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武夷山先生的博文留言时,他提到写篇关于教课书的博文,我有点“言多必失”的感觉,后来说了“如果写不出来,你也不要见怪”的话,准备逃跑;原因是我对教科书的问题了解得不多,写起来会比较费劲,而我又不大想费这个劲。没想到武先生“
我国教科书编撰和使用中的一些问题”一文转眼就出来了,让我觉得再逃跑有点不妥;只好和一下,添一块砖,期待专家们的玉。
我觉得教科书体系的构成,首先和教育体制有关。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小学、中学和高中的教育都受到高考这个阀门的控制,因为高考这一锤子买卖几乎决定一个年轻人的一辈子。你改变不了它,就得去适应它。整个教育过程,有点像水龙头往水池子里放水的过程。小学到高中,水都憋在水管里,压力很大,空间很窄,你不能有别的念头,只能想方设法往前走,不要往两边看,巴望着顺利通过高考这个水龙头。什么思想、方法、素质、责任…,都是次要的东西,因为它们和分数无关。等进了大学,就像水进了水池子,压力松开了,怎么晃荡都行,要把过去该玩没有玩的都找回来。中学不敢翘课,大学不翘课是傻瓜。好不容易熬到这里,靠,退休的感觉都有了,你还想逼着我念书?当然还有其它五花八门的乐趣。
以高考为界,中国的教科书可以分做高考以前和以后两大类。小学到高中的教科书好像都是统编的,否则很难想象用不同的教科书教出来的学生如何去面对统考。因此,从理念上看,编写这一类的教科书就容易去追求标准,正确答案,等等;让学生毫无疑问地接受教科书中的内容,而不去怀疑它。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差别在于谁记得更清楚、更多,理解得更好。但所有的人都不会越过那个标准答案的线。否则你就是错的,就会不及格,过不了重点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上不了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成为一个失败者。成百上千万的学生都读一套书,从一开始就降低了学生思想的多样性;而在这种情况下磨上10年,出来的学生是什么样可想而知。灌了一脑袋知识,但探索、创新的能力有多少就难说了。
相比之下,美国的教科书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和它的体制有关。比如说有些州的Science课本里没有进化论的内容,因为教它是违法的。所以在全美用同一套书几乎不可能。此外,美国大学的录取和中国有很大的差别,也是教育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教育多样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大学录取学生时一般要求以下的内容:
1)高中的成绩单。除了每个学期各科成绩外,每个学年和毕业时,都有一个“GPA”的综合分数,满分是四分,它综合反映了学生四年的学习表现,是招生中最重要的一条参考指标。
2)高考成绩。美国有两种高考体系:SAT和ACT,有的大学可以接受任何一个成绩,有的只接受一种。考的内容是中学、高中的英语(读、写),数学和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三大部分。在SAT考试中,每一部分800分,满分是2400分。美国高中一般是四年。在高三时,有的学生就去考,大部分是去体验一下这个考试过程;但也有人一考就考得很好,就可以用它来报大学了。一个学生可以考若干次,但一般不会超过三次。因为考的次数太多,从某种程度上会有负面影响。最后送到大学去的成绩是所有考试中各单科最好成绩的总和。也就是说,这种考试不是一锤子买卖。学生一次没有考好,可以有第二、第三次机会。
3)两份推荐信,其中一份必须是来自学校的辅导员(counselor),他(她)的信中有一些特别的要求,比如要说明你在你们学校同一届学生中综合成绩的位置,是前百分之几。此外,也要说明你们高中有多少门先修(AP)课。因为先修课难度比较大。如果一个学生的GPA比较高,但他在学校有AP的情况下没有选修而只选了普通课程,这就会是成为他的一个疑问点:为什么他没有挑战自己去选AP课?等等。
4)简历。学生对报考的学校有各种选择。一般来说,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会选报3到12所学校。最后根据自己的喜好、资助情况等选择去一所录取自己的学校。在报学校时,需要从网上给每一个学校送自己的简历,简历最重要的部分是除了念书外,你还干了些什么别的事情。比如,我的女儿每年参加纽约为艾滋病人筹款的游行。她在学校里用各种办法募捐,然后把钱汇集后交给活动的筹办机构。这样的记录,有助于学生申请到好学校,因为每个大学都希望自己收的学生不光是一个会读书的好学生,也应当有社会的责任感。这是教育理念的问题。
5)作文。这是一份开卷作文。各个学校出题不一样,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题。招考前两三个月,题就出在各个学校的网站上。
对大学来说,这个招生过程可能要用更多的资源,因为要考虑的方面更多。但对社会来说,它能够更好的开发社会的人力、智力资源。最后,进入大学后,学习也有相当的弹性。比如说,很多学校认可高中的先修(AP)课成绩。我的女儿带进大学了二十几分的AP课成绩,相当于已经完成了8门大学的课。因此她一进大学就基本上开始大二的学习。这使她能主修英文、中文和艺术史三个专业(major),并预计在三年的时间中毕业。这种弹性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是不可能的。
回过头来说教科书。很自然,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没有让全美的学生都用一套教科书的压力和必要。因此,每个学校,每个老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教科书。同时,很多中学和高中的老师都会在暑期到一些培训班,实验室工作,然后把新的知识带到课堂。我自己的一些研究,也被女儿高中的生物老师在讲生物进化时拿去在课堂上讲。虽然这样的东西不会很多,但有一点就足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并非一个固定的、有标准答案的、已经完成了的事情。而有这样的认识,比在课堂上背几本书、能答对题更有价值。美国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和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有关。
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制度和思想, 就像曹聪说的那样:“美国的小学生基本没有什么教科书。中学生的教科书学生不用买,全由学校提供,用完后归还,不还或遗失的话要赔。大学的教科书、尤其是理工科的教科书贵得离谱(一本都要上百美元),而且更新太快(其实并没有必要)。没有统编教材,太多的出版社和太多的作者(多数是大学教授)变着法来赚钱。学生一学期的书费没有500美元下不来。”我想说的是,美国的教科书是贵,但也有一些小窍门省钱。比如我女儿花了100美元买了一本数学教科书,学期完了后又以80美元卖给了新的学生。这种事情出版商最头疼。他们的对策就是不停的更新教科书。尽管这基本上是一种商业行为,但在很大程度上使美国的教科书非常紧的贴近最新的科研成果。当然,最新的教科书和最前沿的研究总有几年的距离。
我的感觉是国内小学到高中的教科书比较单调死板,而大学的教科书除了不够多样外,层次上也有差距。到了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没了统考,也没有人张罗编写教课书了。尤其是一些小、偏一点的学科,找一本教科书很难。当然,这种情况在美国也好不到哪里去。我的一位朋友回国时,我们曾经讨论过写一部或一套有关脊椎动物的教科书,可以给大学生和研究生用。因为国内没有比较系统、比较新的相关教科书。但由于没有真正的动力,我们的想法也只是光说不练,空想社会主义而已。
我这是给武夷山先生交作业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33790.html
上一篇:
拖车——走出戈壁滩之二下一篇:
背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