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但不是生物技术的世纪

已有 10034 次阅读 2009-12-26 23:39 |个人分类:环保呐喊|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1世纪, 生物的世纪, 尊重生命, 转基因技术

蒋高明

        1981年考大学的时候,中学校园里流传着这样的口号:“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在这样的口号感召下,高考成绩下来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山大生物系。在以后的二十多年,生物系招生越来越火爆,据说北大清华的高考状元多分布在生物系(现在叫生命学院)。

        当前,生命科学标致性的成果是生物技术的日趋成熟。对生命过程的不断了解,从中诞生的一个核心技术就是转基因,就是将生命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以达到为人类服务的某种目的。

        然后,这一做法的无限扩大化也带来了环境威胁乃至生态系统层面上的危害。人类无论多么能,还制造不出来一个物种来,哪怕小小的蚂蚁苍蝇。人类造出了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片段就是了不起的,就能够得到诺贝尔奖。但人类很轻易消灭一个物种。我们消灭的物种越多,就意味着人类灭绝的速度越快,因为人类要生存,离不开其它千千万万个物种的呵护。为什么不去管理物种,让物种为人类造福呢?

        对于大自然我们没有充满感恩和敬畏的态度,而是在蹂躏生物多样性。对于我们不希望的物种,要么试图饿死它,要么试图毒死它。最近农业部批转的转基因水稻就是让虫虫们吃了转基因水稻释放的毒蛋白而毙命,产生毒蛋白的基因片段来自一种细菌。

        生命由器官组织,器官由组织组成,组织由细胞组成;细胞中的活性物种多为大分子,大分子由小分子组成;小分子由原子组成。这个过程能够互相逆转吗?不能。大自然能够将生命能够还原为原子,生命死了,但原子还活着,原子还能够用,这就是物质不灭定律。假设我们将一个生命的所有原子,都不使其跑掉,在一个密封空间里全部收集起来,我们还能够制作出生命来吗?显然不能。在自然界中,这些原子重新回到了大自然,要么继续去构成生命体,要么构成无机物质回到土壤岩石,或沉睡于大海底部,或游离于大气圈中。

        人类已经掌握了塑造生命系统的部分技术,这个技术就是转基因。转基因似乎无所不能,但目前的水平,利用所有的转基因手段,还不能制作出理想的物种,只能在已有的物种身上修修补补。但是,在这个修修补补的过程中,许多生命丧失了。一些传统农作物品种的消失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人类一个明显不如其它生命的地方是其合成化学物质尤其大分子的方法太笨重,借助物理或化学的办法,都不如生物的办法来得聪明,来自快,来得不留痕迹。如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人类制造不出淀粉来,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轻易地实现了。人类只有去研究这个过程,对光合过程望洋兴叹。人类知道氧气是好东西,还有氢是很好的能源,这两个元素就在水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造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其实氧气是植物吐出的“废气”,没有氧气,人类五分钟也不能存活。人类制造氧只能从空气中分离压缩,但那是偷来的植物的劳动成果。

        香气、臭气、酸、甜、苦、辣、咸的各种物质,动植物微生物都能够制造出来,且生命制造这些物质的时候不释放环境污染物。自然界中没有不能降解的化学物质。人类也试图去模仿去制造,化学家从其了解的分子结构出发去合成其它物质,尤其大分子物质,但遗憾的是,人类制造大分子物质的过程也是释放大量环境污染物的过程,所制造出来的许多物质如塑料制品等,进入到自然界就不能降解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如果化学家能够像自然界中的生物那样制作化学物质不产生污染或留下垃圾,那才是硬道理。没有一个化学家敢于接受来自生物的挑战,他们只会制造毒药毒死它们。即便是炸药奖的发明人诺贝尔,他的发明给人类带来的福祉恐怕与带来的灾难一样多。

        人类不仅不能够模仿自然过程,就是同样利用植物来生产天然的化学物质,也不如自然界做的好。人工种植的药材就比天然的差许多。天然人参几百万元一斤,栽培人参几百元一斤。就其药效来讲,人工的远不如天然的。但从化学成分分析的科学数据上,似乎看不出很大的差异。人类必须承认,我们有不如其它生命的地方,有人类不知道的地方。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科学数据真的很科学吗?

        人类的狂妄是其太相信自身的力量,于是惹出了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臭氧层消失、海平面升高、生物多样性下降、战争升级、各种疾病肆虐,乃至人类自生都难以继续生存的惨剧。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但不是生物技术的世纪。如果生物技术或曰转基因技术统治了农业、畜牧业、医药业、渔业、林业,那不是人类的胜利,而是生命大倒退的开始。更加惨重的教训还在后面,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危害远比生物入侵来得更猛烈。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学科有微观的分子生物学,还有宏观的生态学。要使地球上的物种持续地造福人类,人类必须放下狂妄的态度。不要试图去改造物种,而是要向其它物种学习,要呵护它们,管理它们,从而利用它们。这样的态度才是老实的态度,才是科学的态度,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否则,生物技术的滥用将与目前化学家发明的塑料与毒药,物理学家发明的原子弹一道,加强地球生物圈的灭亡。

(2009年12月26日星期六于九思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281650.html

上一篇:为什么有审不完的稿子?
下一篇:40多年来南京大学影响中国社会的三件大事
收藏 IP: .*| 热度|

15 王晓明 刘玉平 方德杨 肖智华 吴飞鹏 陈国文 杨正瓴 吕喆 陈永金 苗元华 柳东阳 蔣勁松 李学宽 卢宏翔 scnlong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0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