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二十五:拦水不放与“临渴掘井”

已有 3662 次阅读 2017-1-20 20:37 |个人分类:环保呐喊|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干旱, 环境保护, 水电开发, 临渴掘井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二十五

拦水不放与“临渴掘井”

蒋高明

本文载《中国生态六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6

  支持西南水电开发的专家认为:水能开发除发电、供水(灌溉)等直接效益外,还可大大缓解当地群众衣食住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为实现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创造必要的条件;为进行异地搬迁创造条件,从而逐步取消落后低效的耕作方式,从根本上消除对江河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资金上的保证;通过水能开发,改善交通环境,可促进旅游、矿业等行业的发展。总之,合理的水能开发是改变地区贫困面貌、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然而,爆发于2010年春季的西南大旱,却暴露出了另外的问题,这从侧面反映,利用水电解决干旱是远水不解近渴,甚至加剧了干旱。2010年春天,西南大旱形势一天比一天严峻,严重的旱情已导致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份6130多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面对干旱,人们能够想到的竟然是地下水,却对水电工程里的水库水失去了信心。国土资源系统在干旱严重的滇黔桂地区施工深井200眼,浅井1100眼,直接解决200万左右缺水群众的饮水困难。“临渴掘井”除了动员地方的力量外,连军队也动员起来了。在西南干旱面前,那些水电蓄水水库里的水为什么不发挥供水、灌溉功能呢?

 事实上,下游干旱时节,也是上游的枯水时节,这个时候发电业是需要水的,且此时的水比平时更加宝贵,水电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是绝不会开闸放水的。说水电开发能够缓解旱情,完全是个骗局,西南大旱面临的困窘就说明了一切。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里,国家曾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放在首位。以水库为例,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已建成水库8.58万座,总库容5800多亿立方米。然而,这些水库95%以上是1977年以前完成建设的。最近30年来修建的水库不到4300座,平均每年只修建水库143座。“人造天河”红旗渠,横跨110多公里的“汉北河”等大型水利工程,也都是30年前建设的。

 目前,农田水利严重滞后的现状让人担忧。去年10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关于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指出:多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一些地方在干旱面前束手无策,水利设施不堪重负;大型灌区工程设施的完好率不足50%,中小型灌区工程设施的完好率不足40%;绝大多数泵站的灌排水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由于水利设施跟不上,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农田面积的48%,只好“靠天吃饭”。显然,目前的农业是在吃过去的老本。

 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作为控制农业命运的水库被承包出去搞网箱养鱼,或搞旅游开发,造成了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因为承包,干旱季节农田急需灌溉时水库不放水,而雨季不需要水时却放水,水库蓄水抗旱的功能被排在了末位。甚至,即使水库有水,由于排灌渠道被毁,水路也不畅通。近30年来,没有人考虑渠道的作用,渠道不是被截断就是被填埋,或退化成污水沟。

 干旱是自然现象,在目前人类掌控的科学技术面前,这已不是不能克服的难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对此应常抓不懈,不能临渴掘井。建议有关部门认真总结教训,将大小水库从承包人手里收回,在干旱面前,要突出以人为本,不能为了小集团的利益,而蓄水不放,要逐步清退一些没有经过环境评价的水电项目,还江河生态,解西南频繁的干旱、水患之灾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1028905.html

上一篇:《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二十四:河流的自我净化功能
下一篇:《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二十六:触目惊心水污染
收藏 IP: 210.73.6.*| 热度|

3 陈楷翰 强涛 dialectic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