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正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s007 欢迎腾讯微博联系:寻正(xunzhengxz)

博文

选进语文课本的劣质科普

已有 6529 次阅读 2010-7-15 11:56 |个人分类:伪劣科普打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方舟子, 骆驼, 大羚羊, 耐渴, 选择性脑冷却

 
 

寻正 

 

:方舟子在新语丝吹捧自己的科普选进了语文课本,引起了我的注意,随后查阅了这篇方舟子愿意花时间为学生提供标准答案的科普范文并写成此文,此前曾发表于其它博客并为网友转载。在此进行修改与调整,去掉过度的人身攻击。

摘要:方舟子于2007117日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最耐渴的动物》,其后该文被选进了某些语文课本。针对该文,我进行了详细查证,发现是一篇极为糟糕的劣质科普,立论大谬,科学硬伤无处不在,还有文法错误,显示了方舟子本人对于相关问题毫无了解,对于有关常识与逻辑极度缺乏。这样的文章被当成范文,实在是莫大的讽刺。《中国青年报》这样的全国性大报,发表这样水准的科普,贻笑方家。

全文

学习方舟子关于科普写作的语录:

“我以前一再强调,科普著作应该由专家撰写,因为只有专家才可能具有必要的学科知识,并能阅读原始论文,根据第一手的材料写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专家都能达到这两点要求,他们撰写的科普著作也就未必比外行作者的强,而一旦有谬误,对读者的误导更严重,危害性更大。”

在方舟子发表此文之后,一位叫qfly的网友在他主持的新语丝论坛上提问,空气温度本来就比体温高,怎么冷却静脉血?又问,在一个高温环境里,能实现某个器官比其他地方温度低吗?

方舟子对于新语丝论坛的维护极为勤勉,当方舟子对我进行人身攻击时,我偶尔到论坛辩解两句,但凡有实质内容的、不利于方舟子的言论,都管不过3分钟。方舟子不可能没看到这个问题,但他没有回答,于是这位网友接着抱怨说,每次在论坛提出关于斑竹科普文章的问题,总是得不到回应 

为什么方舟子对网友的问题总是避而不答呢?我以为,他的相关科普是抄来的,他不懂其中的内容,所以也就无法回答网友的问题,不过,其他网友读者如何看,应当根据自己的察人经验而行,或许,细读本文对你进行客观结论极有帮助。

提问题方舟子不在乎,因为这无损于他科普巨人的形象,但是假如这位网友不那么单纯,把问题用质疑的方式提出来,方舟子可能就会加班加点查看资料来回答了。比如方舟子称血红素的卟啉吸收了红光,因此就是红色,网友一质疑,方舟子就马上回答,结果暴露了其专业知识的欠缺。如果网友读了方舟子的科普,有了问题,一定要质疑方舟子的学识,方舟子才会理你,即使他有可能乱说一气,或者直接把你的质疑删了。

先说说这位网友的问题,在高温环境里,是否器官温度是一致的?这一点应该是常识,即使是人量体温,腋下温度跟口腔、直肠都会有差异,口腔温度约高半度,直肠约高一度,各器官体温会有差异是肯定的,高温下也不会改变。

这位网友的挑战在于方舟子对科学研究中的选择性脑冷却(Selective Brain CoolingSBC)所知不多,结果一个简单的问题把他难住了,空气温度比体温高,那么流经鼻腔的静脉血如何可能被空气冷却,再去冷却输送到脑的动脉血?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方舟子针对弯角大羚羊的科普可以肯定是从普通英文媒体资料中编译来的,而他提出来的此种大羚羊之最耐渴的观点,是他对相关研究无知而胡乱想像的结果。

即使是在普通的英文媒体中,也存在大量的关于弯角大羚羊的报道,而绝大多数关于它能够多长时间不喝水都用数周(weeks)或者数月(months)来说明的,例如:

密执根大学动物博物馆

“This reduced evaporation of bodily fluids helps these oryxes go long periods without water.”

Smithsonianl国家动物公园

“Scimitar-horned oryx have an interesting way of coping with a shortage of water. They are able to raise their body temperature by several degrees, up to 116 degrees Fahrenheit, to conserve water by avoiding sweating.”

英文维基

“Scimitar Oryx can survive without water for many weeks, because their kidneys prevent loss of water from urination and they can modify their body temperature to avoid perspiration.”

网上动物园(Animal Bytes

“Oryx can go without water for several days, which is a great adaptation for a desert dweller. ”

当然,也存在说它能长达10个月不饮水的,比如,动物信息网AnimalInfo.org)上说,

“It is well adapted to arid lands, being able to go for 9 - 10 months without drinking water by utilizing the moisture in the vegetation it eats.”

