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正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s007 欢迎腾讯微博联系:寻正(xunzhengxz)

博文

蚊子的科普

已有 11124 次阅读 2012-7-3 12:00 |个人分类:伪劣科普打假|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普, 方舟子, 蚊子, 新华社, 每日电讯

寻正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蚊子不犯傻,何用废眼珠;
博士缺学识,何必来修史;海归有长技,何须裙上系。


一、解题


有人把我的科普跟知名作者方舟子的科普并列,让我觉得受到了屈辱,倒不是说我写得有多么好,但也不至于差成方舟子水平吧?


此前我多次爆光方舟子的剽窃。为什么他要剽窃呢?当然是为做文章,省事,直接把人家的文字偷来,译成中文或者干脆本身就是中文塞进自己的文章中,那就节约了大量的写作成本,这种“写作”也就对作者要求不高,不完全理解不要紧,只要会译会编,“科普”就出笼了。所以我常说,抄袭是科普作者不懂相关话题的表现,其作品就是科唬。


方舟子的科普逃不出科唬模式,在我及其他众多网友的嘲笑声中,他的科普专栏最终被关闭,只好移居到“新发社每日电训”,靠老婆的裙带关系维持一个“科唬”专栏。结果方舟子在每日电训的第一篇科唬就被我嘲笑,在作品产量大减时,你期望方舟子能提高写作质量吧,但如果我要查他的作业,随时可以嘲笑他。方舟子人很聪明,肯定不是智商的问题,那是什么问题呢?人品。科普写得好不好,跟人品关系最紧密。


为了向网友证明我水平绝对不止方舟子的科唬水平,我随便选择了他最近的几篇科唬作品嘲笑,一看方舟子的《当你被蚊子叮上》时,我就找到了一个最佳话题,方舟子可能借蚊子讽刺嘲笑他的人,而我则直接用蚊子来描述他。


当初方舟子老婆硕士论文全剽被我们爆光,那时估计方舟子及其老婆还没有全盘搞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刘菊花被剥夺学位的威胁是一个现实,方舟子如丧考妣,口不择言,然而,他性格如同蚊子,他没有本事直接面对持续揭露他的亦明或我,他把气撒在看客身上,最搞笑的是深圳的孙海峰本来是看热闹的,结果方舟子弃了我们这些首犯,一口咬在孙海峰的胳膊上。孙海峰气急了,放下身段来挑战方舟子,他又溜开一口咬向韩寒。好咬,他就继续,不好咬,他就另择目标。说到底,方舟子是网络上进化过来的人物,生存能力决定了他跟蚊子相似的策略。


面对蚊子,或者面对方舟子,你的应对策略就是当强者,见你好欺他就偷袭过来了,如果巴掌拍得有力,他就绝不招惹你。他指责你抄袭做假,你还正儿八经地跟他辩解,无疑就是给自己的鲜血做广告,我直接打他的假,他就变相地讨饶,不时派狗腿子俨然为我着想地建议我关注更大的事业,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方舟子身上。事业再大,有比让蚊子不上身重要么?所以我拍蚊子仍然有力迅速,让它们持续地躲着我。


二、科唬拾错


1. “蚊子头部大部分由眼睛组成,有数以百计的小眼,不过蚊子并不靠眼睛找人


常识,如果长了眼睛不用,用进化论来说,就是一个退化的器官,蚊子的眼睛是退化的器官?节肢动物门基本上都长复眼(Compound Eyes),一般而言,复眼是一种原始的设计,上帝造世界时先造动物后造人,估计就是用动物做实验,最后用了最好的设计在人身上。如果人的眼睛也是复眼而要达到我们现在的眼睛的功能,人就会长得象蚊子,脑袋的一半给眼睛占去了。


蚊子找人也靠眼睛。蚊子能看到人的移动,能看到起码人的轮廓,如果方舟子把眼镜借给它,估计能看清人。


2. ”裸露的皮肤,特别是脚部的皮肤,更是某些种类的蚊子的最爱


不知方舟子抄至何处,为什么蚊子喜爱脚啊?Fetish?恋脚癖?事实上不出我此前介绍的相关知识,不怕死的蚊子都死了,剩下蚊子跟方舟子一样地聪明,专找弱者下手。人全身汗液大有区别,蚊子有的是办法判断哪里下嘴最安全。踝部,肩胛,背部这些地方是它们的最爱,读不懂就使劲拍自己的脑袋,再拍这些地方试试。埃及依蚊喜欢臭脚,也是一个安全的选择。隔着衣服叮人是小李飞刀的水平,不常发生。


