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事的私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曹聪 曹聪的博客

博文

有感于“不开会、无计划、多做事” 精选

已有 8444 次阅读 2011-6-21 21:05 |个人分类:科教兴国|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618日至19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举办了 一场“理论物理前沿讨论会”,以此纪念该所的理论物理研究室诞生25周年,并为研究室创办人杨振宁教授预先庆寿。

 

《中国青年报》为此发表了一篇“杨振宁:非议背后依然故我”的特写,记述杨振宁对该研究室的贡献。

 

这篇文章不仅不八卦,而且传递了许多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有着真知灼见的观点。其中之一如下:

 

现任研究室主任葛墨林是1986年由陈省身、杨振宁自兰州大学聘至南开大学。他最初问陈先生该怎样发展,陈先生提出要“不开会、无计划、多做事”。

 

说得多实在啊!

 

“不开会”

 

开会占用很多时间,人人都抱怨。中国科学家的工作时间因开会而得不到保证由来已久。1956年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就提出要保证科学家“六分之五”的工作日用于科研工作。1960年代初,聂荣臻领导下制定的有“科学宪法”之称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其中更重申提出要保证科技工作者有“六分之五”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改革开放后,这个问题又一再被提起。

 

但是,中国科学家的时间仍然没有得到保证,不少人更是发出了“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的无奈。显然,重提“不开会”和保证“六分之五的工作日”很有必要。

 

“无计划”

 

中国科学技术多计划,尤其是1956年的12年科技发展规划给中国带来了“两弹一星”,计划更成了科技发展的圭皋和常规,从此计划不断。效果如何,有目共睹。

 

改革开放不断冲击计划体制,但是,对科学技术领域的影响甚微,至少是科学的计划模式依然故我。

 

技术也许可以通过计划鼓捣出来,但是,科学是万万不能计划的,计划绝不会出好东西,更妄论一流!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科学研究要的是在无计划的情况下由科学家个人自由探索,苦思冥想,最后,象阿基米德从浴缸里一跃而起,大叫“EurekaEurekaEureka!”或者寻寻觅觅,获得好的结果时油然产生一种类似“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多做事”

 

“多吃饭,少开口”,“言多必失”,是中国的古训。

 

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正果是修出来的,不是光靠念经念出来的。说的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同理,做科学研究,需要沉得住气,少说多做,八字还没有一撇就说“一流”往往不可能是一流。

 

 

正是循着陈省身“不开会、无计划、多做事”的建议,葛墨林领导下的理论物理研究室默默走过了25年。笔者不懂他们这一行,但相信他们的工作应该不会比那些头儿整天开会、到处拿计划并且嚷嚷的研究室差。

 

一个研究室的发展是如此,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

 

真正的科学家都希望“不开会、无计划、多做事”是常态,并能在这种状态下做科学。而国家如能从制度上保证科学如此运行,不急功近利,科学家们早晚会“冒泡”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671-457798.html

上一篇:2011年7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下一篇:友情发布:米国的“中国主粮”大学5万刀招“能源文化”博士后
收藏 IP: 62.252.24.*| 热度|

50 蔣勁松 武京治 赵明 武夷山 刘立 戴力扬 孔晓飞 沈海军 肖重发 文双春 朱志敏 饶海 逄焕东 梁建华 王芳 赵凤光 胡俊平 李宁 李毅伟 孙玉涛 刘用生 刘晓松 孙国涛 黄锦芳 谢鑫 许培扬 何士刚 李侠 李福洋 秧茂盛 柳东阳 周春雷 吴廷增 杨远帆 杨海涛 唐小卿 马磊 马红孺 王启云 惠小强 孟津 zzjtcm liguoshuai vigorous zhangxuegang bridgeneer zhangcz07 lindajia xqhuang mqp

发表评论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