方舟子看到10个月不饮水,就认为弯角大羚羊耐渴的能力超过骆驼,因为骆驼在一般资料中都介绍说可以数周不喝水,长者也无非是说它可以两个月不喝水,于是方舟子把大量其它资料弃之不顾,定了大羚羊为最耐渴的动物!方舟子难得地自己立论科普,结果错得离谱。

在方舟子《最耐渴的动物》一文的最后一段,方舟子针对弯角大羚羊来了一通煸情,责怪人类破坏大自然,把弯角大羚羊给杀灭种了。方舟子不明白,弯角大羚羊之灭绝的最主要原因是沙漠的侵犯,弯角大羚羊自然生长地沙漠化,它们不得不北迁与南迁,主要是南迁,在20世纪,欧洲人带着现代武器来到非洲,成为大羚羊灭种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资料就在动物信息网上就有提及。

一个因沙漠化而绝种的动物,方舟子拿沙漠之舟骆驼来给它垫脚,认为它才是耐渴之最!极度缺乏常识与基本的逻辑观念。针对其文谬论,我按重要程度列举如下:

:弯角大羚羊散热方式独特么?

在大学语文的删节版中,其中一道习题问方舟子描述哺乳动物的一般散热方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方舟子答,由哺乳动物一般的散热的方式引出大羚羊独特的散热方式。按照方舟子的行文逻辑,他在描述大羚羊这个最耐渴的动物的独特的散热方式,一般人读了该文都会如此理解。

即使我克制自己,不愿意加入人身攻击的话,也不得不说,方舟子对生物学无知得过份了。方舟子所列举出来的,以及方舟子没有列举出来的,弯角大羚羊的耐热耐渴方式都不独特!这些方式是几乎所有在沙漠半沙漠中生活的哺乳动物所共有的生存机制。弯角大羚羊会的,骆驼都会,骆驼会的,弯角大羚羊未必会,这就是为什么骆驼是沙漠之舟,而弯角大羚羊面临沙漠侵蚀就要产生种族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

如果中国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话,中国的老师就会问这么一个问题,弯角大羚羊在角羚羊(Oryx)中既不算大,也不算小,除了其角弯如中东及印度常见的一种长弯刀以外,与其它种类的角羚羊并无不同,而羚羊角显然既不耐热,也不耐渴,为什么角羚羊插上两把刀就可以当耐渴之王?长刀里面出政权?

:什么是耐渴?

对于既定概念保持模糊性,在概念操作过程中有很大的流动性,这是缺乏逻辑推理能力的标志。方舟子也许知道自己所知不多,故而在文章中于最耐渴之上,添上大型哺乳动物这个限制条件,但遗憾的是,人人都知道什么是大的哺乳动物,但谁也不能给一个精确的定义。科学家在做研究时,就不能如此蒙混过关,比如我以前讨论过哨刺金合欢树与大型食草动物之间的动态关系,科学家就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动物体重在15公斤以上定义为大型食草动物。

同样地,方舟子对耐渴也毫无定义诠释,在他看来,弯角大羚羊之所以比骆驼耐渴,是因为它可以长达10个月不渴一滴水,而骆驼只能管一周,在模糊思维中,就无不为弯角大羚羊的奇特能力震惊了,它是沙漠之舟的40倍以上,你说它如何不可以摘取耐渴之最的桂冠?

如果方舟子的逻辑成立,那弯角大羚羊要想成为最耐渴动物是一丝机会都没有的,为什么呢?大型哺乳动物中还要包括人呀!人不喝一滴水,莫要说沙漠上呆10个月,月球上生活一辈子都没有问题的!语言逻辑的严密性在方舟子的思维中得不到遵守。我渴了就吃西瓜冰淇淋,饿了就吃稀饭萝卜汤,哪里用得着喝水?

人们常说,骆驼不喝水能坚持一周,那还只说了一半,骆驼不吃不喝可以在一周以内拥有所有的正常功能,它不吃不喝可以长达两周,体重减轻40%而没有生存危机,对其后的生理机能也毫无影响!不但偷吃(草),还要偷喝(草上的水)的弯角大羚羊,拿什么跟骆驼比呀?在沙漠中行走的人用骆驼做坐骑,而不是去非洲牵弯角大羚羊来骑,就是这个道理。

:耐渴之最

哪一种动物最耐渴?这样的话题可以在不少人当中激起长久的兴趣,但却是科学的陷阱,换句话说,写这样的文章的人,缺乏对科学的理解。对于科学家来说,此种话题毫无意义。科学家感兴趣的是哪些种类的生物最耐渴,它们是如何耐渴的,因此,科学家介绍某一种耐渴生物时,无非是说它是最耐渴的动物之一,到底谁更或最耐渴,并不是一个有科学价值的题目。

