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文章发表和刊物被SCI的速度 精选

已有 29359 次阅读 2015-8-10 06:44 |个人分类:期刊基金SCI-NS|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SCI, 期刊, 文章发表, NSR

   在飞机上收到的电邮中,有一个是邀请我审稿。邀请我审稿的刊物叫做“The Science of Nature”,一眼看上去,这个刊物名字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我们曾经讨论过一个刊物名字:Natural Science Review,自然和科学都统在一起。但最后这个刊物使用了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也就是《国家科学评论》,现在应该是发到第六期了。说陌生,是我不知道有这么个刊物,把自然和科学也统在一起。读了主编的电邮,发现原来它就是德国的《自然》,我曾经在上面发过文章。在改名之前,“The Science of Nature”是德文刊名Naturwissenschaften》的副标题。从2015年起,它们的位置互换了,原来刊物的德文标题,成为刊物的副标题。主编给我的邮件中说:刊物改名字,是为了反映刊物的国际地位。1913年创刊的德国《自然》,一百年后,终于和国际接轨了。除了名字的更换,SN这个月刊现在切换到“连续文章发表”模式。一篇稿子一旦接收,立即上线,正式发表于当月期刊的电子版中,包括了DOI,页码和文章号码,和印刷版相同,这样就可以被正式引用而不会产生混乱。而印刷版的刊物,则要等到付印时才能出来。

   这个德国刊物的转变,又是一个例子,大家都随潮流而动:期刊英文化和快速发表,进SCI,OA,高IF。俄国、法国等过去一些拧着脖子扛着的刊物,如今也接受现实,以不同方式英文化,以获得更广泛的转播。而“连续文章发表”模式,也将是互联网下刊物发表的流行方式之一,为了一个“快”字。不过从稿子接收到正式发表,“连续文章发表”模式能省的时间有限,以“天”计数。对于月刊来说,最多也就是早30天(这里不说累积稿件)。现在影响文章发表速度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稿件的评审。大部分的稿子通常是可以很快评审完的,但有些评审者事多太忙,常常会在评审时间区间内拖稿,因为审稿基本是在为别人做事,优先顺序会很低,评审截止日期还有两天,不着急;甚至是过了交稿时间暂时“忘记”一下,先干自己的活,等编辑一遍遍来催,实在没法拖了,再帮别人干活,哪管作者在那边望眼欲穿。更不要说最后一秒或者回马枪把稿子枪毙掉,留下个无言的结局,一切又回到从前,让别人的青春稀里哗啦流水般逝去。当然,拖延审稿还有很多有道理、没道理的原因,就不去细说了。

   一些新刊物想了些办法来缩短评审时间。我一位在PeerJ做编委的朋友说,他们采取的办法,就是要求评审者答应10天内必须返回评审意见,否则就不要接评审的活。这个要求的前提,是刊物能找到足够的评审者。新兴刊物要在科技期刊这块蛋糕上切下一块来,不得不找与传统不同、能满足作者需求的方式运作。其中一个趋势,就是短、平、快加“贱卖”,交很少的钱且很快就可以发表,薄利快销,先攒人气,把进一步挣钱的平台搭好再说别的。这种压缩评审时间的办法,固然能起到加快稿件周转的作用,但也有降低审稿质量之嫌。好的审稿者,应该是研究做到一定层次的人,但这些人通常都会很忙,要事先答应10天内完成评审,会降低一些人审稿的意愿。有些刊物只好乱撒网捞评审者,蒙着一个是一个,比如我写《从被拒稿件复活看同行评议中的两极评审》中的那种情况。总体上来说,现在发表文章的文化,基本上是鼓励短、平、快的科研。而科研机构通常又以SCI文章数量来评估优良中差。两股力量互推下,加剧了科研和科研成果发表的竞争,很多研究者只好拼命赶短平快文章。即使研究课题竞争不那么严酷的领域,人们也得赶,把本来系统发表会更坚实、少重复的研究结果,切成小块发表,既快又多,更容易评上优秀,提职称长工资,管它什么是更好的研究结果。