3. “蚊子是靠汗液散发出的体味来找到落脚下嘴的地方的。”


不全然是,蚊子依靠望闻问切各种感觉器官综合判断哪里最合适下嘴。


4. “新鲜的汗液是无味的,生活在皮肤上的各种细菌把汗液中的营养成分分解了,才释放出味道。”


这就是拼凑科唬的麻烦,甲段话在甲文中有理,乙段话在乙文中也有理,但方舟子把它们拼凑在一起,就没理了。大凡话语的描述,都有语境,脱离了语境,置换了语境,就错了。当我们说新鲜的汗液是无味的,指的是人所闻到的体味(Body odor),主要是腋下毛囊中细菌的杰作。蚊子是闻味专家,那域值不是一个水平,人闻不到,它们还是闻得到的,所以人体的汗液对它们来说就不一定需要细菌分解。


5. “身体不同部位生活的细菌的组成也不尽相同,蚊子能据此找到自己最喜爱的落脚点。


身体不同部位生活的细菌的组成不相同的根本还在于汗液的成分不同。按方舟子的说法,那蚊子就失去了判断能力了,因为不同部位的细菌发生变化,蚊子就失去了判断固定部位的能力。


6. “汗液中的乳酸、氨、羧酸等成分都是吸引蚊子的成分


我在文章中说过,乳酸对大部分蚊子来说是驱蚊剂,英文普通媒体说它是吸引蚊子的也多,方舟子抄得辛苦。


7. “不同的人的皮肤上的细菌组成不同,汗液成分的含量也有差异,导致了他们对蚊子的吸引力的差异


细菌组成的不同,根本上是汗液成份的差异造成的,细菌的作用属于机制性的。


8. “有的人的汗液中还含有令蚊子讨厌的成分,例如乙醛、辛醛、壬醛和某些酮等都是天然的驱蚊剂。特别是汗液中的两种酮类,以1:1比例混合时,其驱蚊效果甚至超过了被视为驱蚊剂金标准的避蚊胺(DEET)。所以有些人天生就不怕蚊子,因为他们的身体不停地在制造、释放最强的驱蚊剂。”


方舟子这段话显然是从报道介绍龙根等人研究的新闻中抄来的,如果方舟子看了原文,说明他没看懂。龙根等人的研究实际上证实了不存在驱蚊人,这些所谓的“驱蚊剂”是蚊子感受到人的综合判断的指标之一,是吸引蚊子的东西。龙根等人不敢说的话,方舟子无知无畏地说了出来,人体制造驱蚊剂,还是让人笑掉牙的“最强”。拜托,把科学弄懂了再说好不好。自己处于被科普的水平,偏要强行写科普,就出这种洋相。


人的汗液中的确含有极微量的乙醛。乙醛是乙醇的代谢产物,而喝了酒的人吸引蚊子,说不定乙醛还真对蚊子起作用,但没看到文献,不敢妄猜。方舟子放弃龙根等人论文中的癸醛而选乙醛,大概是生化博士看了三个醛,两个酮,就忍不住想当然吧。


9. “吸完血,蚊子飞走了,蚊子唾液蛋白却留在了人体内。人体免疫系统被调动起来,试图清除这些外来物质,发生了免疫反应。”


不严格地按原文译或者抄,方舟子就无法不出洋相。蚊子吸血前就需要注入唾液,如果被叮咬者从未被它叮过,什么都不发生,如果已经被致敏,就会发生过敏反应,而不是等蚊子飞走了再来发生什么过敏反应或者免疫反应。发生免疫反应需要时间,所以才有蚊子叮咬后的经典反应。


10. “蚊子叮咬引起的过敏反应有三类,有的反应很快,被叮咬几秒后就出现,但消失得也快,一天后就没了;而有的反应则一天后才出现,持续几天甚至很多天才消失。”


蚊子叮咬发生的过敏反应肯定包括I类反应,但IV反应可疑。蚊子叮后发生快速反应以及延迟反应,一般人都包括这两个反应,有的可能快速反应或者延迟反应不明显。方舟子对维基科学家不以为然,偏偏抄维基成了习惯,维基上说存在I、III、IV型反应。III型反应是IgG介导的,通常指那些自体攻击的过敏反应,维基引用的几乎是一家之言。延迟反应象IV型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但不能肯定。


