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正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s007 欢迎腾讯微博联系:寻正(xunzhengxz)

博文

专欺弱者的蚊子 精选

已有 17819 次阅读 2012-7-2 13:15 |个人分类:科学普及|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gps, 蚊子, CO2, 化学信号, Logan

【感谢科学网精选此文。有读者误解本文喻意,特随后撰文解释,请阅览《蚊子的科普》】

寻正


我爱钓鱼,因此,偶尔回转摸到身上一个包块,就知道又被蚊子叮了一口。我不是吸引蚊子的人,深知蚊子见缝就钻、欺弱避强的个性,因此,钓鱼之旅都长袖长裤遮得实在,暴露的皮肤还施以驱蚊剂,如果仍然有不知趣的家伙凑将上来,我叭地一巴掌,揍它个稀巴烂,蚊子,一般是不惹我的。


如果你体态臃肿,行动不便,感觉迟钝,蚊子上了你身饱饮一顿没有风险,那么,你就不幸地成了蚊子吸血的首要目标。基于进化论,我们知道,那些不能区分宿主的危险程度的蚊子死亡的几率大于懂得区分的,因此,蚊子进化出了一系列的器官帮助它们判断潜在大餐的危险性,包括眼睛、味觉、以及触觉。这是蚊子在人群中专找弱者欺负的理论基础。1


为什么在同一地方野炊,有的人很快就包块偏身,而旁边的人却安然无痒呢?上面的理论就告诉我们,咬得全身是包的多半四体不勤、手脚不灵,而安全无痒的人则被蚊子贴上了危险的标记,免得吸上一口血,于人所损无几,自己却把小命丢了。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还有防蚊子的好处。


如果你属于弱者,那么蚊子是如何找到你的呢?


蚊子有眼睛,但它的神经系统太简单,使得它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极为有限,因此,它的视力就只局限于判断形状或者颜色深浅,基于其一贯偷袭的品性,我们知道它喜欢色深而暗的人。穿明亮的衣服有助于防蚊。


蚊子找人的首要依据来源于它对气味的探测。恒温动物的一大代价就是高代谢率,我们的能量产生差不多都靠氧化作用而来,因此,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CO2),蚊子就顺着我们呼出的CO2寻找下手的目标。除了CO2外,还有辛烯醇等其它代谢产物联合成为蚊子的GPS(定位系统)。从这个角度来说,个子大的人,肥胖的人,更易吸引蚊子,他们的代谢产物相应比其他人更多,这是为什么大人小孩在一起时,蚊子更喜欢大人的原因。蚊子还根据热辐射来判断晚餐的预备情况,因此,个大肥胖者再次成为优先目标。


蚊子还很懂科学,起码装着懂吧。如果你设计一个机器人,给它装入人工智能,仿生蚊子估计是事半功倍。水份也是我们存在的一个标志,蚊子还能根据湿度差寻找叮咬对象。


在2005年,英国传出龙根(JG Logan)等人发现了不招蚊子的人实际上自带驱蚊剂,多达11种,这个消息也飘洋过海,传到中国,可惜,当时他们没有发表文章,大家对神秘的自带驱蚊剂不得而知。如果你熟悉龙根等人的研究发现,就不免发出会心一笑,此前,他们发现了在牛当中有驱蚊牛,一群牛中有一头驱蚊牛,大家都不免清静爽快。如果又发现了驱蚊人,以后的婚姻市场中岂不可以开展自带驱蚊剂的测量?娶一个驱蚊老婆,嫁一个驱蚊老公,那是多么爽的事啊!


龙根等人的文章要等到2010年才发表2,其中只透露了五种驱蚊剂,估计是进一步筛选出来的。这五种驱蚊剂分别是辛醛(Octanal),壬醛(Nonanal),癸醛(Decanal),(6)甲基(5)庚烯(2)酮(6-methyl-5-hepten-2-one) 与香叶丙基酮(Geranylacetone)。后二者也就是某科普作者译不出来而含混称之为“两种酮类”的物质。


