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四十八
还草原本来面目
蒋高明
本文载《中国生态六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6
(本文发表于《中国青年报》2003年9月3日第5版)
最近出席一个国际会议,来到与我们一“墙”之隔的蒙古国。早就听说那里有上万只的黄羊群,这次见了他们的草原,始信这是真的。这两年,我国北方生态退化和沙尘暴问题异常明显,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治理。蒙古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一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参考的。在连续7天的蒙古之行中,我们发现蒙古与内蒙古在草原利用和管理上有三个明显的区别:
第一,蒙古国的草原是没有一根围栏的。目前他们的土地依然是国有的,土地并没有分给牧民。这样草原依然是联成大片的,传统游牧为主,草原退化程度轻的多;在草原上依然可以看到传统的蒙古包和身着蒙古服装的牧民。草原生态系统是全球最大的连续体,在自然本性上是连续的,是不能分割的。内蒙古的草原自从1982年土地承包后,牧民承受了大量的费用,甚至破坏了大量的天然树木(如据考查浑善达克约三分之一的天然榆树被砍伐) 来建立围栏,这样游人走在草原上再也见不到大面积连续的草原。且不说围栏造成景观的破碎,围栏带来的直接坏处是:1) 牲口在固定的地方啃食,加速了草原退化,定居更加剧了这种退化;2) 牲口游牧的路线被切断,甚至交通路线也因密集的围栏而中断;3)隔离了牧民之间的天然联系。有形的围栏,形成了牧民之间无形的隔阂,亲兄弟因为牲口误入对方草地引起口角甚至斗殴死亡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4) 加重了牧民的负担,许多牧民将收入的一半建立围栏,这还不算用来维护的费用。实际上,如果不让牲口啃草,围牲口不是更省事么?
第二,蒙古国的草原上没有一棵人工造的树。这个发现简直让我震动,他们为什么不建立防护林来阻挡沙尘暴呢?为什么不建立所谓的“绿色通道”在大草原上呢?我向蒙方的专家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回答也是我预料中的,因为首先不能生长;即使生长,与自然景观不协调,他们是不会做的。蒙古国的这种自然观,很大程度上发自他们内心;另外,西方先进的生态理念也发挥很大的作用。他们的部、司级官员大多受过西方教育,自然保护的理念更强。对照我们,与其说是在草原上造林,还不如说是“糟(蹋)”钱。事实上,我们年年在造林,树木年年在死去。一方面,天然分布的沙地榆在无情地被砍伐,另一方面,在造那里可怜的杨树苗;这些树木即使长大后,起到了作用并不能阻挡沙尘暴,而是破坏了天然草地生态景观。
第三,蒙古国的野生动物比家养的动物多。野生动物的大量繁殖得益于蒙古国自然保护意识和法律的强化。蒙古的保护区类型有三种,严格的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三项占总国土面积的13%,而严格的保护区占51%。蒙古国的人口大量靠城市发展,乌兰巴托集中了国家近80%的人口,这样自然的压力就大大减少了。在蒙古的草原上旅行,经常看到野马、野骆驼、黄羊、鹰等野生动物。与我们同行的俄罗斯动物专家雷漠诺夫形象地将整个蒙古国比喻为“天然的野生动物园”。蒙古的这种做法在世界上也是先进的。我们知道非洲的肯尼亚是以野生动物保护出名的,蒙古国也正在走“自然保护、生态强国”的路子。在我们下榻的胡斯坦国家公园,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不同国家的游客和志愿者经常出入,他们被这里的野马、野骆驼、黄羊,还有蒙古国传统的文化所吸引,通过媒体、各种自然保护网站介绍,慕名前来。一个小小的国家公园接待处(以蒙古包为主)每年可带来近百万美元的收入。实际上,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自然景观欣赏价值远高于蒙古国的一些著名旅游点,而我们的经营管理是有重大问题的:浑善达克不幸变成了国家需要投入数十亿元进行所谓“生态治理”的沙尘源。如果拿这些钱哪怕是10%的治理费用用来发展高档次的生态旅游,浑善达克生态恢复也会快的多,她将变成中国北方最具魅力的自然与传统文化旅游胜地。在草原生态系统管理上,我们千万不能丢掉自己的优势,否则国际社会就会认为只有在蒙古国才有真草原。因为,你不搞草原保护与生态旅游,人家会搞;你在胡搞,人家头脑清醒的很。
我们强烈呼吁,中国的草原应当尽快拆除那些草原上的围栏;停止在草原上人工造林(对于那些已经造的林让大自然自行淘汰);重保护轻建设,解放自然力;让那些野生动物尽快回到草原;发展生态旅游,国家的大量投资向社区向小城镇倾斜。这样,既保护(不是建设)了中国北方的生态屏障,又带动了草原地区的经济、社会与生态建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