11. “有的过敏非常严重,甚至严重到全身都起反应,有致命的危险


听说过被蚊子咬死的人没有啊?我没有,文献上也看不到报道。全身反应并不见得就有致命危险。


12. “被蚊子叮咬的地方一旦过敏就会发痒,让人忍不住要去挠,挠的结果刺激分泌更多的组胺,所以往往是越挠越痒越肿。”


组胺是快速反应(I型反应)发生时释放的,它的作用是引起炎症过程。而奇痒无比的是随后的类似IV型反应的过程,此时已经不关组胺什么事儿了。越挠越痒那是因为刺激到了神经末梢,但不会释放更多的组胺,也不会更肿,当然,皮抓破了继发感染是例外。当然,方舟子又是抄了英文普通网页介绍,他没有鉴别能力而已。


13. “如果过敏严重,可考虑服用抗组胺类的抗过敏药物,例如扑尔敏、苯海拉明、仙特明,它们都是通过抑制组胺的作用,来抑制过敏反应。”


这又是方舟子抄来的,遗憾的是,方舟子当医生肯定是庸医。如前述,对大多数人来说,痒的时候,抗组胺已经无效了,I型反应早过了。抗组胺需要在I型反应发生时才有效,而且有效性反应在随后的迟发反应上,这是为什么我说迟发反应象IV型反应,因为它太受早期I型反应的影响。在包块痒得难受时,就是一个炎症过程,抗炎有效,但抗组胺估计作用不大。抗组胺有效就要象药效研究中的志愿者一样,提前吃或者被叮后马上吃。


14. “民间传说蚊子爱叮客人,其实就是因为主人对自家的蚊子脱敏了。


没有所谓“自家的蚊子”,北方人到南方做客的确有机会遇到跟自己家乡不同种类的蚊子,但蚊子跟昆虫之间都能相互致敏,如果在北方脱敏了,估计到了南方亦不会改变,串门做客遇到“自家”的蚊子几乎是必然。蚊子爱叮客人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除非客人本身有招蚊子的理由。


三、结论


新发社每日电训的裙带科唬版的作品只能唬唬学而不思的人,蚊子叮咬几乎是人人都充当过受害者的,如果真有那种自己不被咬,还能把蚊子熏走的人,大家会注意不到吗?方舟子自己都描述了蚊子有眼睛,而且占据了脑袋的大部,蚊子居然还不用,是炫耀自己的嗅觉吗?


读科普要学会批判性思考,写得不好的科普往往一眼就能看出来,比如作者说不出所以然,但用高深的理论来唬人,但作者所描述的理论又极为概括而让人无从可查,那是麻庭光的套路;而写科普在细节上打马虎眼,“两种酮类”之类的说法,让你明白作者遇到了难题,试图蒙混过关,这是方舟子的模式。不管哪种模式,作者都会展现一种通病,那就是常识的缺乏与不合逻辑。


方舟子在饱受批评,甚至合作媒体因为他在科学上不严谨而断了他的口粮的情况下,在科普栏目数量缩水而使得写作时间更多的情况下,仍然处处闹笑柄,这就说明了他的科普水平致多如此,把他的作品跟我的作品相提并论,不是侮辱我是什么?


新发社的编辑可能并不蠢,只是科唬专栏一旦系在裙带上,终止的希望基本上没有,我同情中国的读者,但却没有翻天做大事的情结。我的目的很明确,经常拍拍蚊子,蚊子就不上身,咱们为人至诚,科学不但要学,要教,还要自己会用。


附:当你被蚊子叮上

方舟子

  天气渐渐转暖,蚊子也多了起来。我不幸属于特别招蚊子的人,尤其是每次回南方老家,总要饱受几种蚊子的叮咬之苦,而且反应激烈,被叮咬处往往鼓起大包,多日之后叮痕犹在。

  为什么同处一室,有的人成为蚊子的食物,有的人却安然无恙?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知道蚊子是怎么发现人的,或者说,人是怎么吸引来蚊子的。蚊子头部大部分由眼睛组成,有数以百计的小眼,不过蚊子并不靠眼睛找人,而是靠“化学仪器”——通过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流动以及热量的散发,来发现远处有活人在呼吸,然后向他飞去。即使你是躲在一个密闭的房间内,蚊子也能轻易地找到缝隙、通风孔钻进去,因为你呼出的二氧化碳从这些出口流出时已告诉蚊子入口在哪里。

