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唯真 做人至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ya 关注人口学科发展,探讨GIS技术问题,进行科学数据整合。wya486@163.com

博文

科学讨论会见闻---真的知识永远不会褪色,知识与实践结合的典范

已有 3430 次阅读 2012-11-30 13:28 |个人分类:人口学大师思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 人口, 计划生育, 马瀛通, 六普

本周参加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科学讨论会,第一天上午领导致辞后的6个大会发言中有2个著名专家使用了1985年由我国著名人口学家马瀛通先生提出的孩次递进生育模型。
 
1985年在北京国际研讨会上该模型首次发布,国际顶级专家献花予以祝贺并要求延长报告时间,甚至特意等拿到论文打印稿后才回国。会场上的中国媒体希望摄像报道,而当时专家所在单位领导却挡住镜头要求:只能报道外国人。中国媒体愤而离场。
 
之后的20年中,真正能看懂该模型内涵的学者为数不多。多个高级学者曾围绕该模型是否能显示生育间隔、进度、死亡参数处理等问题展开了猜测和讨论,其实一切在模型之中,马先生因忙于研究新问题无暇回复,其他学者则只能停留在猜测阶段。
 
20年后才有几名学者开始学会应用该模型,但仍然有学者自认为模型作者“肚里有货,但说话写文章表达不清楚”,岂不知马先生讲课、作报告时从不用稿,滔滔不绝一谈半天,而且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干部群众都能听懂,这种水平靠的就是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可见,不是人家表达能力不行,而是某些即使受过大量西方教育的高级学者的领悟能力仍然有限。马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是:科研工作应该至少提前十年发现并研究问题才有用。目前,研究过该模型的国内一流专家称:人口学方面我们能用好马先生的模型就不错了,还谈不上创新。研究完孩次递进模型,下一步就该研究马先生90年代末提出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模型了。
 
马先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论文发表在哪种级别的期刊都无所谓,对有疑问的求知者也毫不保留,倾囊相赠。而且非常乐于倾听别人的批评意见和指出问题,他认为别人的异议是对他思考的补充。他常说:自己的成果不用捂着盖着怕别人学去,等别人学会了,新的成果又出来了。
 
这不只是宽广的胸怀,更多是学者的能力和自信!!
 
只有这样的胸怀和信心才能放弃一切名利忧虑,专心科研。周围的人利用他发明的模型,以开发软件、辅助决策为名,获取几十万、几百万的研究经费,而模型作者本人却一无所有。一个近30年前发明的模型,至今仍然无法代替,并在人口数据分析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只说明一点:真的知识永远不会褪色,并能够带来切实的经济价值,而非只停留在发几篇论文上
 
 
他的成功来源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忘我学习、工作。80年代回国后为了及时总结、传播学习的知识,日夜撰写科研著作,一夜之间头发花白。60多岁之后仍然每天工作到晚上2、3点,每天仅睡4、5个小时。65岁后虽被通知退休,但仍然笔耕不辍,拿他的话说:该学科还有两点工作没有完成,这些成果关系到国家对未来发展道路的认知,如果我不做,其他人暂时还做不了。
 
然而,在学科之外的人看来,他搞的东西基本看不懂。有人提醒我:他的那些东西都过时了!你不要只看眼前利益(退休前为单位学术委员会的普通一员),...。呜呼,一个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还能过时?如果人家的东西过时,如何数十年来保持每年一篇以上的论文发表?在当前圈子林立,站队盛行的时代,站在一个普通退休研究员的一方,与领导对立(他多次直接否定领导的职称评定申请),除了风险和放弃之外,哪会有半点眼前利益?在追逐名利、权势的浮夸时代,现在哪个科研单位还能见到3、4个博士每天簇拥在专家身边一起吃饭、交流的场面?这种气氛不是因为专家的名利地位,而是人格与知识的魅力,几乎每次交流都有收获、提高。
 
国家人口计生委王侠主任在委内学习十八大精神会议上要求:委内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也要能够把专业知识和业务实践结合起来。
 
某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的没有几个,一些处级干部甚至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却连人口抽样数据和全体数据都分不清。能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的更少!回顾马先生在8、90年代给基层干部讲课时深入浅出,理论结合实际,讲的东西能立即指导工作,所以每个县市都争着请他去讲课。他的调研工作却为基层所恐惧,因为他在每个地市问的问题都不一样,无从准备。有的县是次日调研,晚上打电话询问马先生都问了哪些问题、数据,第二天却发现专家问的却是另外的问题和数据。马先生说,这样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不论问什么问题,只要基础理论扎实,都能据此推断出想知道的情况。这就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真正融会贯通。
 
如果想了解人口学专业知识究竟如何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马瀛通先生的《人口控制实践与思考》、《人口控制辨析论》及其在各地指导工作的讲话整理稿(他讲话一般都没有发言稿,当地人员根据录音整理)都是堪称完美的示例。
 
现在从国家到地方,这种以专业知识、基础理论为指导,科学开展实际工作的案例,还能看到几个?
 
人口学者都清楚,人口预测不是高深的技术,其过程如同“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对人口基础数据和参数的校验、确定是主要研究内容,最后的模型计算只是机械的几秒钟而已。如今却有居高官得厚禄者,人口学基础理论几乎不懂,却以人口预测为招牌,仿佛计算机公司编写的软件是万能的,以为有了软件便可以指导各省进行人口预测。
 
社会认知退步至此,科研水平倒退至此,谁之过?
 
呜呼,哀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1711-637792.html

上一篇:人口相对过剩时:生育险能否抵过潜规则?
下一篇:从“新交规”看“官僚行径”--兼论“科学发展观”与法治社会
收藏 IP: 192.168.0.*| 热度|

4 张伟 曹聪 郭利萍 肖建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0 0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