回到方舟子抄来的10个月不喝水这个古怪说法,之所以古怪,因为是一种个案基础上的猜测,毫无科学准确性可言。没有谁会无聊到真正用10个月来观测弯角大羚羊是否可以不喝水!依据方舟子给出的严格条件,让弯角大羚羊吃有水的草,如果弯角大羚羊可以坚持10个月,或者就即使是6个月,我们都有足够的把握,说弯角大羚羊可以不喝水生活一辈子,因为它达到了水的供需平衡。在专业文献中,动物学家经常采用弯角大羚羊有草吃就可以不喝水一辈子这个说法的。

在应对干旱环境时,所以自然生长在这种环境中的动物都有特长,长颈鹿、大象、羚羊、山羊、骆驼这些大家伙都有不凡的表现,很难说谁比谁更耐渴,在干旱地带,所有的动物都要通过食物取水。澳大利亚的沙漠鼠(Australian Dessert Mice)可以只吃干粮;美国跳袋鼠(Kangaroo rat)可以依赖代谢水活得上好;澳大利亚还有一种叫毛刺鬼(Thorny Devil)的蜥蜴,它可以靠身上的刺收集露水解渴的呢,总不能说它不喝水也得活得上好吧?也不能说所有这些动物没有喝水,干旱地带,取水的方法不同而已。

耐渴可以用脱水程度来对比,一般而言,角羚羊可以损失体重的30%,这并不让它比其它种类的干旱地带的大型哺乳动物更耐渴,因为20-30%对它们来说,几乎是基本要求。不少资料(包括方舟子采用的)说骆驼能耐脱水到体重的25%,那时骆驼可能是活蹦乱跳的。这些数据的测量本意并非为了给耐渴动物排名次,并不具有可比性,骆驼可以损失体重的40%而不产生后果,比角羚羊更耐渴。

:人脱水10%是致命的么?

另外,骆驼也很能忍受脱水,即使身体失去了25%体重的水分也没事,而人一旦失去10%体重的水分,就是致命的。

人脱水10%严重防碍生理功能,但不致命。一般而言,脱水15%以上,才会致命,这其中不排除某些人可以耐受20%的脱水。

: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中,人不喝水会在24小时内脱水死亡?

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中,人如果24小时不喝水将会因为脱水而死亡

错!人在沙漠中,只要躲入有遮掩的地方,在50摄氏度下可以活2天,在43度可以活3天,在32度则可以活7天,如果气温低到20度以下,则可以活10天。当然,居心不良的方舟子会傻兮兮地叫你在烈日下爆晒试一试,如果是那样,哪里用得着24小时,几个小时你就中暑见马克思去了。如果你真进了沙漠,一定记住遮掩的地方也是有差异的,山洞比树荫好多了,科学家没事干,当真测过的(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72 (2008) 1518–1525)。

:超过46度,大羚羊就要出汗降体温?

大羚羊能够忍受高达46摄氏度的体温,超过了这个温度才不得不出汗把体温降下来。

汗是始终要出的,不过,角羚羊的降温机制可能主要是喘气,而不是出汗。人是绝无仅有的出汗大王,远远超过其它哺乳动物,狗有汗腺但不出汗,牛羊出汗但更多的是喘气,马、骡、骆驼在人之外,算出汗多的。角羚羊可以测到高达47度的体温,并不代表它就一定会让体温高达这个限度才降温,一切都是动态的过程,取决于水化状态与环境条件。骆驼体温差可以高达6度,考虑到它的体积(几乎弯角大羚羊的5倍),其储存的热量未必见得比角羚羊低。

:在海绵窦里有小静脉?小静脉流向心脏来自鼻腔?

来自大羚羊心脏的血液由颈动脉送往大脑时,经过头部一个叫海绵窦的地方,在那里颈动脉变成了(分支接入)数百条细细的小动脉。在海绵窦还有许多流向心脏的小静脉,它们(与)来自鼻腔(的静脉相连),其中的静脉血在流经鼻腔时,被空气冷却了,它的温度要比动脉血(的)低。

作为语文状元的方舟子文法错误应当力避,误导小学生。流向心脏的小静脉是啥玩意儿?小静脉怎么会来自鼻腔?气血相通么?

稍有解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方舟子这位生物医学专家在谈大脑里的静脉窦,静脉窦里还有许多的小静脉?静脉窦本身就是静脉,只不过是在特定部位扩张成不规则或者圆形的囊状结构而已。

:大羚羊吃的草水分不多?

大羚羊常吃的草水分并不多,在白天只含有1%的水,不过,到了晚上,随着气温的下降和湿度的上升,这些草的水分含量会增加20倍。

语文老师针对这一段话问方舟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方舟子很得意地说,是“列数字,很清晰”。作为“生物医学专家”,方舟子的这类错误让人无法忍受。去农村找位老农请教一下,草晒干了究竟能剩多少干重,中学生在生物学中就应该学习到相关知识。就连那些野生动物嚼不动的木头,也起码含40-45%的水,而树叶与花草这些食草动物爱吃的植物部位,差不多90%甚至更多是水!

