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有审不完的稿子?
蒋高明
笔者在做研究生的时候,导师黄银晓只有2个学生,师兄王忠民以及笔者。导师每天都很准时来上班,打来开水(这事应当是我们学生干的,但经常睡懒觉,黄老师一到办公室就去打开水了,我们很不好意思) ,打扫一下房间,然后找来专业书,或摊开报纸,或就手头的科研工作,工作起来了。
其中一件工作就是审稿子。 那个时候,专业的学报只有《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生态学报》、《环境科学》等为数不多的学报,导师的办公桌上不时地来一些稿子。笔者好奇,有时趁导师下班也去翻翻,看看都是写了些什么。
黄老师是非常认真的人,每一篇稿子从收发室拿来,登记注册;审稿的时候,还要很认真地记录;一些小的 问题在稿件上注明;审稿意见是逐字逐段看后提出来的。 那个时候的稿子是用方格纸一个字一个字抄的,作者认真,编者认真,审者也认真。记得老师处理一篇稿子约1周左右。全年她处理的稿子也不过10篇,还是算工作量的。
现在轮到她的学生处理稿子了,不过我就没有她那么从容了,显得狼狈多了。经常是稿子被人催多遍后才从 上网电脑里调出来,看题目,内容,找他的科学问题,小的文字错误是作者自己的事情,英文的问题请a native speaker把关。审稿意见也不可能像导师那样,一周内才拟好,往往是一两个小时搞定一篇稿子。 没有办法啊,来稿太多了。
以前导师是一年才处理十多篇稿子,而现在我一个月就得处理十多篇;以前, 导师审稿子,是科技界的荣誉,算绩效(当时的工资并不根据绩效定);现在审稿是我们的义务,不算绩效。甭说绩效了,发表了国内学报不但不添彩,还是很丢人的事呢。人家都高分SCI了,你们还写那个国内学报文章? 我现在担任《植物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报》的副主编或编委,常规处理稿子的工作量就很大,经常来稿的刊物就有《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中国农业科学》、《林业科学》、《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偶尔也有《科学通报》或《中国科学》。要是按照后两刊的来稿频率,自然我是肯花时间认真看的。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现在稿子多了,刊物也多了。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市场规律,需求大了。什么需求?研究生毕业需要论文,大学教师提职称也需要论文,课题验收也需要论文,经费申请也需要论文,于是论文的制造的速度必须得提高。文章多了,就需要更多的刊物来发表,于是专业刊物增多了,从国家、省 、市乃至县级都有学术杂志。国外还有SCI,他们拒绝了以后再来国内市场转转。
在每个小的专业领域, 每年毕业生数以万计,加上年轻的老师,稿子自然也是数以万计地生产。
于是,我的手头就有没完没了要审理的稿子。
不过,我们自然要问,那里来的那么多科研成果?这些成果都值得发表吗?
不发表不行啊,毕业生不给学位,教师升不了级,科研项目验收不通过。这样的挂钩才奠定了中国论文制造大国的地位。当然了,这样的风气可一路领先到国际去,老外的SCI刊物也有咱中国人大大的论文。
Paper本意是纸,还有一个意思当论文讲,钞票显然也是用纸做的。老外羡慕我们中国科学家道:你们好厉害,我们政府要求我们将paper变成money,你们政府要你们将money 变成paper,那多容易啊。
是了,要是规定研究人员的paper得变money,恐怕就没有这么多文章了。
我们在制造学术垃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0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