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四十四
为什么四百万人等水喝
蒋高明
本文载《中国生态六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6
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发生爆炸事故。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造成苏家屯段硝基苯浓度超标28倍!拥有400多万人的哈尔滨市一度出现了水恐慌:饮用水被抢购一空;24日零时起哈市下令关闭取水口,停水4天;所有洗车、洗浴行业全部停业;从河北紧急调运700吨活性炭处理污水;从大庆紧急请来专业队伍打井948眼,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恢复哈尔滨的正常供水。400万人等水喝,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头一次。
为避免造成公众恐慌,当地政府不及时发布污染信息,寄希望于“通过丰满电站开闸放水,将受污染的江水稀释到达标水平”。他们盼望大流量的清洁水将污染物冲淡,以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殊不知,这样做将治理的难度加大了。如果救火的时候就考虑到不让高浓度污染物流进江中,就不可能发生这么严重的水污染。对待进入环境的有毒物质,用水冲洗、稀释,不是治理污染,而是制造新的污染。进入松花江的硝基苯“不争气”,偏偏被国家环境保护局监测出来了。类似事件其它地方也出现过,如几年前南京曾有人偷盗了一罐氰化纳,后来发现不是他们想要的东西,就随手扔在路上导致泄漏。结果有关部门也是将氰化纳往路旁的水塘里冲,整个水塘被污染。本来只需几桶土就可以处理的事故,放大到以成百上千生命受危害的高度代价(氰化物是高致癌物质)。因此,绝不能采取不负责任的做法稀释污染物,造成治理难度扩大化。
然而,就是这么一条极不负责、将环境污染扩大化的做法竟然有人为之唱“赞歌”!有人还撰文“放水冲刷松花江,水坝、水电站凸显生态保护功能”。说什么“为了缓解江水污染情况,稀释污染物、用大量洁净的江水冲刷被污染江段,是消除污染影响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为此,上游的丰满水库加大放水流量,目前已经达到了1000立方米/秒以上,此外,今年9月15日下闸蓄水的尼尔基水库也把放水流量提高到120立方米/秒,大量洁净的水体将大大缩短清除松花江污染水体的时间。”并“沾沾自喜”地声称这一壮举的前提,“就是因为我们已经建立了尼尔基、丰满等水电站,可以对江水的流量进行人工调控。”其结论是“放水冲刷松花江的现实,凸显了水坝、水电站生态保护功能,这已经再一次用事实说明‘水坝只会破坏生态’的反坝宣传,是一种阻碍社会进步、反对人类文明的谣言。”
真是不打自招。中央正拟对掩盖松花江污染、并错误地放水释放污染物的当事人给予严惩。因为,当事人开闸放丰满电站水库清水,试图稀释松花江污染物,结果造成治理难度加大,造成哈尔滨400万人水恐慌,并由此引发了我们的邻居俄罗斯向中国索赔,我国政府也不得不向邻国道歉,使得本来为国内的污染事件国际化了。这一系列恶性事件的总“后台”竟然是自称“人类文明”代表的水博先生,真是不可思议!由此可以推断,水博先生极力支持的怒江水电开发是否也出于一种“一旦事发”后,“一冲了之”或者“一走了之”呢?如此上马的怒江大坝,就不由得我们不捏一把汗。
空气、水、食物这些看似最平常不过的东西,紧张起来的时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它们关系的是活生生的人命。53年前,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使4000人丧生,其元凶是空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硫,人因“喘不上气”来而丧生;50年前,日本熊本县水俣市甲基汞工业废水污染不仅毒死了大海中的鱼类,而且使食用这些鱼类的上万人生了一种可怕的怪病:手脚麻木,哆嗦,头疼,耳鸣,视力减退,听力困难,言语表达不清,动作迟缓,失去味觉嗅觉乃至死亡,致死者超过1400人;20年前,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爆炸造成31人死亡,数万人遣散。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浓烟滚滚过后,漂在松花江上的硝基苯,虽未造成直接的人员死亡,然下游四百万人受灾,这在全球恶性污染事件中也算够严重的了。即使苯在常温下极易挥发,但有些苯的合成物如五氯硝基苯,却不溶于水,对水体环境有严重危害。因此,这次吉林石化带来的并不是简单的哈尔滨停水数日,更重要的整个松花江的生态被破坏,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很难恢复。
此次污染爆炸泄漏事件的影响完全可以减少损失的,只是有关当事人“欲盖弥彰”,才造成了事态的扩大化。事故发生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石化公司有关负责人以“到目前为止,未造成大气污染”对此恶性事故“轻描淡写”而过;而对水体是否被污染,却只字不提。在14日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吉林市的负责人向媒体信誓旦旦地“保证”:根据专家检测分析的结果,爆炸不会产生大规模污染,整个现场及周边空气质量合格,没有有毒气体,水体也未发生变化。这种不负责任的结论是那些专家检测的?殊不知,那些污染物一旦释放到环境中去,并不像水博先生想的那样“美”,污染不是那么容易被“化”掉的。
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不仅是生产安全事故,而且派生出环境污染,下游的哈尔滨早就该对此引起高度警惕。然而,哈尔滨有关部门同吉林政府一样,明知道江水受污染,但以事件可能引起恐慌为理由,决定隐瞒真相,对外宣称停水只因“维修管道”,同时命令武警进入戒备状态,提防社会不稳。最终因为理由牵强,“纸包不住火”,才公开真相。实际上,11月21日,有关水污染的“小道消息”就在哈尔滨市民中传开,部分市民陷入恐慌,抢水、抢食物的人群拥进超市,手机通讯也一度“瘫痪”。后来再采取应急机制,应急的“成本”明显增大了。以“防恐慌”造成“更恐慌”。
地震、海啸、飓风等突发环境事件是人类所无法预料的,但是环境污染事件是能够预料的。将化工厂建在几百万人饮用水源的上游,本身就犯了和常识性的错误。当然,吉林石化是上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帮助我们设计的,但是,当代人运行这个随时都会发生保找到“庞然大物”时有没有考虑到危害性?应急的方案是什么?全国这些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上行”的工程还有多少?湖北某市将千万吨的乙烯裂解厂建在城市的上风向,是不是又犯了常识性的低级错误?从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两级政府的临时应急举措看,这次事件得到了比较稳妥的化解,但潜在危机仍在。在几百万人的大城市上游建造污染企业,不管是百年一遇,还是千年一遇,都要考虑到其随时都有爆发危机的可能性。这些环境保护上的常识性错误用几百万人的恐慌来验证,未免太严酷了。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暴露的仅是我国环境污染事件的“冰山一角”。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上以往对环境保护重视力度不够,我们的生态环境出现了很多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们的人均GDP刚过1000美元,就出现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土地被酸雨污染;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呼吸不到干净的空气;三亿多农民喝不上清洁的水。难道这个严酷的现实还不能唤起我们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