值得,冷就冷点,但可省20-30镑,就是200-300元。
小秋说:“快回国吧,可以冬天不冷了”。真是哭笑不得,银行里存款那么多,取暖却很吝啬。大约咱们中国学生一出来就得得对自己扣门起来,可以想象他们在国内是穷怕了。英人给的钱就是保证基本生活费和生活得较舒服,但尽管如此,中国学生仅用其中的四分之一。可贵的中国精神。连印度人(巴基斯坦,圣地亚哥,泰国人都比中国人阔。当然如果在银行角行里比谁阔,当然是中国人。巴基斯坦留学生,尽管不用省,但其它生活水准比我们尚好,他们一边在我们面前哭穷,一边报怨自己的汽车太小,房子太小。天哪,我不是既没汽车也没洋房吗?中国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在国外是寒酸的,中国能培养博士,博士后,水平很高,一些小的发展中国家全国仅一所大学的有好多,到这儿仅是读硕士而已,其人生活水平却不见得低。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小金一语道破:“要是把所有的钱都一次给我,我明天就走”。呆在这里原是为钱也。
那些有幸得到资助读博士的(钱更多些)和博士后的,千方百计想延长。一些到期又不死心者,千方百计要延长,无非是多待些日子,多干些活,挣些洋钱而已。国内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呢?
我在学联点看到中国政府有个通知,邀请洋博士回去做博士后,说年补助(超出工资和奖金)达1万元人民币,一万元才一千镑,相当于在这里给博士的一个月工资。但即使国内这样的条件,也可吸引人。但博士呢,不做博士后的博士呢?许多问题没有答案。
但我是想回去的,因为我想我的妻子和孩子,因为“北京到要暖和些”。还有9个月,我们就和家人一起了。9个月后,我也有相对有些钱了。这种钱得来也还是相对容易的。到了系里,开始了学习和研究,会更好些,不会总是干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会利用这里的上班时间,搜集一些资料的,要争取做篇好论文。
今天,英国导师要约见我,12:30。快要到点了,暂写这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