甲基庚烯酮与香叶丙基酮1:1混合针对冈比亚按蚊的驱蚊效果超过待乙妥(DEET)这种最常见的驱蚊剂。但针对致倦库蚊与埃及伊蚊效果则差不少。这些人体天然的驱蚊剂都需要在10%的浓度才达到最佳驱蚊效果,而甲基庚烯酮与香叶丙基酮混合液有效浓度可以低至0.1%。相对于待乙妥,这些天然驱蚊剂持续时间都短得多,不论单用,还是合用。


如果你熟悉相关文献,你会发现龙根等人的发现并不出奇,这些物质早就被发现被某些鸟儿利用作为驱蚊剂相互抹身。龙根等人的研究实际上否定了驱蚊人的存在,这些物质在汗液中含量远不足以达到有驱蚊效果。相反,对大多数人与鸟来说,这些物质正是蚊子用来定位人兽及其叮咬部位的,其中尤其是壬醛,对引起乙型脑炎或者西尼罗河脑炎的致倦库蚊来说,闻到了就象美食家看到了满汉全席,因为那是它的天然宿主释放的主要化学信号。壬醛跟CO2一起具有协同作用,吸引蚊子叮咬3


为什么同一种物质既吸引蚊子,又能够驱赶蚊子?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科学家正在测试一种新的驱蚊剂,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蚊子的嗅觉感受器,就象强光高音人都受不了一样,当蚊子的嗅觉感受器受到最大激动,它也受不了。这就可以解释同一样物质,在不同浓度下起不同的作用。蚊子对化学信号可能并非单一的喜欢或者厌恶,而是各种信号协同作用,超出人体所能发出的浓度,正可能给蚊子一个信号,此地无人,所以它就会走开。


蚊子对化学信号的反应还存在种族差异,比如人体释放的乳酸,对大多数蚊子来说,这是一种驱逐信号,但对传播黄热病的埃及伊蚊来说,就是一剂强烈的春药,闻到了,它就一个劲儿地追求你。


人散发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特征,这是蚊子能视人而噬的基础。人在一生中会改变自己的味道4,从热带到寒带地区,对气候的适应,或者生活方式中多汗(比如经常运动)变为少汗(不运动),都会导致汗液构成的改变,从而改变一个人对蚊子的吸引程度。人可以因为饮食的变化改变味道,比如喝酒,就会让蚊子对你产生极大的兴趣,尽管是什么化学信号灯介导还有待研究。蚊子对醉汗感兴趣并不是因为它也想过喝酒的瘾,而是如前所述,你醉得左眼盯右眼,它在你屁股上吸血,你一巴掌掴到大腿上,它安全着呢。


找不着驱蚊剂型丈夫或者老婆,那就要反其道而行之,找喂蚊子型的,立刻有了现实基础,起码跟他(她)在一起面对蚊虫进攻时是安全的。中国女性几乎本能选择块头大、个子高的人,这是明智的。此外,要选择O型血,起码科学家在实验研究中证实了O型血针对亚洲虎蚊这种巨型轰炸机具有极大吸引力5。既然血型这种遗传因素起作用,那么可能还有其它基因型让蚊子觉得更好欺负,因此,可以从生活中进一步观察,看意中人是否具有把蚊子从你身边吸引开的品质。


图一、自然界的幻影轰炸机(源:http://why-mosquitoes-attracted-people.blogspot.com/


雌蚊子吸血对某些品种来说是其产卵的必要条件,而另外的虽不构成必要条件,也是充分条件,吸了血就能让它产卵多而且质量好,因此,不管你多么不吸引蚊子,它逮了机会总是会叮上你一口的,即使冒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对于怀上小孩的女性来说,体重大增,代谢升高,代谢产物也释放得多,受胎儿影响,腹部还温度特高,对蚊子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吸引力。丈夫依靠不了时,还得寻找更多的手段驱赶蚊虫。


在自家的花园里种植一些驱赶蚊虫的植物,比如猫草,香茅草,丁香,雪松,桉树,大蒜,薰衣草,香蜂草,金盏花,薄荷,迷迭香等等,据说有一定效果。在园子里放鸟食,许多鸟儿是把蚊子当美味的。附近有水塘,那么水塘里一定要有鱼,鱼儿在幼虫阶段就对蚊子有极大威胁,免得它们成熟后找你的麻烦。