   刊物获得稿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争取进入SCI体系,一旦进入,就会形成正循环,稿源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增加,而这个增加自然也会推高刊物吸引更多稿源的能见度和影响力。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人们把SCI当作评价标准来看待,这个已经说过很多,就不说了。被SCI收录,对大部分刊物来说,有一个相当长的评估过程,涉及刊物的出版情况(包括在线出版情况),编委的组成、稿件评审过程、期刊内容、文章引用,等等。我知道新创刊的科技刊物中,最短时间就被SCI收录的是《国家科学评论》(NSR)。这个刊物2014年初创刊,九月发出第三期后开始申请SCI,第5期(今年第一期)发表时,就被SCI正式收录。国内有些几十年的老刊物,为进入SCI纠结了多年还在纠结,而一岁多的NSR,已经一骑红尘跑前面去了,神童一个。

   为什么NSR这么能个?编辑的观点是编委的贡献,帮助约请稿件,亲自撰稿,保证了稿源的质量。此外,主办单位科学出版社也给予了极大支持,从人力物力等各方面为刊物的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等等。NSR处理稿件的方式,不是“连续文章发表”模式,而是采用了快速传播资讯的“录用即发表”。文章一旦通过评审被接受,不经排版立即上线,有DOI,但没有页码和文章号码,和印刷版不同。作者可以在排版期间修改稿件,作者修改稿不同版本都挂在网上,最后的定稿会拼版到合适的刊期发表。印刷版出来后,定稿前的各种版本仍然挂在网上,作为发表版本的一个附件内容,记录发表的过程。这个发表模式,看上去不错,但我有一点不是很清楚,也没有时间去更多地了解,不知这个网上有没有了解的人,可以解惑。那就是不经排版立即上线,并且有了DOI,这个是否算是正式发表。比如我命名了一个新的物种,稿子元月被接收上线,三月底正式印刷出版。那这个新种的命名日期是元月还是三月?如果别人也命名了一个新物种,二月份在另外一个刊物正式发表,或者就是比我三月正式印刷出版的文章早一天发表,而后人发现这两个“物种”是同物异名,那么,根据优先律来判断,哪个种名是合法的?NSR是以综述、评论文章为主,我举的例子可能不会发生。

   对于NSR快速进入SCI,除了编辑谈到的几点,我的基本看法是,本质上这是一个代表中国国家意志的科学刊物,希望在国际上能打响,从科技期刊的层面,角逐世界科技界江湖的一席发言权。NSR的主编们可以和森路透集团高层直接打交道,这是别的刊物很难做到的,它本身就说明了NRS的起点和一般的刊物不同。这样一个有强大编委阵容、强大经济体和科研体系支撑背景的刊物,凡是想和中国科技出版界打交道的相关机构,都会关注和认真对待。被认可的前提,和潜在的实力相关。中国还没有一个以学会为基础的国际性高能见度科技刊物,比如美国的Science;也没有一个以商业模式运行的科技刊物,比如英国的Nature,它们能在全世界引领科研发表的潮流。NSR也许可以算作一个政府行为模式下产生的刊物,能走到什么地步,拭目以待。能走到世界舞台最亮点的地方当然好,这要看这个刊物经营者的眼光和决心,对科研成果传播文化的理解,表文章的学术质量和高质量稿源的多样性和国际化,以及资源和效率的整合。能有一个在国际上能见度高的科技期刊,成为自己说话的平台,最后也可能办成大家说话的平台,当然是件好事,但它只是一个次级层次上的结构。从刊物形式上追赶西方,有它的意义,毕竟是个发表观点的窗口,自己的好东西总在别人的橱窗中展出也是个问题。但真正有意义的追赶,说到底还是要看能做出什么东西来,无论以什么文字发表在什么刊物上,或是用在平常生活中。希望被SCI了的NSR能起到促进中国科学发展的作用。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911878.html

上一篇:天空中写京城夜空雷电
下一篇:科研人员的年度考核
收藏 IP: 173.63.227.*| 热度|

59 陈小润 罗德海 曹聪 武夷山 刘立 杨正瓴 陈楷翰 郭向云 李伟钢 刘淼 徐旭东 陈振玺 LetPub编辑 熊孝波 孙学军 王春艳 许培扬 张家峰 曹须 常顺利 熊李虎 侯修洲 张骥 陈辉 黄永义 宁笔 韦玉程 李土荣 姬扬 钟炳 杨连新 梁洁 孔梅 庄世宇 何学锋 翟远征 张启峰 朱志敏 林涛 金耀初 陈湘明 马磊 朱晓刚 陆俊茜 高媛 王贵林 陆绮 戴小华 陈琦 蒋敏强 任胜利 杨建军 张海霞 李月云 王桂颖 陈智文 高建国 qzw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