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名早就想改成“移动技术的历史与中产阶级生活”,无奈改名太麻烦。好在只是调节教学内容不用一一报备,索性自2016年起对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为了符合“中国特色”,尽可能多地去掉了阅读材料中的英文文献,并从每周必读减少到了9选4的大作业。受到上次课王巍子同学报告的启发,本年度最大的调整是去掉了电动汽车史的一讲,用“二奶车”取而代之。你们是喜欢呢,喜欢呢,还是喜欢呢?闲言少叙,敬各路大神建言拍砖——从不下班也从不下班的青椒在此谢过~
(The history, life and culture for automobiles)
时间:星期三第6大节(19:20-21:40),地点:六教6A112
1.导言
从一次又一次的“红色预警”,到后来的“不可描述”。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逃离曾经承载自己梦想的四九城。甚至“什么时候走”,已经成为了衡量中国中产阶级的阶级的一块试金石。面对雾霾诸多可能的成因,政府部门和专家各执一词。不过把矛头指向老一辈人眼中的“稀罕物件”,年轻人挂在嘴边的“代步工具”,仿佛总有点政治不正确。就连柴静的《穹顶之下》也只能说“管理”和“炼化”的问题,却不敢指摘这种被接受为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
那么,汽车(automobile)在不同的历史和社会与境(context)中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object)?在给人们的移动性(mobility)带来极大便利的时候,又带来了怎样的社会变革(social change),反之亦然?为什么大家在说起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公共问题(public issues)的时候可以头头是道,自己却也选择了“便利”的那一种生活方式(lifestyle)?《汽车的历史,生活与文化》诚邀您一起,对上述问题给出尝试性的解答。
2.教学重点
本课程旨在为培养面向未来的文理会通型人才服务,通过对汽车发展过程中若干议题的理论和实证探讨,培养同学们对复杂性技术-社会问题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分析能力。自2016年开始,我们尝试以话语(discourse)为切入点来探讨移动技术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建构之关系。
是的,话语。正如福柯所历史性地指出的那样:“话语绝对不是一个透明的中性要素——性在当中放下屠刀,政治在其中安定团结——话语其实是某些要挟力量得以膨胀的良好场所。话语同时也是争夺的对象,历史不厌其烦的教诲我们:话语并不是转化成语言的斗争或统治系统,它就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1]在本门课上,我们将学会使用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这一工具,把挡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难题一一解构(destruction)。
是的,工具。不再是死记硬背、情绪表达甚至毫无逻辑的愤青和谩骂,我们需要大家在阅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围绕“话语”、“公民身份”、“中产阶级”、“民族国家”、“消费主义”等几个关键词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表达。
3.课程要求与考核方式
本课程设2学分,共32学时,第1-11周上课,每次3学时。根据学校要求,给出百分制或等级制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60%,分组报告占40%。
平时成绩由四次大作业构成,各占15%。请同学们在2-10讲中自选4讲,并综合阅读材料各写1份不多于2000字的读书报告,并于课前提交(若提交的读书报告多于4份,则取成绩最高的4份)。第11次课为分组报告。要求不超过3-5名同学自行组队完成一个与本课程相关的小型研究项目;自选题目,逻辑清楚,有理有据,所有理论和经验材料来源注明出处;小组互评与教师打分各占20%。
4.日程安排
(1)导论
(2)现代社会中的话语与治理术
请思考:现代社会中的治理术具有怎样的特点?除了阅读材料中所提到的话语,还有那些话语实际上在约束我们的行为和生活?
阅读材料:
1. Foucault, Michel. "Ordersof discourse."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10.2 (1971): 7-30. (中译本:[法]福柯. 话语的秩序. 许宝强,袁伟选编. 语言与翻译政治.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31.)
2. Foucault, Michel “Governmentality”in Foucault, Michel, Graham Burchell, Colin Gordon, and Peter Miller. (eds.)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with Two Lectures by and anInterview with Michel Foucaul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87-104. (中译本:治理术.
http://www.douban.com/note/351264116/)
3. 谢立中. "结构-制度分析, 还是过程-事件分析?——从多元话语分析的视角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4): 12-31.
4. 赵文英, 陈达微. 徘徊在“人民”和“人口”两个不同的概念中——最低生活保障的实地调查研究. 开放时代, 2011(1):99-111.
(3) “无马时代”:汽车发明前史
请思考:在自行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的因素是如何参与进来的?汽车取代自行车是否构成了“历史的必然”?
阅读材料:
1. 自行车专页. 万象 1942(2): 7.
2. 刘树墉. 自行车之进化. 清华学报 191?, 3(2): 79-86. 以及:丹丹. 自行其道,自行车的设计演变史. 美与时代, 2008(9):76-77
3. 孔祥瑛. “一二·九”运动中清华大学南下自行车宣传队. 纵横 2000 (3) :16-20 & (4) :18-22..
4. 李开周. 民国影星缘何热衷骑单车. 文史博览, 2016(5).: 54. 以及:李开周. 趣说民国广州的单车. 羊城晚报, 2015-11-28.
(4)发明家还是系统建构者
请思考:我们该如何评价作为发明家和作为企业家的福特?为什么不同的“福特传”展现出了福特不同的侧面?
阅读材料:
1. “汽车发明家:福特”. [日] 北畠利男著, 弹指居士译. 近世大发明家小传*.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26:36-50.
2. “福特汽车的奇迹”. 厄力斯·帕刻(Ellis Parker). 美国经济成功之秘密. 上海: 民智书局 1930: 335-364.
3. [美]亨利·福特. 亨利·福特自传:我的生活和事业.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5: 第一章~第五章.
