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计算机里,存了有近300篇写了半截的博文,都是激情之下挥洒一段,觉得不够到位,就扔在那里,等什么时候有了感觉,再翻出来继续不迟。通常再继续时,都会把当初心跳的感觉去掉,形容词降到最少,做到文字上尽量的简单,算是一种追求。在这点上,我受到很多文人的影响,比如说张中行先生。张老先生算是国宝级的人物,可惜被《青春之歌》撞了一下腰,一生坎坷,物质生活一辈子都很清淡。他这么一个对中国文字、古汉语如此了解的人,白话文写得那个叫地道。黑白对比之下常常让我感叹,那些用丑陋的句子来赞美汉字美丽的写法,怎么就会如此流行。
我曾读到过唐老鸭的文字,他和张老是朋友。老人病了,老鸭会蹬个三轮车送他到医院。张老题了三个字送老鸭:不屑于。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铭志之言,和很多有心劲的言情宣誓相比,什么叫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与傲骨,这是一例。有一次张老问老鸭,为什么女人平均寿命比男人长5岁。老鸭答不上来,张老眨眨他的小眼睛说:“只为能让男人死在自己女人的怀里。”什么叫做浪漫,这是一例。跑题了,我又。
我三年前就写了一段有关《渔光曲 》的文字,自己都忘了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心情,要为那首几乎是古老的歌写几句话。中国好声音告一段落时,我听到刘欢组有人唱这首歌,就把当初写了的一段,翻出来改写贴上。这一段时间有点空时,我会零零碎碎在网上一段段去听中国好声音中的演唱,有时候会反复去听一个歌手的歌,也漏掉了很多别的歌手的演唱。音乐中,最美是人的歌声。我常会被一首歌打动,想改行去做点别的什么事情,或者在已经很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争取能走到更遥远的地方,只要有一段音乐随行,而一路又是从未经历过的美好与艰辛,这就很满足了。我在博文后面链接了一段音乐视频,感兴趣的人可以去听听看看,不一样的音乐。对我来说,音乐的力量,仅次于我面对的大自然。科学活动对我来说,是人生中的雕虫小技。
前几天我跟博主老祖在网上唠叨,觉得中国好声音虽然少不了商业化的色彩,但还是很有些真性情在里面的。他很同意。让人感叹的场面很多,各位可以自己去看去听。说几句我对几个歌手的印象。在导师挑选的四个直接进入四强的歌手中,我的排序是金池,关喆,吉克隽逸,以及张赫宣。其他的人是否能脱颖而出,要看下面的规则和每个人的临场发挥了。这几个人被自己的导师直接挑出,总有自己过人之处。金池的嗓音,和她的经历一样比较丰富,一首《夜夜夜夜》,可以感到一个挣扎中的灵魂在不屈不挠地挣扎。这是我比较佩服的性格,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执着的女人,除了钦佩,你还能期待什么?80后的关喆是比较全面的歌手,声音也很有特色,我就不说他怎么唱歌了。单说他能把李玟搂起来在台上转,有男人的激情。吉克隽逸多少占了点脸瓜子的便宜,以及舞台上的萌劲,这是表演艺术中没法避免的显规则。对她的魅力,刘欢同学实在是hold不住。但吉克隽逸的声音也确实不错,特点也许来自彝族人的淳朴和远方的野性,久违了的一种音乐乃至人生元素。我很纳闷的是,她妈妈怎么就能教出女儿一种特别的唱英文歌曲的味道。不过我更想听她唱中文歌曲是什么样子。她的那段阿吉路,别害怕,对我是个冲击。这个世界,真的需要别害怕。很希望什么时候能听她完整地演绎那首歌。张赫宣我知道得不多,比较书生味道,我真的知道得不多,直觉就是读书人也能唱歌。
听到刘欢在给袁娅维和李行亮两位歌手排练《渔光曲》时说,现在的中国需要这样安静的声音,让我有些感触,是我码这段字的主要原因。实在说,这两个歌手我都挺喜欢,但依我看热闹的心情,我觉得刘欢调教学生的方式,比哈林差了一个数量级。前者明显是传统的体现,按部就班,没有多少“创新”。后者却在表演中注入了许多的现代元素,注重歌手间的搭配,不是让他们比,更多的是让他们合,让音乐能够被充分表现出来。传统中有很多魅力,可我们终究要往前走。这也是为什么古今中外,文化中的复古从来没有过成功的例子。我们一定要往前走,不可能回到过去。
在我听到的中国好声音中的歌曲中,我不知道有哪首歌的年代比《渔光曲》更久远。《渔光曲》是中国电影1930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故事影片。以该片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左翼电影,关注社会底层,将老百姓凄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之一,《渔光曲》上映后颇受欢迎,曾经创造了连续放映84天的记录,该片同名主题曲也成为传唱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一直到今天,仍然有人会记得它。好的音乐,经得住岁月的洗礼。
我知道《渔光曲》,先是小时候听我母亲唱那首歌,我还记得她唱歌时很有感触的样子。后来我练习过由歌曲主旋律改编的同名小提琴曲。旋律非常简单,但很优美,是我给人家演奏时的保留节目之一。这段音乐让人感动的地方,就是它的简单和朴实。简单的音乐,表现真正的感情;犹如简单的语言,讲叙精彩的故事。我没有30年代的生活经历,但每次我听到这首歌或者哼起这个曲子,我都会感到当年底层人民生活的一种清苦。
时光的流走,现在的听众可能很少有人会从那首歌里感到哀怨、有上顿没下顿熬日子的苦楚。大家能听到的,就是音乐的美。袁娅维和李行亮演唱的《渔光曲》,加入了现代音乐元素的变调,我不懂。但无知者无畏,实话说,我觉得那个变调,更多的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甚至有点颓废,远离了原曲表达的内涵,听不出太多原故事中当事人的苦衷。但有什么不好吗?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毕竟对绝大部分的人来说,如今的年代,已不需要指望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我们听到更多的是一种甜美和声,让人觉得世界总是那么的美好,打渔人家的日子,流水白云清风,上下五千年,从来都是轻松快乐地在干活。
能把一首如此老的歌翻出来为现在的日子寻找安静,说明在这个喧闹的世界里,音乐家们也在不断地追寻;追寻一种音乐的灵感,可以慰籍这个繁华世界骚动不安的灵魂。歌手的辛苦,为听众带来安静的声音;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听众以安静的心去倾听。
音乐链接:
http://www.videobash.com/video_show/more-quot-flashmobs-quot-like-this-please-31484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