蚊子是人类最阴险的敌人,被它叮一口的确无所谓,失血可以忽略不计,然而,蚊子的口水却是危险至极,能传播大量的疾病,是人类的最大杀手,迟至今天,蚊子每年引起超过7亿人发病,数百万人死亡。蚊子要从人身上吸走血是不容易的,它得防止人体的正常反应,在我们的血管被损伤时,血管会收缩,血小板会凝结,血液会结块堵住破口,所以蚊子的口水起码要包含一种促使我们血管扩张的物质,一种防止血小板凝结的物质,以及一种抗凝物质。


蚊子口水本身可能会引起炎症反应,但是,它引起的过敏反应才是许多人叫苦的根源。蚊子唾液中的蛋白会引起免疫反应,产生IgE与IgG抗体,后者起保护作用,但IgE却引起I型过敏反应。人体产生抗体需要时间,所以如果你从来没有被蚊子叮过,就不会发生反应,但这就象免费的午餐一样,后面你得付高价,最初的叮咬你无斑不肿,但蚊子口水让你致敏了,产生了IgE抗体。一旦有了起反应的IgE抗体,你就可能发生蚊子叮咬超敏反应。


蚊子叮咬的超敏反应包括两个阶段,在15分钟内,被叮咬部位发生红斑(Wheal),可起疱,不过,它会在1-2小时消失,由于它不痒,往往还不为受害者知道。在叮咬后一天至一天半,局部再起痒块(Pruritus Paapule),奇痒,而且越抓越痒。第二个阶段象IV型超敏反应,不过,又跟前面的I型超敏反应联系在一起,针对I型超敏反应进行抗组胺治疗对此阶段也有效。痒了千万莫抓,抓破了皮造成继发感染,严重的有报道发生大面积坏死的案例。


针对蚊子的超敏反应会逐渐减弱,被多咬一段时间,就会脱敏,IgE量减少或者消失。但是,相反的机制也存在,很长时间没被叮咬,就又敏感起来了。所以,通常在夏节蚊子出现之初大家反应最厉害,到了秋天,大家就肿得不是那么厉害了,痒得不是那么厉害了6


我是偶尔被蚊子偷叮一嘴,所以反应就厉害。这大概是积极防范拍击蚊子的唯一坏处。可见鱼跟熊掌还是不能兼得的。


【感谢科学网精选此文。有读者误解本文喻意,特随后撰文解释,请阅览《蚊子的科普》】


注:


1Kelly D.W. Why are some people bitten more than others? Trends in Parasitology 2001, 17(12): 578


2Logan, J.G. et al, Arm-in-cage testing of natural human-derived mosquito repellents. Malaria J 2010, 9:239


3Syed, Z. and Leal W.S., Acute olfactory response of Culex mosquitoes to a human- and bird-derived attractant, PNAS 2009; 106(44): 18803-8


4Gallagher, M.G. et al. Analyses of volative organic compounds from human skin. BJD 2008; 159: 780-91


5Shirai Y, et al., Landing preference of Aedes albopictus (Diptera: Culicidae) on human skin among ABO blood groups, secretors or nonsecretors, and ABH antigens.J Med Entomol. 2004 Jul;41(4):796-9.


6Reunala T, Brummer-Korvenkontio H, Palosuo T. Are we really allergic to mosquito bites? Ann Med 1994; 26: 301–30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0310-588119.html

上一篇:精尽人亡话科学(4)自慰死
下一篇:蚊子的科普
收藏 IP: 173.29.242.*| 热度|

52 梁建华 庞志峰 张玉秀 王芳 王水 文强 鲍海飞 李志俊 徐耀 廖德华 李学宽 周小洁 黄世臣 许浚远 吴顺凡 徐明昆 赵金丽 陈明 王善勇 平文丽 王琛柱 房恩泽 刘颖彪 林树海 马仁锋 王春艳 曹郁 水迎波 廖新化 茹永新 王枫 罗淼 化柏林 梁智鹏 吉宗祥 刘敏 姜宝玉 曹俊 辛宝贵 ddsers zhanghuatian fansg Zeng010Bing bridgeneer tuner crossludo 宋逸人 neilchau chinasciens hypsmer flumazenil changt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