:深呼吸造水?

深呼吸能吸入更多的氧气,通过新陈代谢制造更多的水分,而夜晚空气湿度比较高,通过呼吸散失的水分就比较少,这么一来,大羚羊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累积更多的水分。

我无法猜测方舟子怎么会写得如此幼稚。体温每增加10度,代谢就要翻倍,大羚羊如方舟子所说,在晚上体温比白天低大约10度,那代谢产生的水则会倍减。角羚羊在炎热的夏天体温要随环境温度变化,从早上9点到晚上18点,其体温维持在低于环境温度的范围内,白天最高温时,要低于环境温度5度左右。角羚羊要维持这样的体温,就必须散热,所以它进行喘息,而晚上它的体温比环境可以高上10度,当然用不着喘息了,所以就选择深呼吸,大羚羊的生活环境,还没有缺水到那种程度。

即使深呼吸可以改变代谢产水与呼吸出水之比,其余额恐怕也微乎其微,毫无实际意义。

:大羚羊徒具其形?

现在只剩数千只被人工圈养生存了下来,其中大多数养在美国德州的牧场。弯角大羚羊历经数百万年进化而来的那套巧妙的适应方式没有了用武之地。一个物种如果失去了其野外栖息地,丧失了其主要习性,即使能继续繁衍,也只是徒具其形,近乎灭绝。

方舟子的这一环保主义的咏叹调跟他的一贯主张与风格很不相合。方舟子或许不知道美国德州是有沙漠的,据说有人在大本(Big Bend)地带看到过从农场中逃出来的弯角大羚羊。在炎热的德洲,角羚羊的适应技能怎么会没有用武之地?换句话说,即使是全世界各地动物园中的弯角大羚羊,失去了其野外栖息地,我还请中国有名的科普作家方舟子先生教我,它们如何会丧失了其主要习性的?既然它们都丧失了主要习性,现在不少国家要重新把它们引入其原栖息地,不是迫害动物的恶作剧吗?在突尼西亚的国家公园中放生的弯角大羚羊10多年后族群增加了8倍多,它们丧失了主要习性?怎么活过来的?

十一:野生的弯角大羚羊被消灭得干干净净?

但是,再成功的物种也难逃人类的毒手。几十年来,为了获取羚角、皮毛、肉,或仅仅为了好玩,军人、商人、猎人们乘着汽车,挥舞着枪支,对弯角大羚羊进行了大屠杀。到上个世纪90年代,弯角大羚羊已在野外被消灭得干干净净。

野生弯角大羚羊近乎灭绝,这是公识,但英文资料中我就没有见过有谁象方舟子一样一口断定它们已经被消灭得干干净净。煸情可以,但不要给出不准确的信息嘛。在它们的自然栖息地,仍有人报告看见过它们的身影。

十二:弯角大羚羊用选择性脑冷却(SBC)么?

这样,小动脉血的热量就会传递给静脉血,从而使血液在进入大脑时得到了冷却,温度能降低3摄氏度,防止对温度最敏感的大脑受到伤害。

方舟子不关心科学研究进展,他对SBC了解十分有限,所以写作中总把过时的老皇历拿来翻。在《欧洲生理学杂志》(Eur J Physiol (2002) 443:437–445)上,来自西澳大利亚大学与Maloney与南非的学者合作,报道了他们在1999年测定了自然状态下南非剑羚颈动脉与下丘脑部的温度的研究结果,脑部温度平均比劲动脉温度高0.29度,他们的确观察到了SBC,但遗憾的是,在角羚羊处于运动状态,产热更多,更需要SBC来保护大脑的时候,它偏不上场。方舟子也许不知道南非剑羚跟弯角大羚羊有没有可比性,二者几乎一样大,弯角大羚羊用弯刀,而南非剑羚用长剑,一个刀客一个剑手,就栖息地而言,南非剑羚比弯角大羚羊还更爱沙漠。

换句话说,那些耐热动物的大脑也很耐热,不是对温度最敏感的。事实上,针对SBC的研究大多是实验室诱导出来的,现在质疑它是一种实验假相的文献并不少。从机理上说,在气温极高的情况下,最需要SBC的时候,起码方舟子描述弯角大羚羊的SBC无法实现,因为外界温度大大超过角羚羊的体温。

结论:

方舟子原文立论大错特错,文中硬伤不下10处,还有明显的文法错误,这是一篇毫无争议的劣质科普,中国的语文老师们,要警惕劣质科普充斥语文教材与国家级报刊杂志,本文可用于教会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0310-344125.html

上一篇:高血压——食疗的辉煌(1)
下一篇:人为什么要得高血压?
收藏 IP: 173.21.234.*|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7 1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