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健康、科学、趣味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pzhan

博文

诺贝尔奖得主也会胡侃

已有 3645 次阅读 2010-8-4 13:16 |个人分类:人物纪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爱因斯坦, 诺贝尔奖, Eric, Kandel, 突触

        最近出于对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好奇,也因为过去知道的东东完全是通过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的,这些信息都是”加工“过的,再者,中小学小时不懂英语,没有接触原始资料的机会。于是突发的兴趣让我去搜索爱因斯坦的视频和音频。嘿嘿,网上还真不少。他在五十年代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使用原子弹,第四次世界大战人类将使用“石头和棍棒”。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使用了原子弹,人类认识到它的巨大破坏性,三次世界大战当然不会使用它;但是由于人类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常规武器破坏性也太大,所以四次世界大战,只能使用“石头和棍棒”。他无法预言到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是如此相互依赖,虽然摩擦不断,但是能够通过既有机制多边协商,减少和解决冲突。“世界大战”遥遥无期,只是笑话而已。

       如果爱因斯坦的“预言”显示了他一贯的幽默,埃里克.肯德尔(Eric Kandel)在他的自传(In Search of Memory)一书中就曾经胡侃。第一,他说人为什么听不到自己的心跳,是因为这是“习惯化”了。这完全一外行话。他对人脑如何压抑自身产生的噪声一无所知。比如有一种罕见的先天性上耳道开裂综合症(Superior Canal Dihiscense Syndrome)病人,就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音。第二,他引用了Sanford Palay 在1955的一篇文章,该文中用电镜证明突触释放神经递质的“量子释放”理论。我特地找到那篇论文,发现Sanford Palay 根本没有提到“量子释放”理论。突触小泡也不是他第一个报道的,唯一有新意的地方就是,根据他的电镜结果,神经的轴突末梢与相邻结构是不连续的,有一个间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突触间隙。当然,这个发现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发现,对突触概念的形成功不可没。但最重要的形态学证据是突触小泡,它可以解释突触处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量子”式的。也不知是谁五十年前把这个功劳强加给了Sanford Palay,后来大家就以讹传讹,便成“公认”,到了肯德尔,他也懒得去查五十年前的旧账,当就如此。其实,真正的工作是由George Palade, Eduardo de Robertis and George Bennett在1954年做出的。

       说到爱因斯坦的英语,实在不敢恭维。德语口音太重,再加上他喜欢跳跃式思维,说话不象常人的逻辑,比较难懂;如果不是因为他是天才,实在没有耐性听下去。据说他十岁才开口讲话,说明语言上并无禀赋。他能做很杰出的研究工作,未必能当一个好的教授,这一点无损他作为科学巨匠的地位。作为上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也是“普通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7058-349918.html

上一篇:生命中奇妙的对称美
下一篇:“移民外星”,靠谱不靠谱?
收藏 IP: .*| 热度|

3 占礼葵 武夷山 刘钢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