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平凡为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hualei 我知我无知

博文

在写论文中的一些随想

已有 3696 次阅读 2013-12-8 09:18 |个人分类:生活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论文, 本科生, 文章, style, color


1 文章是思考,进而写出来的,不停的写出来的

  很多人认为写文章的前提是看大量的书籍和文献,这个肯定是没有错的,这是任何或者很多人都这样认为,并且都可以达到的。关键是看了很多书籍和文献后,没下文了。本科生很多看书,但很少写文章。但我想说的为什么很多看了很多书籍和文献,短期并没有任何产出,原因在于,你没有去思考,没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对看的东西有什么看法,当然更严重的是,没有写作的冲动,没有想把自己看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欲望

2 即要在文献里寻找研究方向,也要在现实中找研究方向

   大部分学者,甚至很多学者,很多的研究方向是从文献里寻找的,这肯定没有错,甚至可以省很多力气,又能够很快的熟悉一个学科,哪些是重要的问题,哪些是重要但已经被解决的问题,等等。但是学科建制毕竟不是现实,其间是存在一定的差别,就是现实和思维领域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特别是思维领域滞后于现实问题,一部分新问题,就需要我们,寻找研究方向不仅从文献里寻找,更重要的从现实中寻找研究方向,正像,可而莫戈洛夫所说:“从不在文献堆里寻找研究方向”。

3 不是最好期刊也要发,前提不能要版面费

我记得刑老师说过一句话,文章写出来“不发表,就发霉”。当然很赞同这句话,因为如果你写出来一篇文章,并且大多数一篇文章是自己的东西,当然抄袭的文章不算(较为原创的文章,目的是想争取知识的优先权,想把文章发出来;抄袭的文章想争取的是短期文章带来的利益,目的是把文章发在好期刊上)。这也是为什么以前一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文章没有在经济最顶级上发表。还有版面费,写文章就是很费物质和精力的一件事,如果再发表,又得掏钱,感觉这不是很正常。如果你写的文章是很原创的,如果发不上最顶级的(因为最顶级的有很多要求,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稍次的期刊也要把他发表出来,因为我们争取的是知识的优先权。

4 科研中即需要参考别人点,当然也需要点洁癖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论是基于客观事实的规律,需要不停的把前人发现的理论上推进;还是基于帮助名人推广他们的理论(正像老师说过一句话,很多时候,可以研究的范式,或者研究某一个问题本身的很多范式是可以替代的,此时就看哪个范式上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多),站在前人基础上都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在扎实学习前人的理论基础上,仅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还是不够,要么,那就是仅仅重复别人的工作。科研中的洁癖,洁癖言外之意就是干净,科研中的洁癖就是多一点自己的原创性的东西,一篇文章中自己的贡献多一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知识的增加有所贡献。因为我们在追求自己知识的最大化同时,也要想着如何使得社会知识最大化,避免仅重复别人工作,引起的知识同构,无差异性。

5 从小文章开始,逐渐写大文章,诸多小文章综合一篇大文章

   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都会这样说,写要写高质量的论文,并且举很多名人,甚至极个别的名人的例子加以佐证;但是真正自己的做的时候,很多时候,是从数量开始的,而非从质量。这说明,从质量开始的工作,在实践中或者在实践初期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所以其选择从量开始,然后逐渐提升质量。这基本是符合科研的规律的,也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人们难道一次就可以穷尽所有真理的吗。我不反对任何一种写论文的方式,是大量写,还是少量的写。因为在历史上都有这样的巨人加以佐证,论文写的非常多的大家,有欧拉和柯西等,写的非常少的有高斯和黎曼,但是都不妨碍其做大家,关键是,你写的论文对知识的贡献,而不是写的多还是少。但我还是叫赞同的是,在写文章的过程,先写小文章,写很多小文章之后,综合起来写一篇大文章,可能小文章发不上好期刊,但是大文章就可以发上好期刊了。但是不能不写,坐着等着,我就发好期刊和大文章,这样就有点那个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6786-747995.html

上一篇:中国式的产能为什么过剩
下一篇: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一些随想
收藏 IP: 1.202.187.*| 热度|

4 王浩 刘进平 王加升 梁光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2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