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唯真 做人至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ya 关注人口学科发展,探讨GIS技术问题,进行科学数据整合。wya486@163.com

博文

网易的发现者靠谱吗?需要正确看待中药的“毒药”!

已有 4345 次阅读 2012-5-22 13:08 |个人分类:中医大师思想摘录|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医, 中药, 网易, 肾病, 马兜铃

在科学面前,媒体记者不可信,要相信真正的有实践经验的专家!
如果记者想批判某一学术问题,则需要先学好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再发表观点。

更可悲的是整个中国数万中医执业医师,屈从于西医结论,能够有理有据提出科学反驳意见的人寥寥可数!

 

中药马兜铃,一种“毒药”两种对待

上世纪50年代起,一种奇怪肾病在全球流行,其病因被发现与马兜铃科中药有关。在面对不断涌现的肾病案例时,欧美不仅对肾病患者进行调查和研究,还在发现致病问题后立即出台法令禁用中药马兜铃。而中国却从第一例病例始直到2004年才禁用马兜铃,同仁堂甚至举证称马兜铃无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67517&do=blog&id=573781

关木通已经替换为木通  老祖宗的药方没问题,龙胆泻肝丸之所以导致肾脏损害,大多是将‘白木通’误用为‘关木通’引起,这一失误几年前就被发现并予以公布,但未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这是天津中医学院院长张伯礼教授和马红梅副教授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的。

  由张伯礼和马红梅领导的课题组,早在1997年就对“关木通”肾脏毒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关木通”确有肾脏损害作用,并向国家药品监管局进行了汇报,建议用木通科木通(如白木通)代替关木通。这些研究成果获得了1999年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张伯礼告诉记者,木通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清热利湿功用,在龙胆泄肝丸中起着重要作用。历代所用木通为木通科木通,包括五叶木通、三叶木通及其变种白木通,并非马兜铃科关木通。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东北出产的关木通首次进入关内,并逐渐占领了市场,到了80年代已被全国广泛应用,于是白木通退出市场,难以寻觅。 关木通化学成分中含有马兜铃酸。

博主注:据悉“关木通”是日伪时期由东北大量引入生产的一种作物,由于价格低廉而替代木通,实为假冒伪劣产品。正品中药根本不应该用关木通。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1-12-27/868137.aspx

 七 令人堪忧的中医不是中医自身问题

  近年来,鉴于对中医普遍存在的少知或无知状况,或从中医现状认识中医,从而使长期对中医存在的误解,即所谓“中医疗效慢、疗效差”,甚至否定中医是科学的问题,常因一些媒体缺乏对中医基本常识的了解,而形成对相关问题表象与本质认识不分,对中成药是否按规定或遵医嘱服用不分,甚至对报道是否存在失实或曲解也不分。这就难免对有关服用某种中成药,不加区分在何种条件下,而发生意外问题的报道明显增多,从而把质疑中医问题的社会舆论搞得沸沸扬扬,大有否定中医之势。
  近年来,就有人因长期误服用龙胆泻肝丸而患了尿毒症,究其原因,竟然是归咎于龙胆泻肝丸中含有草药木通,因为经西医方法检测,认为木通可导致肾受损。龙胆泻肝丸是泻肝火,清利肝胆湿热的有效药物,其中木通对由肝生成的心火有显著的清利作用。木通对心火引发的尿赤、尿痛、尿少是一味主要的药物,用对了就祛病,用不对就添病。数千年来的实践表明,正确使用龙胆泻肝丸从没有导致肾衰竭的案例。中医认为肝肾同源,长期误服龙胆泻肝丸,以龙胆草泻肝为诱因,以木通泻心火,而心与肾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阴阳相济,上下相交的关系,当木通泻心火太过,就会直接伤及肾。因此,过于泻肝则损及肝,过于泻心则损及肾,故导致肾衰竭,在中医看来逻辑也通。问题发生的关键,决不在服用龙胆泻肝丸而是在于是否适宜服用,以及服用的时间是否过长或服用的量是否过大所导致。本应不适宜服用龙胆泻肝丸的,却长期服用了;本应是短期或适时服用的,却是长期、不适时、过量地服用;哪能不出问题?可见,本不是中成药的问题,却强加在中成药头上,实在令人哭笑不得,这也是无中医常识记者缺乏常识的报道。这就好比一个肺气亏的人咳嗽,在吃了根白萝卜后,不仅咳嗽加重而且气也更短。那么,究其原因,是吃白萝卜出了问题还是白萝卜自身有问题?显然,是吃白萝卜出了问题而不是白萝卜自身的问题。因为,白萝卜归经入肺而下气,气虚再下气,气虚使咳嗽加重气更短,即此时吃萝卜不适宜,这就是中医的药食同源道理。
  药食同源也是本草中药区别于西药的根本特征之一。所谓药食同源,绝不是指那些在中药中是药,而日常又可为食的概念。药食同源是指任何一种草药与任何一种天然可食用食物,都属本草范畴,都同源于“气、味”。正是因为药食同源于“气、味”,才有了在严格卫生条件下的病从口入之说,才有了药食同源,吃出健康的理念,才有了医圣汉代张仲景的 “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才有了药王唐代孙思邈的“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以及明代李时珍的“饮食者,人之命脉也”的养生之道。因此,中药只要完全对症,就不存在是药三分毒的问题。所谓是药三分毒,一是针对中药的固定方剂或成药,有个别药味或剂量不完全适宜问题所言;二是针对各种西药所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1711-573735.html

上一篇:迎接北京市新一轮入户登记:实有人口全覆盖体系的实施问题
下一篇:【围观】孔子学院能代表汉语言和中华文化?卫生厅长;国富;小产
收藏 IP: 1.202.200.*| 热度|

4 武夷山 蔣勁松 赵凤光 zhanghuat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2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