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三十难立

已有 12407 次阅读 2008-5-4 10:37 |个人分类:有感而发|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这几天忙着审基金,昏天黑地;过程中发现无论中国外国,在激烈的竞争中,年轻人要出头都不容易,有点感想说几句,也放松一下自己。

    孔夫子曰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就得有所成就。但我觉得他老人家的说法已经过时了。可惜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结果这一说法给大家造成了很多心理压力。说实在话,从孔子算起,人类又进化了两千多年,我们总得有点进步吧,对不对?隔了这么多年,他的说法再不过时,我们实在有点不好意思。我三十岁的时候还在念博士,常常立着--站在教室里当助教,期待着别人成就我;结果一直都没有成。那时觉得问题可能出在我姓孟,现在认为这是个普遍问题,和姓氏无关。问问这博客圈子里的科学人,有几位是三十就真的立了起来的?脸皮厚的请举手。

    孔子以后又过了一千多年,杜翁写过几句颠三倒四的句子: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坦率地说,老杜这几句跟他的很多经典相比很一般,但一句“人生七十古来稀”,给了后人一个人活多长算是长的参考指标。如今只要活到七十,直追古人之稀 ,就觉得值了。相比孔老二“三十而立”的励志,杜翁“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认命真是积了大德,让多少后人到此世一游后就都安心而去。但说“三十而立”缺德也不合适,毕竟年代不同。孔子当年要知道如今的市场经济是如此的不仁不义,他没准会说:三十未立你就认命吧,有碗粥喝就可以。

    如今人们生活好, 医疗条件好,活得长。别说七十不稀,八十、九十都多了去。我老爹去年就过了八十大寿,如今奔九而去。他这样的平头百姓都能如此,其他吃细粮有特供的人们就不用多说了吧。与人寿命的延长相匹配,我觉得一个人立起来的时间有必要往后推迟至少十年,能四十而立就不错了。这样比较合时宜,否则给年轻人的压力太大。

    现代的人三十立不起来其实很自然,因为要学的东西太多。简单地问:孔子比我们知道的东西多吗?不可能。他知道太阳绕地球转还是地球绕太阳转吗?他知道怎么解一元二次方程吗?他知道什么是DNA吗?他知道一个圈圈右边缺一口叫做C吗?他知道日立、奔腾、方正、微软、联想都是些什么东西吗?现在的中学生就知道,但孔子他不知道;公元前半个世纪的他要知道这些就闹鬼了。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连中学生都知道的东西他都不知道,知识这么贫乏的孔老二为什么就成了圣人呢?而我们现在知识装了一脑子的人怎么就都这么木头疙瘩,还要让人用白话来解《论语》才豁然明白自己原来白活了半世,到这会儿才明白理了呢?我们怎么还要靠两、三千年前的人说话来自豪今天的自己呢?这个问题在于知道多少不一定重要,但明白道理一定重要。周游列国和在网络上来往,都是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形式不同,速度各异,但人的本质大概没有多大变化。惜钱爱命想当官,什么时候都一样。惜钱爱命想当官并没有什么不好,我只是想说,是个什么东西,就难改其本性。比如过去的狗吃屎,现在的狗依旧会吃屎。古往今来,各种发明创造一大堆,但人其实就围着一个基本的圈子在转:没有饭吃,就要想尽办法找饭吃;有了饭吃,就要想尽办法折腾事;一折腾事,就要闹心;一闹心,就要出事;一出事,就没有了饭吃;没有了饭吃,就要想尽办法找饭吃…。孔夫子最早明白了,用一个“仁”字把有关这个圈子的道理说得干干净净,别人就没有多少再插嘴的余地;你知道得再多也没用,甚至会因为知道得太多而迷惑得连基本道理都不晓得了。我这话扯得远了点。

    过去的人读几遍四书五经,背几句唐诗宋词,写两篇八股文章,就可以去考科举;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就可以去做事找饭吃,隆重宣布自己立起来了。后来拜托科学的发展,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人越来越聪明。但麻烦之处是,要把有关的基本知识都塞进脑子里,并用它去找口饭吃,得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孔子当年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而现在的人在娘胎里还没有见天光、没有成人形,就得开始受教育。隔着娘肚皮听爹妈上课,听音乐、听故事,出生时头都要大一圈,经常是难产。生下来以后就不得安宁,瓣手指头算算:从6-7岁开始上学,中小学12年,大学4年,再有个4、5年的硕博连读,千辛万苦熬出一纸PhD文凭,高兴之余抬头一看,镜子里的自己已经二十六、七,直奔三十而去。点一下口袋里的SCI文章,寥寥无几,或者还等于零;饭碗在什么地方还不晓得,眼前月亏云遮,一片夜色朦胧。除非拜了个神仙老师,一把扶我上青云。否则,三十的人都立在哪里了?都惶惶立在秋风里,一世苍茫望不尽。

    “三十而立”,实在是有点太难为人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24058.html

上一篇:七绝—陈晓旭去世有感
下一篇:饭粮
收藏 IP: .*| 热度|

3 杨月琴 刘用生 姜虹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