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网友来信询问孕期手肿之事,我发现在雅虎上也有多人询问同一问题,还没有人解答。许多孕妇会有类似经历,比如雅虎用户问:
我听说孕期戴戒指会比较困难,但我的手会痛,这正常吗?每天晚上,我都要痛醒,双手麻木不堪,是不是压着神经了?疼痛会消失,但每天起床后都会痛上一阵子。以前没发生过,最近才开始,现在我孕30周。
显然我们不能说疼痛是正常的,但下肢的水肿却在孕妇中很常见。在怀孕后,母亲身体需要为胎儿提供营养,会发生一系列的代谢与生理变化,其中包括储存更多的水份。同时,胎儿子宫增大,会某种程度压迫到下肢的回流静脉,回流不畅,所以下肢就有些肿胀。显然,如果你怀上双胞胎,这种趋势就更加明显。
读者肯定不解,我问的是上肢为什么肿,你怎么扯到下肢了?二者实际上联系在一起。在白天时,人处于直立或者坐位,下肢会因为重力的作用而积水肿胀,当你睡下之后,下肢就不肿了。不肿了并不标志那多余的水份就此消失了,它必须要去什么地方,于是你就手肿了。好莱坞经典明星米老鼠不怀孕就手肿脚肿,正好是很多孕期手肿脚肿的形象照。
当然了,在我们彻底放心之前,我们需要排除先兆子痫(Preeclampsia),先兆子痫会有高血压,蛋白尿,常常还有手肿脚肿眼皮肿,它能危及胎儿与母亲,不可等闲视之,有孕期水肿,就需要排除先兆子痫。前不久,一位网友还为之烦恼,广州华侨医院的不良医生为了赚钱,千方百计把正常的孕妇诊断为先兆子痫,担进医院折腾了数周,最后还不停地恐吓病人,要他们做剖宫产。所以在中国的患者还需要留一个心眼儿,手肿本来就够不幸的了,如果再被庸医折腾一番,就是灾上加灾了。
如果你排除了先兆子痫,又要考虑什么情况呢?大多数人要考虑孕期腕管综合征。人手精巧,但掌控精巧技能的肌肉多不在手上,在手臂上,这些肌肉通过肌腱连接手的骨骼,控制手的运动,这些肌腱在腕部集中通过的地方称为腕管,腕管还通过手的神经血管,是手的一个结构性弱点,对大多数人来说,其间的空间挺大够用,但如果长期用腕不当,或者局部诱发炎症,就会产生腕管狭窄的系列症状,医学上叫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基本上是一种职业病,主要是因为患者用腕不当所至,如果长期过度劳损,手腕老是重复同一动作,比如打字员、装卸工等就易发。腕管综合征严重的需要手术治疗。准妈妈一听就害怕,我还是宁愿得先兆子痫算了,毕竟轻度的先兆子痫后果并不那么严重。这就是另一个误区了,孕期的腕管综合征不考虑手术。
怀孕对人身体是一个考验,大多数人是经得住这个考验的(感谢上帝)。如果你有用手不当的习惯,比如因为职业性因素需要经常性地做重复性的动作,你可能腕管有病变,但尚不到发生腕管综合征的程度。现在怀孕了,入睡后水份重新分布,成了你不堪重负的腕管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就发生了这种常见的入睡手肿、半夜痛醒的孕期并发症。这当然是不好的消息,但好消息是,一旦胎儿瓜熟蒂落,那根稻草就随之而去,你的腕管又不再给你添麻烦了。如果医生对你的腕管感兴趣,就象深圳那位在产后跑来缝痔疮的助产士一样,用心绝对是大大的不良。
一颗悬起来的心放下去之后,你就想知道如何应对它。作为一个父亲,我的第一个建议是你需要保存经历。如果没有,就借上一个数码相机照上几张照片,等孩子长大了,也好有个纪念,妈当年可是为你娃吃过苦的……
万事追根求源,如果你的工作或者爱好让你的手腕承受了不堪承受之重,比如手跟键盘有缘、或者握筷子都象在弹钢琴,你需要改变用手习惯。键盘非敲不可,钢琴非弹不行,那就温柔一些,经常歇一歇,伸展一下腕部。哦,对了,现在你有125%的正当理由跟家务告别,告诉准爸爸,你的身体正式抗议你洗碗做饭刷锅写字敲键盘,这些都得他代劳了……
你已经知道了水肿是诱因,因此,不难想像要用什么方法去掉这些诱因。睡觉时不要压着手了,睡时把手抬高(垫上枕垫之类),抖抖手让手血液循环加速以增强回流。哦呵,“砖家”现洋相了,你不禁好奇,我都睡着了,还怎么抖哇?嗯,每天睡觉前读有趣的东西,或者老公不讲一个笑话不许睡觉,然后你天天做梦笑到手抖……睡觉前活动手,醒来后活动手。
你最好立刻马上颁布禁烟令。烟中有成份挠乱血液循环,且不说二手烟一手烟都对儿有害。除此之外,食物宜清淡,含咖啡因的咖啡或者茶需要一并禁了。某些人相信少量饮酒有助于血液循环,你也要当心,因为酒在腕管综合征是禁忌,有研究显示它能使预后不良。
如果上述措施仍然不能让你的情况缓解,那么你可能需要针对腕制动,戴上腕支架,让腕管有一个修复时间。医生能给你的帮助就只有那么多了。如果你对中医感兴趣,你的兴趣应当止于针灸,某些人据说有效。中药就免了,无效伤身伤胎。
如果你能忠实遵从上述建议,你的手肿可能仍然会让你不适厌烦,但会在可承受范围绕内,一旦宝宝生出,就雨过天晴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