4. [美]道格拉斯·布林克利. 福特传:他的公司和一个进步的世纪.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6: 第一部分.
* 注:《近世大发明家小传》根据日本的《实业界发明界欧美大人物立志传》(実業界発明界欧米大人物立志伝, 1924)编译。删去原书中的实业界人物。介绍居礼夫妇、诺贝尔、福特、爱迪生、乔治·威斯汀豪斯、艾萨克、辛格、乔治、伊斯门等9位发明家。
(5) 中产阶级、消费主义与美国的车文化
请思考:美国的中产阶级是如何通过消费行为界定其自身的?这种消费主义又反过来对于汽车和电动汽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材料:
1. “中产阶级及其世界”. [美]约翰·斯梅尔. 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191-258.
2. “消费者的十年”.[美]斯坦利·布德尔. 变化中的资本主义美国商业发展史: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3: 222-258.
3. “福特与塞尔登和美国授权汽车制造商联盟之争——汽车生产”. [美] 哈尔·海尔曼. 技术领域的名家之争:有史以来最激烈的10场争论.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66-83.
4. “出租车司机的产生”. [美]格雷厄姆•郝吉思. 出租车:纽约市出租车司机社会史.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15-35.
(6)当消费主义遇上民族主义:中国交通的近代化(1)
请思考:汽车这种交通方式的出现在中国具有怎样的特点?官方和民间对于汽车的评价何以出现如此之大的分歧?
阅读材料:
1. 苏生文, 赵爽.交通近代化与公共秩序. 文史知识, 2009(4):67-70. & (5): 67-71. & (6):75-81.
2. “现代建筑的盛行与出行方式的现代化” 李长莉 等.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第五章第二节.
3. “汽车”. 胡寄尘. 最短之短篇小说. 上海: 上海晓星编译社, 1923: 79-82. (小说)以及:“汽车与科学”. 刘薰宇. 苦笑. 开明书店, 1929: 6-7. (散文)
4. 施沛杉. 馬路如虎口:《申報》 的上海車禍論述, 1921-1937. 科技醫療與社會, 2013(17): 59-125.
(7)被规训的性别与身体:中国交通的近代化(2)
请思考:在近代中国历史中,女性的身体是如何同对汽车的消费和国家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有哪些联系被相对完整地延续了下来?
阅读材料:
1. 苏生文, 赵爽.近代交通工具与“男女之大防”的突破. 文史知识, 2008 (12): 83-86. & 2009 (1):83-88.
2. 李克強.《玲瓏》雜誌建構的摩登女性形象.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000(60):93-98.
3. “游戏”,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 刘呐鸥. 都市风景线. 上海: 水沫书店, 1930: 1-18 & 89-106. (小说)
4. [美]李欧梵. 上海摩登 :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第一章、第六章.
(8)重返消费主义:当代中国的“中产阶级”和他们的幸福
请思考:中国消费主义兴起的核心动力是什么?广告在建构汽车-幸福家庭的生活方式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阅读材料:
1. “你开的车, 由中国消费者决定”. Karl Gerth. 中國好,世界就好?.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 2011: 第一章.
2. “社会转型期的消费主义”. 阎云翔. 中国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258-293.
3. 林晓珊,. “汽车梦”的社会建构 对《南方周末》(1998~2007)汽车广告内容的分析. 社会, 2010(2): 156-177.
4. 陳志賢, 蕭蘋.幸福家庭的房車:汽車廣告中所再現的理想家庭. 新聞學研究, 2008 (7): 45-86.
(9)男性气质与“二奶车”:汽车品牌的种种刻板印象
请思考:“二奶车”话语的历史与社会根源是什么?这与中国男权社会的维系/衰落有怎样的关系?
阅读材料:
1. 清风. “二奶车”批判——让别人说去吧. 安全与健康, 2007(14):53-54.
2. 肖索未. 婚外包养与男性气质的关系化建构. 社会学评论, 2013(5):34-44. 以及:肖索未. "时尚的重要性"?——消费文化、婚外包养与都市女性的"尊严经济". 妇女研究论丛, 2015(5):29-37.
3. 刘亚. "二奶"阿珍:一个在虚拟世界中建构主体的故事. 开放时代, 2009(1):124-145.
4. “大陆中产阶级沉浮”. 凤凰周刊, 2015(32): 19-35.
(10)谁之城市:冲突的制度逻辑和政策困境
请思考:城市中汽车相关政策冲突的本质何在?“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协同消费”(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的新思维能否帮助我们走出上述困境?
阅读材料:
1. 何玉宏. 挑战、冲突与代价:中国走向汽车社会的忧思. 中国软科学,2005 (12): 67-75.
2. 王宁. 地方消费主义、城市舒适物与产业结构优化——从消费社会学视角看产业转型升级. 社会学研究, 2014(4): 24-48+242-243.
3. 宋鴻麒, 黃隆昇. 自行車道結合捷運系統做為高雄城市民眾通勤運具意象之研究. 都市與計劃2014(3): 229-258.
4. Oh, Seung-Youn. "Fragmented Liber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Automotive Industry: ThePolitical Logic behind Beijing Hyundai's Success in the Chinese Market." The China Quarterly 216 (2013): 920-945.
(11)分组报告
5.参考书
1. 科技卫生出版社编. 汽车的今天和明天. 科技卫生出版社, 1958.
2. [日] 宇泽弘文. 汽车的社会性费用.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3 [1974].
3. [美] 米尔斯.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951].
4. Li, Cheng. China's EmergingMiddle Class Beyo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Press, 2010. (中译本:“中产”中国:超越经济型的新兴中国中产阶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5. 郑也夫.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