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不对称、复杂、不确定的未来,人类应该怎么办呢?伊藤穰一从9个角度谈了他的破局方法:
涌现优于权威
拉力优于推力
指南针优于地图
风险优于安全
违抗优于服从
实践优于理论
多样性优于能力
韧性优于力量
系统优于个体
如果将地球的历史压缩到一年中,人类花了这一年中的364天才达到10亿人口的规模。到12月31日晚上7点,地球上的总人口达到30亿,在午夜之前,地球上的总人口翻了一番,按照这个速度(大约每80分钟增长10亿人口),我们将在新年第一天凌晨2点达到地球的容纳能力极限。
新的事物(比如新技术)比过去的权威更重要。在这种前提下,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新的事物。
所谓推力,就是用各种方式推销给你东西,而所谓拉力就是自己有需求而主动获取。
在未来,很难画出一份准确而具有时效性的地图,因此使用指南针找准方向,要比按图索骥有意义得多。
在未来,没有什么是绝对安全的。只有愿意拥抱风险,愿意承受失败并从头再来,才能够参与竞争。
叛逆和对叛逆的宽容,才是硅谷成功的第一要素。
所谓的“实践优于理论”,意味着由于节奏快、变化成为新常态,等待和计划的成本要比先实践后随机应对更高。在过去慢节奏的时代,做所有事情的时候,都可以规划好了慢慢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损失。今天这种规划变得不现实,因此应该先行动起来再说。
通才比专才重要,在一个机构中,人才的多样性比单一化有优势。
力量在一个机构中的作用当然不消说,但是,如果我们承认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局部失败的必然性,我们就需要一个能抵御灾难性故障的系统,而韧性能够帮助度过意想不到的风暴,使得一个机构真正变得更加活跃、强健和有活力。在未来某一时刻,我们都可能无可避免地要面临失败,最实用的系统能够快速革新重生,关键在于保持韧性。
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是一个系统,而非一个特别强大的个体;是一套能够保证不断成功的制度,而不是一个天才个人的行为。
技术本身并没有特殊的意义。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科学技术的真正用途通常会出乎我们的意料。
各项指导原则不会引导你去一个特定的目的地。它们像指南针一样发挥作用,在创新的过程中为你指明方向,不管你选择哪片区域。
本质上,我们在寻找那些重塑我们思维的方式,通过影响自身进而影响世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4-1 0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