  但是二氧化碳能把蚊子吸引到人的身边,却无助于蚊子找到下嘴的地方——裸露的皮肤,特别是脚部的皮肤,更是某些种类的蚊子的最爱。蚊子是靠汗液散发出的体味来找到落脚下嘴的地方的。新鲜的汗液是无味的,生活在皮肤上的各种细菌把汗液中的营养成分分解了,才释放出味道。不同种类的细菌分解汗液产生的成分不尽相同,制造的味道(更确切地说,是挥发性气体)也不一样,对蚊子的吸引力也不同。有的细菌在环境中也有,而有的细菌则几乎只生活在皮肤上,后者是皮肤的最佳标志,才是蚊子最感兴趣的。身体不同部位生活的细菌的组成也不尽相同,蚊子能据此找到自己最喜爱的落脚点。

  汗液中的乳酸、氨、羧酸等成分都是吸引蚊子的成分,不同的人的皮肤上的细菌组成不同,汗液成分的含量也有差异,导致了他们对蚊子的吸引力的差异。有的人的汗液中还含有令蚊子讨厌的成分,例如乙醛、辛醛、壬醛和某些酮等都是天然的驱蚊剂。特别是汗液中的两种酮类,以1:1比例混合时,其驱蚊效果甚至超过了被视为驱蚊剂金标准的避蚊胺(DEET)。所以有些人天生就不怕蚊子,因为他们的身体不停地在制造、释放最强的驱蚊剂。

  蚊子在叮人时,要往人体里注入几种蛋白质,统称蚊子唾液蛋白。这些蛋白质抑制人体的血液凝固系统,防止血液凝固,防止血管收缩,这样蚊子才能顺利地把血吸上来。吸完血,蚊子飞走了,蚊子唾液蛋白却留在了人体内。人体免疫系统被调动起来,试图清除这些外来物质,发生了免疫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一种物质叫组胺,它能让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管管壁的通透性,让细胞之间充满了液体,也就出现了炎症。这时被蚊子叮咬的地方才发痒、红肿。

  如果蚊子没有携带病原体的话,被蚊子吸走的那点血对人来说可忽略不计。让人难受的是叮咬处的发痒,而这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没有必要地对蚊子唾液蛋白大动干戈造成的,其实是过敏反应。蚊子叮咬引起的过敏反应有三类,有的反应很快,被叮咬几秒后就出现,但消失得也快,一天后就没了;而有的反应则一天后才出现,持续几天甚至很多天才消失。

  不同种的蚊子引起的过敏反应并不一样,有的重有的轻。和其他过敏原一样,不同的人对蚊子叮咬的反应程度也不一样,有的过敏非常严重,甚至严重到全身都起反应,有致命的危险;有的过敏非常轻,轻到不引起注意。有的人觉得自己不招蚊子,其实是对某种蚊子的叮咬不过敏,不知不觉地被蚊子把血吸走了,并不是蚊子不叮他,而是被叮了却不知道。

  被蚊子叮咬的地方一旦过敏就会发痒,让人忍不住要去挠,挠的结果刺激分泌更多的组胺,所以往往是越挠越痒越肿。很多人被蚊子叮了,习惯涂万金油、风油精之类,其实它们刺激毛细血管扩张,也会让过敏更严重。反倒是对叮咬处冷敷,能促使血管收缩,缓解过敏症状。如果过敏严重,可考虑服用抗组胺类的抗过敏药物,例如扑尔敏、苯海拉明、仙特明,它们都是通过抑制组胺的作用,来抑制过敏反应。也可在红肿的地方涂抹皮质类固醇激素(例如氢化可的松),起到使炎症部位的血管收缩、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的反作用。当然,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使用药物,只好忍着。或许能让你略感欣慰的是,如果长期在某个地方生活让某种蚊子叮咬,有可能逐渐对其脱敏,过敏变得不那么严重。民间传说蚊子爱叮客人,其实就是因为主人对自家的蚊子脱敏了。

2012.5.2

(《新华每日电讯》2012.5.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0310-588463.html

上一篇:专欺弱者的蚊子
下一篇:颠覆政权的消防队
收藏 IP: 173.29.242.*| 热度|

10 李学宽 吉宗祥 孙根年 樊采薇 crossludo zhanghuatian bridgeneer sz1961sy tuner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